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起源于秦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新丰是“中国岭南的避暑胜地”,云髻山是新丰县的景区,是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新丰江的源头所在地,主峰海拔1438.8米,为珠三角大湾区最高峰,是广东第二高峰。新丰江水源流入香港、深圳、东莞等地,成了大湾区重要的饮用水源,有广东“香格里拉”的美誉。清代名士彭定求写的《髻月堆云》“久闻宁邑一名山,果见崎岖不等闲。云发不梳新样髻,玉容未改旧时颜。月为鸾镜霜为粉,霞作胭脂雪作环。倘使亚婆千古在,天为罗帐地为毡。”这是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对云髻山的赞美,以山险、崎岖、霞光、雪峰为名,天造地设,高耸云端见奇。真想乞君飞霞佩,与之高颉颃。
云髻古镇位于新丰云髻山山麓,是岭南地区最“年轻”的古镇。它是在全国各地面临拆迁,为保护古建筑文化而采取的异地迁徙,里面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原有的异地材料,当时在全国各地找到60多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工匠齐集云髻山下,进行古建筑的维修安建,使之保留原有规模,形成了现在的一个古建筑群。
云髻山把300幢古建筑安放在自己的绿水青山中,让它成为古建筑博物馆群的一道风景线,同时又是休闲、娱乐、观光、赏景和品鉴融为一体的游玩之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凝固的历史。漫步云髻古镇,小巷的徽派古建筑,溪边的吊脚楼,山坳的闽南大院骑楼,这三个重要的体系融入云髻山脚下,依山傍水,美不胜收,我似乎又到了黔东南的西江苗寨。而这里的建筑又有不同,徽派、福建厝式、广府等建筑风格齐集一堂,给我们更加广阔的研究和想象空间。
精巧的卯榫结构,精致的青砖石瓦,精美的雕刻艺术,展现着中国古典建筑之艺术美。穿过那个青砖黑瓦的门墙,抬望多层次象征职务尊贵的马头墙,那曲折的幽深后院,发出对沉淀千年历史的回顾和感叹,人类历史发展的变迁,让我们看到曾经的文明和家族的兴旺。
在古镇的中轴位置,布置了一座有着久远历史文化的戏台,木制的楼层建筑,天花板上的音响设备,像八卦形状的音箱,那个没有麦克风传送声音的年代,体现了劳动人们智慧的荣光。
观闻古代的戏台确实是有扩音系统的,建戏台的时候有的在戏台的前方离地表不深的地方埋上水缸,根据戏台的大小不同,缸的个数也不一样,空的缸就起到了使声音扩散的作用。山西太原的晋祠公园的水镜台戏台就是典范。衍变近千年的中国古戏台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建筑声学文化遗产。古人巧妙利用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制来助声,其复杂的形制结构设计,本质上就是对直达声、反射声、混响声乃至共振声的综合利用或优化组合。
瞭望戏台的远处,有一些雕塑,道家八仙之首铁拐李、张果老倒骑驴的故事,蘑菇立于山野之趣……各种建筑构件诉说着一个个精美的文化。尽管百年时光的洗礼使其斑驳陆离,但依然难掩雕工的精美。
气势恢宏的飞阁流丹,琳琅满目的房屋楼道,碧波荡漾的石盘流水,潺潺溪水的层楼叠榭,飞檐反宇的碧瓦朱檐,走鸾飞凤的各式门楣,百子嬉戏的喜庆场景,繁复绝伦的万花藻井,鳞次栉比的古宅古亭,婺源附近的某姓宗祠——形成“山麓古镇奇观”。这是走遍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古代繁华的城镇搜集而来的南中国特色的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幢建筑样式,都与当地民俗风情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根在祖地的古屋突然出现在另外一个时空,它与原有的环境割裂,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沧桑的古建筑,离不开祖地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离不开文化使者的挖掘与探究,离不开祖地灵魂的召唤栖息。
依托明未至清中期徽派建筑的民居古镇,建筑面积三百余亩,云髻山壮丽山川和秀美溪谷,通过移植、综合、提炼、融合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实物,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组合,活化了云髻山古镇生态系统。同时展示一些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婚丧嫁娶、传统演艺、手工文化、兵战祭祀等文化遗产实物,用艺术的创作、市场的运作、利益的驱动来实现原汁原味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
