“坪石先生”与“东莞先生”
2023-01-04 上午 11:1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澎湃号“九行”   
分享

  尽管距离兔年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2023年的春运,似乎比以前来得更早了一些。身边的外地朋友们不是在盘算什么时候回家,就是已经在开始收拾行李了。

  四通八达的高铁,已经成为春运的主力军。去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量就达到了2.53亿人次,占总出行人数的1/5。

  在没有高铁的年代,慢火车是春运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京广线上的常客判断离开广东与否的标志,往往是韶关乐昌市坪石镇上一只翘首北望的“大金鸡”——每当火车慢慢停靠在一座小站,只要透过窗外望见这只“大金鸡”,便知道已经到了广东最北端的边缘,离家不远了。

韶关金鸡岭。/图虫创意

  人们口中的“大金鸡”,便是坪石镇中心的金鸡岭。这是古时的“广东八大景”,登顶向北望去,蜿蜒如练的武江从湖南流进广东,湘粤两地胜景尽收眼底。传说,这只“大金鸡”鸡头向着湖南,鸡尾向着广东,在湖南吃饱后肥沃了广东,因此广东得以如此富饶。

广东北大门——韶关。/图虫创意

  韶关是广东的“北大门”,而坪石镇就是这座“北大门”之中的桥头堡。它有超过1500年的建镇史,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原和岭南商贾往来的通衢,也因此被誉为“岭南第一镇”。

  粤北的粤北,湘南的湘南

  称坪石为“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其实并不夸张——翻开广东省地图,坪石镇正好地处五岭以南,镇中心位于广东乐昌和湖南宜章两座县城之间,历来是粤、湘、桂、赣边境的繁华市场。

  乐昌在粤北,宜章在湘南,无论北上还是南下,坪石都是湘粤交界的标志点。也正如此,坪石也被称为“粤北的粤北,湘南的湘南”。

文化沉淀的坪石镇。/图虫创意

  直到今天,站在乐昌坪石的街头,代表韶关的粤F车牌和代表郴州的湘L车牌在马路上川流不息,客家话、郴州方言和粤语在这里夹杂交错,酸菜鱼、酸辣猪手、酸笋炒大肠等辣菜是这里的家常菜,给人一种似乎到了湖南的错觉。

  毕竟坪石是一座因通衢而兴的重镇。秦汉年间的先人并没有修筑大型隧道的能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翻越崇山峻岭。从宜章出发,直通岭南的西京古道进入广东后的第一站便是坪石,继而一路向南,经乳源、曲江到达清远的英德。在英德,顺着浩浩汤汤的北江乘船南下,便可直达广州,再从那里通向更广阔的远方。

蓝天白云下的韶关。/图虫创意

  犹如古代的高速公路,西京古道不仅将岭南和中原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也将中原的物产、文化带到了曾经的“南蛮夷地”,让岭南地区成为富庶繁盛之地。巧合的是,如今全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之一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坪石境内的走向几乎与西京古道平行。

西京古道。

  坪石的名字,也因西京古道而闻名于世。

  位于今天坪石镇以北3公里的老坪石,曾是这座小镇的中心。老街江畔矗立着一座回龙庙,相传有一巨形的平石横卧于庙前,经西京古道而来的湖南人常常挑米到这里卖,便以这块石头形态称为墟名。“平石”不胫而走,也最终成为这座小镇的名字。

韶关坪石镇三星坪码头。/图虫创意

  明清时期,广东的盐运业兴盛发达。北上的盐船运至江畔的三星坪码头,再由脚夫挑过南岭入湘,“万担盐箩上山岗”是当时最常见的场面。

  坪石也因此成为富庶之地。川流不息的武江河畔上,一栋栋古楼鳞次栉比,饭店旅馆比比皆是,市集圩镇人头涌涌。具有地缘色彩的会馆也在老街上林立,供来粤各县商客留宿及议事,广同会馆、楚南会馆、豫章会馆更是当时的三大会馆。

广同会馆。/图虫创意

  如今留存的广同会馆仍然矗立在武水河边,和回龙庙遥相对望。其墙内的《重建广同会馆碑记》记载了当时坪石的繁盛:“五羊城之西北一千里曰平石,乃韶州府乐昌县属地……京舟车毕至,来往官商所共游者也。”

