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韶关传统村落保护(上)
2023-01-04 上午 11:16   来源:广东北江中学 黄玉美   
分享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是夯实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基础性工程,有着划时代意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历代先辈耕耘在广阔沃野,滋润着雨露阳光,兼收并蓄,吐故纳新,长期积累的乡村文化。历尽沧海桑田的中华文化,以顽强的毅力,成功抵御一次次外来文化的致命冲击,化险为夷,从没断层,岿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唯我独尊的中华文化,有赖于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基础,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原生态大本营,中华文化信息的储存器。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烙下累累创伤的韶关传统村落,已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势,应振其信心,兴其活力,充其血气,脱胎换骨,勇往直前,撰写新的历史篇章。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文化如一根威力巨大的轴,贯穿人类世界的始终。据《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称,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任何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努力。……它分化成为宗教、魔术、法律、美术和工艺、科学、哲学、语言、家庭关系和政治关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文化是指学术等思想活动及成就。(美)戈登·卫塞则说:“文化的实在既不是完全命定的,也不是完全偶然的,既不是完全心理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既不是完全属于昨天的,也不是完全属于今天的,而是在它的存在的实在中,把这些都结合在一起了……一种改造性的综合把在分析性的肢解过程中必然消失掉的综合性的统一体重新建立起来。”文化决定论则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它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所组成,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

  简而言之,文化源于人类了解、认识、利用、改造自然,制造所需物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囊括人类所有活动领域,如空气一样与人类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贯穿人类整个历程。传统村落是民间文化灵魂的特殊载体,脱离了灵魂的传统村落是一丘废墟。振兴文化是振兴传统村落的灵魂和神经中枢,只有文化振兴才能拉动其他部门的振兴。振兴乡村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特殊的工程,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和基本思路:首先是思想上振兴,然后是理念上振兴,接着是行动上振兴,最后是构思上振兴。思想振兴是前提,只有思想振兴,才能激发理念振兴,只有理念振兴,才能推进行动振兴,只有行动振兴,才可使整个构思振兴,最后形成一条充满活力,可持续的振兴链,拉动振兴乡村大业朝洒满阳光的大道迈进。

  一、树立正确的传统村落全局意识,端正科学的理念,为保护传统村落导航。

  (英)爱德华·伯内特·泰纳称,一切文化现象归结为“人种、环境、时间。”历史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母体,盘根错节的中华民族文化大树头,从此发脉,纵向发展,横向延伸,开枝散叶;如充满魔力的磁石,不断吸收、消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营养,转变为正能量,整合成文化肌体,长期通融,互惠互利,最终使世界文化共同体形成人类文化的热带雨林。(日)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称:“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才能成功的,所以,方法手段越多越好,同时也非多不可。不过,在运用千百种手段时,方法上不要发生错误,应该深思熟虑,研究一定的手段是否和一定的目的有联系,如果有联系,究应怎样来达到目的,是直接达到呢,还是间接通过另一种手段然后达到。或者同时有两种手段时,就应考虑哪一方面重而先用,哪一方面轻而后用等等。总之,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最终和最大目的。如同下象棋,步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最终目的,是保护住自己的老将而把对方的老将将死。”黎巴嫩·纪伯伦说:“万物靠着万物而生存,万物靠着无边的慷慨与信任,在至高无尚者的慈怀中生存。”“人性是一条光河,从永久以前流到永久。”

  因此,应树立正确的传统村落全局意识,用仁慈的心善待万物,在永无休止的历史长河中献一份爱心,端正科学的指导思想,将振兴乡村当成一盘活棋下,灵活布局,精准调配,循序推进,一气呵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导航;同时,应统揽全局,宏观掌控,微观实施,步步稳举,着着紧扣,相互关照;并构建一条生机盎然的保护传统村落的流水线,汇聚来自各渠道的正能量,顺畅奔腾。“振”是“兴”的前提,“兴”是“振”的成果;不能只“振”不“兴”,更不能“兴”而不“振”;应振其腐朽,兴其活力。以宗祠为主帅,其他附属建筑为兵马,以振兴思路为动力,科学调配诸方资源,驾驭前程,矫正航向,稳健推前,直抵成功彼岸。

  二、创建培养保护传统村落人才基地是可持续保护传统村落的最强大动力。

  人是保护传统村落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人的素质好歹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命运直接挂钩。人的先天素质是好歹并存,只有通过各种形式锤炼人的先天素质,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才能汇成保护传统村落的精力。

  (一)民间教育机构是铸造保护传统村落人才的基地。

  (法)乔治·布封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最普通的、最不严厉和顺着自然天性的教育,而这也正是最相称的教育方法。”乡村教育就是施行此类方法的教育,是最接地气的教育,父母就是子女的第一启蒙老师,教育机构是最常见的组织,是铸造保护传统村落人才的基地。中国民间教育机构源远流长,盛行于宋代,以蒙学为最的乡村教育,以《千字文》等为主要教材;书院以私办为主;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朝廷要求立社学;明代有私办义学、社学等;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沿袭前朝社学,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湖南抚臣袁廓宇修复衡阳石鼓书院,为当朝首所书院,掀起了全国办书院的热潮。陶行知称:“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使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几乎形成全覆盖式教育形势。孝思书院、董劝书院、观澜书院、龙门第书院、杨家寨新书房、三铺斋书房、敏求堂、紫气书院、紫阳书院、寮下门家塾、文在书室、育英书室、宁阳书院、元盛书院、友恭书院、紫云轩书院、桂山书院、十家书房、肖屋村书房、仁川社学、西山桥罗家私塾、曹角湾村上书房、下书房等,以周边环境、宗祠等为特殊教具,始于胎教,是韶关现存较有名的乡村教育机构。这些根深蒂固,曾为提升民间文化水平立下汗马功劳的民间教育机构,是当地的财富,难得的教育资源,可继续陶铸村民的素养,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主阵地。

