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手留余香 坪石众先师小记(39)
2022-08-15 上午 11:1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综合   
分享

  按语:

  8月12日,笔者参观了华南植物园,恭喜它成为国家植物园两园之一。行前托嘱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罗馆长帮助找出上世纪40年代在粤北烽火办学育人时,师生们在炮声中采集的植物标本。得到罗馆长和标本馆同事的帮助后,收获颇丰。睹物思人,发现著名植物学家莫熙穆先生和刘棠瑞先生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和其他院校任教时,有在粤北南岭山脉带着学生采集植物标本的历史记录。经仔细分析标本纸版的标注,确定为两先生所采集的标本,并经历坪石、宜章、连县沦陷后,仍然能够保存下来。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的标本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和科学学术价值,保存有1940年至1944年期间蒋英先生、陈少卿先生、梁宝汉先生、王孝先生、徐祥浩先生所采集的部分植物标本,这些也是铭记抗日战争国家记忆的标本。未来的南岭国家公园、现在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因先师踏遍青山手留余香而根脉相连。遂推荐两篇文章以资纪念。(阿瑞)

 

(一)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广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学者莫熙穆

 

  我们20世纪30年代广东文理学院老师,新中国成立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第一届系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民盟盟员,中共党员莫熙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3月7日在广州华侨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六岁。

  莫老师于1915年10月出生于广东高州东南约20公里分界镇储良坡村。1931年就读广东省第五师范学校,对教育心理学和生物学有浓厚兴趣。毕业后即在储良坡小学任教。1934年他到广州求学。1938年毕业于广东勷勤大学生物系,先后在文理学院附中、浙江大学、中正大学、广东文理学院等校任教。1951年10月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莫教授是全国著名牧草专家,长期研究植物分类工作。

1

2

图为莫熙穆先生于1942年采集的植物标本,藏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1945年春,广东文理学院由连县搬到罗定县城,莫老即回到文理学院任教。同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学院由罗定搬回广州,在光孝寺暂安顿下来。两个月后,学院又搬回了石榴岗。

  据中共地下党员广东文理学院1949届校友覃坚泉(覃刚)的回忆,当时为开展工作而要有个秘密据点,莫老主动把植物标本室的钥匙交给他,并当众要求他常抽空来帮忙整理标本。他就利用这个标本室存放秘密文件和进步书籍。同时还把印刷传单所需要的纸张、蜡纸、油墨和印刷机等存放在标本室,这是绝不能放在学生宿舍的。他们每于晚上印好传单,天亮前就把它散发或张贴,曾有好几次反动派拿着黑名单来学院抓人,不少同志只好躲到附近农家,而覃坚泉则藏在标本室过夜,莫老所提供的这个标本室有力地帮助了当时文理学院地下党顺利地开展工作。

  华南师院生物系于1951年成立时,莫老师即任第一任系主任。当时全系只有十五名教师员工。莫主任带领师生自己动手搭建茅草棚上课,并设法请附近学校和研究所人员来兼课。莫老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逐步形成了生物系的教学特色。

  莫老担任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他常带领学生到学院附近郊区农村仑头、土华(即今大学城附近)参观和种植各种植物。省大常委会主任罗天,省委副书记谢非在百忙中前来参观展览并分别作了“深入基层治山治水为民造福”,“把知识奉献给人民”的光辉题词。

  1990年12月,国家教委会颁给他荣誉证书,表彰他“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

  1991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

  1992年9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称号,省长朱森林亲自给他颁奖杯。

  1995年12月,他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广东省水土保持先进个人(一等奖)。

  1996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表彰他在科学技术普及中作出突出贡献。

  莫老的先进事迹被收入了《师范群英耀中华》、《星光璀璨》、《新中国归国学人大辞典》等国家级先进人物事迹作品集中。

  莫老在荣誉面前,深感自己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说:“我已老了,因此要活到死,学到死,改造到死。死前有一分,有一秒都要读书、工作,在书堆里心脏跳动停息了,我很高兴。死在试验场或荒山野岭,也就回归自然,也是乐事。”

  身边的人都劝他:“莫教授,你已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该休息了。”但他却这样回答:“越近黄昏,越要匆匆赶路,我年岁已大,生命有限,但要做的事情很多,只要我还能走,就要干下去。我们这代人要以大地为纸、草木为笔,编写一部绿色的巨著,要留给子孙后代。”

  笔者是于1981年华南师院教育科研所(也是省教科所)成立时应聘到华南师院工作的。1987年,我在当年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二期发表《林砺儒的生平和教育思想简述》一文,由于莫老对文理学院老校长林砺儒有深厚感情而对该文有极大兴趣,给予了关注,特约我交换意见。从此开始了我与莫教授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后来我们二人还合写了《简论林砺儒教育思想的发展》一文参加林砺儒学术研讨会,我们合写的论文后来被大会收入《林砺儒教育思想研究》专集,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发行。

  莫老退休后,我或在他家里,或在校道旁,都经常与他谈心,其乐融融。进入新世纪后,莫老体力较差,只能待在家中了。我较少去拜访他了,而莫老的音容笑貌将永远活在我心中。

 

  (注:本文原刊于《师大晚晴》2011年第2期;又刊于《广东老教授协会会讯》2011年第3期。)

 

 

(二)

怀念我们的老师刘棠瑞教授

徐祥浩、潘炯华、胡适宜

 

  在热烈庆祝华南师范大学建校45周年之际,我们这些解放前毕业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的老校友,同样感到很高兴。因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才与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和岭南大学教育系等单位合组成华南师范学院,后改名为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半个多世纪来,我们目睹母校从小到大,桃李芬芳,繁荣昌盛,内心深感振奋。缅怀过去,对曾经培育过我们的老师,他们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颠沛流离和生活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令我们经久不能忘怀而肃然起敬。其中最使我们怀念的就是刘棠瑞教授。