  烽火岁月里“坪石先生”

  和不少城市一样,如今的坪石也是由火车“拉”来的小镇。1935年,沿着武江河畔而行的粤汉铁路建成通车,铁轨从大山密林中钻出来的第一站便是坪石。

  火车的到来改变了坪石的面貌。火车站成了小镇的新中心,政治、经济、商业也随之向南转移到火车站所造的水牛湾,取代了3公里外的老坪石。

  矗立在火车站上方的金鸡岭,也成了新坪石的名片。而在炮火硝烟的年代,金鸡岭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见证了无数人的聚散离合。

  抗日战争时期,珠三角沦陷,韶关成了广东的战时大后方。湘粤交界处的坪石镇,也容纳了不少前来避难的外来人口,人口数量骤然增多。

  这批外来人口里,占比最多的却是从外地迁至此地的高校师生们。1940年冬天,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农学院、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等一众岭南学府从内陆回迁至坪石,并在这里继续办学。

韶关坪石镇国立中山大学本部沿街建筑。/图虫创意

  这些学校进驻之后,分散在坪石镇及其周边的各个村落,让坪石顿添情趣和热闹。其中规模最大、师生人数最多的中山大学,校本部设在坪石老街,师范学院设在武江水畔的管埠村,文学院设在清洞村,工学院设在三星坪村,法学院设在武阳司村,医学院和研究所设在乐昌县城,农学院设在湖南宜章的栗源镇……

  学校陆续进驻,原本的边陲小镇迅速成为广东新生文化区域和华南地区的教育重镇,各类设施应有尽有,“小广州”的称呼不胫而走。而和学校一同而来的,还有崇尚知识的风气。

  根据史料记载,中大在坪石的临时图书馆开馆之后,第一周入馆登记的读者有超过4000人,其中包括世代生活在坪石的群众百姓。坪石老街的街头上,不时就能见到“智(知)识是人民的生命”的标语。

国立中山大学旧址。/图虫创意

  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的情绪并不低落,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音乐家马思聪、黄友棣,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农学家丁颖,地质学家杨遵仪,地理学家吴尚时,经济学家王亚南、梅龚彬,历史学家朱谦之,人类学家杨成志……都曾在坪石传道授业,在烽火中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材。据中大校史记载,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4年多,培养学子近2万人。

  这些在抗战时期赓续华南教育薪火的先师学者,后来被尊为“坪石先生”。今年夏天,东莞展览馆举办了“弦歌不辍 薪火相传——华南教育丰碑‘坪石先生’专题展”,与韶关市博物馆“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共同回望烽火岁月,将这段珍贵的华南教育史完整地展现给世人。

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烽火课堂“。/【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众号

  专题展里的一幅幅照片和一份份手稿,将人们带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也将18位莞籍“坪石先生”的故事从历史中娓娓道来——

  桥头人邓植仪是中国近代土壤学先驱,在坪石期间曾担任中大教务主任和农学院院长,带领师生以各种形式支援前线,完成多项农学科研任务;他的弟弟邓盛仪是知名实业家,曾经在坪石短暂教授土木工程学,他的两个孩子亦在坪石的中大附中就读;生于莞城的著名思想史家、民俗学家容肇祖在坪石期间虽贫病交加,但仍笔耕不辍,出版了《三晋法家思想》《先秦法家》等专著,更冒着炮火专程前往乐昌瑶山调查瑶民风俗;同样在莞城长大的地理学家吴壮达,在坪石期间因地制宜传承岭南地理,日后更专注研究中国台湾的地理文化,写下的短文《日月潭》成为脍炙人口的小学经典课文……

“坪石先生”留存手稿。/【韶关发布】公众号

  更多的莞籍“坪石先生”,如文化史家陈安仁,“五四运动”亲历者、法学名家何作霖,蚕桑专家吴鹏抟等,他们在坪石任教的时间或长或短,但都为岭南教育写就了不凡篇章,将中华文化的文化命脉继续传承下去。

  从“坪石先生”到“东莞先生”

