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最长和最短的侨批
2017-09-15 下午 09:00   来源:南方网   
分享

  侨批是经由南粤古驿道出发,漂洋过海,由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内容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真实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际移民向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迁移历程,是华侨华人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

  日前,《见字如面——张美生收藏侨批书法荟萃展》在广东省档案局正式开幕,563件侨批档案集中对公众展示,时间跨度从1906年至2007年。该展以历史发展和书法种类为经纬,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长和最短的侨批家书都首次与广州观众见面,潮汕华侨老照片、民国时期的书籍、侨属使用过的实物等也一起现身该展。

 

  批信“见字如面”了却倚门之望

  “断柴米,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喱!”这首民谣生动描述了近代潮汕人迫于生计出洋打拼的纠结和无奈。抵达异国他乡之后,他们通过侨批将血汗换来的钱连带附言,寄回故乡,以恪守赡养亲人之责。

  “出洋之后,这些人一般要每隔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返乡与亲人重逢一次。因此,定期寄回家书和银钱以了却父母、妻儿的倚门之望,在潮汕侨乡是很普遍的做法。”潮汕民间侨批收藏家张美生如是解释展览主题“见字如面”。

  此次展览精选出了563件侨批档案进行集中展示,包括侨批书法、老照片、民国时期的书籍、侨属使用过的实物等。展出的侨批主题丰富,既有夫妻两地书,也有华侨提醒晚辈孝敬长辈、敦促亲属习字的家信,还有晚辈写给长辈的祝寿词。

见字如面1

  “外平安!”此次展览中字数最少的批信仅有3个字,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字数最少的侨批家书。而另一封批信则有近1800字,长达2.2米,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侨批家书。此外,多封保存完好的晚清时期的折叠侨批,也引发不少人围观。

见字如面2

  “腰金无多,代为道歉也!”位于侨批末尾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位“番客”的无奈自责。年关又至,这位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游子赶紧把手头有限的存银寄回家乡,在列明请收批人代为分送之后,又自觉钱少,愧对亲朋好友,只得在信末补上这句话。事实上,这些钱也是寄批人千辛万苦、省吃俭用积累起来的。

见字如面3

见字如面4

  “故乡苦,外洋谋生更苦,这几乎是每一封侨批的真实反映。”张美生指出,部分侨批中出现了侨属过分甚至得寸进尺地索取批款的现象,侨批“稀奇”被骂成“不孝”“无良心”,侨批“捷寄”则被理解为“天经地义”,令人唏嘘不已。

 

  侨批书法传递先辈桑梓心

  张美生先生是汕头澄海人,主要从事侨批、抗战、禁毒等历史专题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他便开始收集潮汕侨批,足迹遍及潮汕各地,并延伸到广东其他地区和福建、东南亚,现藏有侨批上万封。近些年,他相继向汕头侨批文物馆、汕头大学图书馆、广东省档案局(馆)捐献了不少侨批文物。

  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等书法门类的侨批在此次展览上均有出现,从中可看出百年以来侨批书写的历史沿革。“举办此次侨批书法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侨批书法独特的风采与文化内涵,弘扬侨批精神,发扬中华书法艺术。”策展人、省档案馆收集整理部主任钟鸣如是说。

见字如面5

  从晚清到20世纪20年代,批信几乎都是以毛笔字写的;从20世纪30年代起,批信中开始出现极少数以硬笔书写的家书。自此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硬笔字书写的批信越来越多。到了20世纪60至80年代,批信主要是以硬笔字书写。

  “在欣赏侨批书法的同时,观众自然而然会感受到批信中承载的华侨先辈们的悲欢离合、坎坷经历和桑梓情怀,既悦心畅怀,又深受教育。”张美生指出,侨批有代写的也有自写的,内容有长有短,但无一例外地反映了旅外华侨对故土亲人的牵挂、关心和扶持,不仅记录了华侨下南洋的艰苦奋斗历程,而且以其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谱写了近代以来潮汕人移民海外而心系桑梓、甘于奉献的华侨精神。

见字如面6

  “透过侨批看到的是出洋华侨对家人、故土的那种深入骨髓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张美生心中,每一封泛黄的侨批,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珍宝,“每读一封侨批,就好像是华侨先辈们坐在面前向你讲述一段故事”。这也是他醉心于侨批收藏的主要原因。

 

  小贴士:

  《见字如面——张美生收藏侨批书法荟萃展》将持续到10月底。

  地址:龙口中路138号。

  时间:周一至周五早上9时至下午5时。

责任编辑:李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