  刘棠瑞教授是江西省安福县人,1910年出生,现在是86岁的老人了。他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植物学系,回国后于1939年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后任生物系主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前身是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9年秋刚由广州经广西融县迁至粤北乳县侯公渡复课,侯公渡是山间小农村,借用农民的小厅堂为课堂,宿舍是一个很大的土炮楼,办学条件十分艰苦。

  刘教授在生物系任职期间,正是日寇入侵,战争烽火到处蔓延,学校几度搬迁(乳源—连县—桂头—罗定—广州光孝寺)的年代,而刘教授则一直护校跟随生物系的图书仪器而迁移,使免受损失。当时人员不足,师资缺乏,他总是想方设法,使教师队伍稳定下来。当时有名的教授有陈兼善(动物学)、梁润生(比较解剖学)、熊大仁(无脊椎动物学)、罗士苇和胡笃敬(植物生理学)、于景讓(细胞学)等。刘教授对自己要求甚严,每年总是担任基础课(普通生物学)或开设专门化课程“植物分类学”等。这样就使我们这些学生,虽然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仍能获得较为深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3

4

图为1940年刘棠瑞先生采集的粤北植物标本。

  刘棠瑞教授治学态度非常严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他一直坚持野外调查工作。抗日战争期间,虽然交通困难,学校经费不足,他仍重视野外实习这一教学环节。1940年,他两次带学生到连山县实习,住在大掌岭瑶胞家里,采回数百号标本。此外,他还带我们到湖南衡山,连县三江等地实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教授把几年来在粤北和湖南等地采到的标本全部带回生物系标本室,指导学生胡适宜作“粤北瑶山植物”的学士论文,后来又用英文写成“广东瑶山的植物调查报告”,与胡适宜联名在《台湾博物馆季刊》上发表。

  1946年文理学院刚迁回广州,临时校址设在光孝寺,他就抓紧时间,全面研究光孝寺内的观赏植物,写成“光孝寺园内之观赏植物”一文,在《文理学报》一卷1期发表。

  刘教授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也十分重视。他对实验课的要求很严格,要求学生上实验课衣服要整洁,要保持肃静,认真做实验,写好实验报告和绘图,不能马虎,不然就会受到批评。他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很重要,不能粗心大意,怕苦怕累,有头无尾,实验完后要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工作,以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1948年,他编著的《生物学显微技术》一书在正中书局出版。这是他从30年代初开始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和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写成的,该书内容包括生物学各种技术,从实验室的基本设备,显微镜结构原理、显微摄影、绘图、动植物切片制作、组织离析、显微解剖和注射,以及当时较新的组织培养技术等。内容丰富,系统分明,阐述清楚,可反映刘教授为此付出辛勤劳动,也体现出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刘教授生活朴素,学风正派,平日沉默寡言,埋头工作,不论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回到广州,教师工资很低,加上物价一日几涨,而他全不考虑如何运筹生活,把家务交给师母,自己则一心倾注在工作和学术研究上,钻研精神十分可敬。

  刘棠瑞教授出版有许多著作,他是国内和国际有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应台湾大学的聘请,担任台湾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后任该系主任和农学院院长。他在台湾发表论文100多篇,他是《台湾植物志》的主编,还编有《台湾木本植物图志》上下册(1950)、《树木学》(1971)和《植物分类学》等著作,他从1984-1991年,陆续出版了《植物分类学》四卷,从藻类、菌类到被子植物的分类,按照进化系统排列编写。虽然他退休后因眼力和体力不足,不得不放弃原计划的第五卷以后的写作,但已出版的四卷《植物分类学》应当是他在学科建设上的卓越贡献,也将作为重要文献留传后世。在刘教授出版的著作中,国际上影响最大的,是他用了近10年的时间,在1982年出版的《冷杉属专著》(A Monograph of the Genus Abies)。这一巨著得到全世界植物学界和林学界同行的赞赏。刘教授研究了全世界的冷杉属植物,对冷杉属植物的分类、形态、分布、生态、用途和繁殖方法等都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这是辉煌的科研成果。冷杉属为裸子植物松科的大属,主要产于欧洲、亚洲和北美,少数分布到中美洲和北非洲的高山地带,全世界约有50种,中国约有19种。在中国,冷杉属主要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高海拔地带,少数种类产于浙江和台湾山区,为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

  刘教授退休后去美国定居,仍继续著书立说,带病工作,他在写给我们的信中仍然念念不忘早年在文理学院工作时的往事,怀念和勉励我们这些老学生。1994年胡适宜因事赴美,曾专诚到加洲他的寓所拜谒,阔别近半个世纪才得一见,激动万分。刘教授桃李满天下,我们在有关学术会议上见到的台湾学者中,也有不少人是刘教授的学生,他们对刘老师都很钦敬。

  本文作者徐祥浩、潘炯华、胡适宜都是刘棠瑞教授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任教时的学生,亲聆教诲多年,抚今追昔,深感我们在专业上略有寸进,都要感谢我们的老师和老系主任刘教授当年对我们的培养教育,打好生物学的基础,使我们热爱生物科学并为此而努力工作,师生情深,永志不忘,故合作写成本文,在母校学报上发表,一方面对华南师范大学校庆表示热烈祝贺,另方面回顾过去历程,怀念培养过我们的老师,并祝他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

  徐祥浩,曾任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系主任,广东省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潘炯华,广东兴宁人,毕业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生物系,曾任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院长、华南师范大学校长,从事高等师范教育和鱼类研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胡适宜,广东东莞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导师,著名植物学家,执教50年来在培养植物学人才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

 

  (注:此文收录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106-107。)

 

  (本文由阿瑞推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