古镇徽派建筑当然也是源于徽州人房屋的建筑特点。它同样具有以下特点: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长长的青石板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墙深宅;一座座古民居,四周都用白色的高墙围起,这叫做“封火墙”,远远望去,就像是古城堡;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格局是厅套厅,天井套天井;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第三进、第四进或更多,结构都是如此。
最大的民居往往是“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榄窗,一百多个门庭”。内部繁杂、精致与外部的简洁、古朴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体现了淋漓尽致的“徽州三绝”。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看见那个“暗中莫使箭,乖里有些呆”“贵自勤中得,富从俭上培”的唐太宗的修身百字铭的雕窗,莫不惊叹。“呆”以“獃”繁体字书写,更显时光的久远。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无一处雷同。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像一座巨大的园林。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马头墙,蝴蝶瓦,恬淡而清秀。
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把云髻山点缀得更有几分韵致,临河而建,参差错落。罔不因势像形,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凭栏而望处处风光秀美,心旷神怡,潺潺溪河,染亮了心灵的每一处光彩。现代人的望江楼,也不过如此,背山面水,充满着一种力与美。
山间茂林修竹,温馨而有画意;房屋飞檐翘角,环水而彰显雅致。八菱形球或金瓜的悬柱,漆得光亮的壁板,嵌有别致的花窗,通风向阳惬意无限。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古老的黑瓦木结构,敞亮的堂屋,温暖而亲切,如此美好的画面,真想遇到一位来自远方的主人,泡一壶茶,斟一杯酒,听其讲诉那些久远的故事。
穿过密林深处,踏过羊肠小道,我们到了“闽南大院里的骑楼”。它是《榫卯》电影的拍摄基地。骑楼占地面积8亩,原为1878年光绪八年一位从事贸易的商贾所建。主要是以红砖古厝福建四大民间建筑之一的特色,以白色花岗岩做台基石阶,大量使用红砖红瓦构建屋子主体,屋顶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都十分精致,红砖古厝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晋江等地。
红砖厝具有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是闽南人所崇尚的色彩,红砖不仅大量用于砌墙,而且广泛地用于铺设室内地板,形成室内室外无处不见“红”,无比温馨。
深深的庭院,突兀的高墙,透过每一块红砖,隐约可见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飘荡在大院门楣的篆体书法“开春献瑞”“棠棣竞秀”上。然而建设者并非用清一色的红砖砌就,而是在整堵墙面中,有规则地嵌入花岗岩石块(石竖砖横)。这便是“出砖入石”亦称“金包银”,“出砖入石”主要用于大厝侧面的墙壁,让正面的红砖墙在红砖厝中始终保持主基调地位。
远望红砖古厝,最吸引眼球的除了屋顶最佳形制的燕尾脊之外,便是红砖墙的立面,红彤彤似鲜艳的向日葵颜色。近看,红砖墙面每每刻意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成为富于变化的砖砌艺术,在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团,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展现了红砖建筑的独特内涵。
屋脊高翘,雕梁画栋,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梭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古民居精美的雕饰,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这就是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我们回到古镇门口时,发现门前的“云泉”非常奇特,没有看见入水出水的地方,有一个水井,然而圆形的水井放了一个罗盘式的铁器,给云泉增添了神秘色彩。了解了云髻古镇的建筑文化,不由得赞叹我国建筑史的深厚的民族精神,保护古建筑义不容辞。梁思成当年面对被毁坏的古建筑的时候,是多么痛心疾首,呼吁保护古建筑的声音是多么的强烈。爱护生态文化,让祖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