  不可否认的是,莞籍“坪石先生”及其后人已经视坪石为第二故乡。

  “我爸爸在坪石任教时认识了我妈妈,便有了我。”“坪石先生”专题展开幕当天,莞籍“坪石先生”吴鹏抟的女儿吴乐平来到东莞展览馆,向人们亲述历史。“我当时是在坪石出生的,你看,那张照片拍的时候我只有80多天大。”

  战火硝烟早已散去,坪石也不再默默无闻。

  2019年,广东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连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坪石对中山大学等院校抗战办学历史遗址遗迹进行系统发掘、保护和活化利用。后来,以坪石老街为中心,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正式建立。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定友图书馆。/【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众号

  2020年,为深化莞韶帮扶,东莞市统筹专项资金800万元,支持韶关市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旧址纪念地项目。如今的武阳司村,竹林碧波、古道长亭,旧貌换新颜。法学院纪念广场、村口停车场、碧道、眺望平台、风雨展廊、读书亭、公共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最具代表性的研学点,更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时间往前回推到2013年,振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号角吹响,莞韶两市正式确立对口帮扶关系。东莞和韶关两座城市的缘分,也因这份“坪石先生”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再次结缘。

武阳司村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东莞市统筹专项资金800万元支持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项目建成。/【韶关发布】公众号

  在“坪石先生”精神的感召下,2021年8月,70名支教名师赴韶关支教一年,其中就有已经临近退休的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副校长周琼平。

  在韶关,周琼平在南雄二中承担九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最开始,他常常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甚至有部分学生上课睡觉,便立刻意识到按照原来在东莞的经验来授课行不通。此后,每当发现学生上课开小差时,他总会岔开话题,用新奇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

周琼平在南雄一中作励志讲座后,学生索要签名。/【精彩莞韶】公众号

  在南雄二中的学生眼里,他的语文课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激情朗诵……很快就成为校园里的“网红”教师,收获了不少“粉丝”,学生们的成绩在潜移默化中迅速提高。

  除此之外,周琼平还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南雄学校的教学改革,力求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以他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坊累计为南雄市开设市级公开课4节、教育教学讲座67场,助推南雄市13所学校推行集体备课制度,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教育模式。

周琼平与学生在一起。/【精彩莞韶】公众号

  “先生”一词本就具有老师的意义。和80年前的“坪石先生”们一样,周琼平身体力行地改变这里的教育模式,助力韶关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东莞先生”。

  而延续“坪石先生”精神的“东莞先生”,又何止周琼平一位。据统计,第三轮对口帮扶中,东莞派出产业共建、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助理等驻韶帮扶干部700多名。

  这些带着东莞城市精神的“东莞先生”,或扎根乡村一线,或活跃在生产车间,但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延续“坪石先生”的精神,与韶关百姓一起携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坪石老街上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先生群像。/【韶关发布】公众号

  不少“东莞先生”从来到韶关帮扶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这里当做是第二故乡;很多韶关乡村百姓,也对“东莞先生”的帮助流露感恩之情:“是东莞来的干部们用自己的汗水把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感谢东莞亲人们!”

  写至此时,仍有数百名“东莞先生”活跃在韶关,继续和当地百姓一起携手助力韶关高质量发展,续写更多感人至深的双城故事。我们回望80年前那一代人走过的路,没有他们的筚路蓝缕,今天岭南大地的生命激情将不复存在。

  不管时光过去多久,人们都会永远记住坪石,记住这座小镇在烽火中留存的历史往事,记住在振兴之路上这片土地勃勃生机的画面。

 

  参考资料:

  1.《烽火坪石》,詹文格、周齐林、刘帆,中山大学出版社。

  2.广州日报 ,2017-09-15。

  3.西京古道在坪石的前世今生,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2022-1-6。

  4.坪石:引吭待高歌的“广东北大门”,南方日报,2014-1-10,韶关发布,2022-11-8。

  6.百岁中大学子“圆梦”坪石:这条“回家”的路,他跨越了两世纪,广州日报-大洋网,2022-8-18。

  7.“三师”志愿者发现中大坪石校址遗迹,拟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南方日报,2019-9-8。

  8.中山大学往事:坪石先生在清洞,南方周末,2022-7-24,南方周末,2018-2-9,中山大学,2015-8-2。

  9.韶关所需 东莞所能,《东莞日报》,2021年8月12日,T06-T07版。

 

  (原文发布于澎湃号“九行”,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