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济亭携茶房,共谱蓝山坪古道的传世双璧
2024-04-10 上午 11:30   作者:乐昌市戏剧协会、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张树生   
分享

  在粤北乐昌市秀水镇西京古道支线蓝山坪古道的蜿蜒之间,一座古朴的凉亭静静地矗立,它就是历经风霜的兼济亭。这座始建于大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年仲冬月的凉亭,以其长方形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历史背景,成为了古道上不可或缺的地标,更是历史的深情见证者。

1

图1 兼济亭全貌 张树生 摄

  兼济亭的设计,充满了匠心独运的巧思。两面开放,顶部宽大的屋檐如翼般展开,不仅为过往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场所,更赋予了这座亭子灵动与优雅的气质。在炎炎夏日,兼济亭成了路人乘凉歇息的好去处,其静谧与宁和的氛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珍视。

2

图2 拱门刻字:兼济亭 张树生 摄

  而亭子的屋檐设计,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层层叠叠的檐角轻盈翘起,仿佛凤凰展翅,欲飞冲天。这种飞檐流角的设计,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更使得整个亭子显得玲珑别致,灵动飘逸,充满了浓郁的东方古典韵味。

  兼济亭的建筑风格,是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在保持古典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工匠们巧妙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艺,使这座建筑既古朴典雅,又不失时尚气息。无论是青石铺就的地面、坚固的木制横梁,还是斜坡屋顶上铺着的青瓦,都充分展示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

3

图3  兼济亭与茶房 张树生 摄

  走进兼济亭,门边石碑上的“宾至如归”四个字映入眼帘,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和淳朴的民风。这座亭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它是由一位外村周姓国学生的儿子,号称仁者所建。他在壮年时遭遇无嗣的困境,便发善心,出资巨款在此地建造了这座亭子,取名“兼济”,意为广施仁爱,兼济天下。他的善举感动了上苍,最终获得了珍贵的玉麟果作为善报。

4

图4 碑记:宾至如归 张树生 摄

  兼济亭原碑文摘抄如下:“宾至如归。粤东实百,粤之胜境,楚南诚三,楚之大观。界至苹,为两省交会之地,即为两省必进之途。有国学生周某南之子,号其仁者,状年艰嗣,善心为发,大出赀财,择要动之处,鼎建此亭,取名兼济。荷蒙皇天眷佑,神灵拥护,添降玉麟果为善报。此固远者种德之效也……”这段碑文,不仅记录了兼济亭的建造历程和背后的故事,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仁爱、慈善的精神内核。

5

图5 碑记:宾至如归 张树生 摄

  在兼济亭的外侧墙边,还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续建善缘”四个字,落款日期为道光十九年。这块石碑见证了周氏后人对亭子的持续关爱与修缮。他们不仅继承了先辈的善举,更将这份仁爱之心代代相传,使得兼济亭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6

图6 重建茶房续捐善缘碑 张树生 摄

  紧邻兼济亭的,是四间古朴的茶铺。这些茶铺以泥沙墙木瓦结构建成,上下两层的设计既实用又充满了古朴的韵味。茶铺中间,矗立着两块石碑,碑文记载为“重建茶房续捐善缘碑”,落款日期为民国二十七年戊寅正仲夏月谷旦。这些石碑,不仅记录了茶铺的重建历程,更见证了人们的善举和爱心。

  在古时的鼎盛时期,茶房是当地最繁华的聚会场所之一,过往客商与茶客们络绎不绝,享受着品茗论道的惬意时光。茶房内部陈设精致,茶香四溢。墙壁上挂着的名人字画,盆栽的精致绿植,都为茶房增添了一抹文雅与生机。茶博士们则忙碌地穿梭在茶桌之间,为客人们沏上一壶壶香气扑鼻的茶水,传递着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7

图7 兼济亭地面结构 张树生 摄

  然而,岁月流转,茶房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坚固的泥沙墙砖石虽仍屹立不倒,但难掩岁月的痕迹;屋顶的部分坍塌,窗户的破损,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尽管如此,茶房曾经的辉煌与灿烂,依然能从这些残存的痕迹中得以窥见。

  茶房的周围环境,也是一片荒凉与破败。然而,正是这份破败与荒芜,更加凸显了兼济亭与茶房的历史厚重感。它们仿佛一对相依为命的古老灵魂,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今朝的落寞。这种历史的沧桑感与时光的交错感,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与感慨。

8

图8 兼济亭木梁结构 张树生 摄

  如今,我们站在兼济亭前,眺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兼济亭与茶房,作为蓝山坪古道上不可或缺的历史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与怀念。

9

图9 紧邻兼济亭的茶房 张树生 摄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们继续见证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