图为石塘古村落。

  (二)宗祠可行使教育职能,是乡村古建筑的首脑,锤炼乡村文明的熔炉。

  文明是以“文”记录、传播、展现、表达人文化成的本质、属性、类别、时间、地点、方位、状态、发展变化规律等过程。(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称:“所谓文明是指人的身体安乐,道德高尚;或者指衣食富足,品质高贵而说的。”“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进步。但是,人的安乐和精神进步是依靠人的智德而取得的。因此,归根结蒂,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文明的含义十分广泛,凡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领域,莫不属于文明的范畴。……文明的发展,是有阶段的,因此,必须随着它们的进展,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经营的伟业,永无竣工之时。“政府和学者的作用切不可丝毫互相抵触,必须互助合作,互相鼓励,共同为文明进步而努力。”(法)基佐在《欧洲文明史》称:“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是政治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是人内在的和道德的发展。”“在现实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类命运,一种文明集合的传递,因而存在着一种有待撰写的、全世界普遍的文明史。”“文明就像海洋,它构成一个民族的财富,该民族的生命的一切要素、支持它的存在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并团结在它的内部。”“一个更富有生命力的文明必须首先把各自为政的社会因素混合、同化、熔于一炉。”

  文明的滋育是全人类责无旁贷的壮举,是传统村落与动物巢穴的分水岭。传统村落是人类原始文明的策源地,宗祠则是该策源地的心脏。德即道德,英语“Moral”,含“内心的准则”之意,也指一个人内心真诚,不愧于屋漏之意。“德行定终身。”文明要依赖道德作支撑,道德是乡村文明的凝结核,是凝集传统村落文明的粘合剂。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说:“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的宗旨不在于如何让自己幸福,而在于如何让自己无愧于得到的幸福。”将“道德”与“星空”相提并论,把“道德”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可见道德在人类星空的占位是何等重要,它将引导人类朝最崇高的正道前进。(法)基佐在《欧洲文明史》称:“道德是独立于宗教思想而存在的。道德上善与恶的区别,避恶而行善的义务,两者都是规律,它们像逻辑规律一样,是人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的,它们的原动力是人的自身的原则,正像它们的应用在人的实际生活中一样。”(法)伏尔泰在《风俗论》称:“世上一切都已变化,唯有道德万古不易。道德犹如太阳的光辉,几乎不含有任何已知的物质,当一切元素不断混合时,它永远纯净,永远不变。”“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中国人的无休止的各种礼节妨碍了社交往来,只有有深交的人才可以在室内免除这些繁文缛节。然而这些礼节可以在整个民族树立克制和正直的品行,使民风既庄重又文雅。这些优秀品德也普及到老百姓。”(古罗马)西塞罗在《沉思灵》称:“真正的道德是‘拥护正义事业的美德’。”“只有遵从自然的规律和人性的道德准则,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世界。”“具有道德的事物有四种来源:一、对真理的充分明晰的探索和延伸;二、建立秩序井然与各尽其责的社会;三、拥有包含崇高、坚忍、不屈不挠等因素在内的伟大精神;四、言行稳重、节制自律。”(日)福泽谕吉称,道德是一切的根本,社会上任何事业,若不依靠道德就不会成功,如果有了道德修养,则将无往而不利。……世上如无德教,犹暗夜无灯,就无从辨别事物的方向。……德教犹如寒暑,而文明如同寒暑表,前者一有变化,后者立刻起反应,道德增长一分,文明也随着上升一度。文明的发展永无止境。道德观念都是以整体利益为中心的。道德起源于人际关系。耶稣说:道德是对弱者的仁慈。尼采说:道德是强者的勇气。柏拉图说:道德是整体高效的和谐。(英)斯宾若莎说:“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保存自己的努力,人的幸福就在于他有保存自己的力量。”

  统而言之,道德就是做对人类进步有益的事情。(英)亚当·斯密称:“机械的道德准则难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具体行动,它难以适应环境、品质和事物的种种不同,以及各种细微精妙的差别。”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宗祠是伫存先辈正道的气场,有明显“自然力,客观力”,可以诱发道德的“原动力”,推动道德朝更高层次发展;在维护传统村落原生态文化和历史风貌,树立村民主人翁意识,道德品质的建设,提高村民文化水平,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文化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动态保护,有着可持续性贡献。

图为观澜书院。

  (三)《族谱》是凝聚宗族力量最有效武器,是传统村落无形的守护神。

伦理关系是乡村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同促进和发展的纽带。乡村建设就是要提升村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确立原则。梁漱溟认为,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的要点是教化、礼俗和自力。教化、礼俗关乎乡村的道德建设,乡村建设靠教化、礼俗及道德力量维系,传统道德从中起到了粘合剂作用,道德建设也就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因素。“血缘是稳定的力量。……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宋李石就称:“家有谱,所以别生分类,以著不忘,非欲相夸以门第也。”“族非谱无以知枝叶本根之分合。”南宋郑德源称:“谱牒之作,所以原始考宗,别亲疏,行正实,正彝伦,厚风俗,使万殊而归一本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族谱》的功能。“使人不忘本”的《族谱》,是维系宗族凝聚力的最有效武器。当今,修谱之风劲吹,是振兴传统村落事业的推进剂。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黄玉美,韶关人,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家。

 

  (注:图片来源并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