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5日星期一,下午3点,韶关坪石骄阳似火。一辆小巴在三星坪村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戛然停下,从车上下来的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他正迈着轻快的步子向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旧居走去。
如果不是同行的家人介绍,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位百岁老人,更是工学院1940级的学生。1940-1944年,他在位于新村的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老人说,在坪石的四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此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当年生活学习的地方看看。1980年,他乘火车路过坪石,很想去三星坪,可是那时交通不便,路也不好走,只能向着工学院的方向望了几眼。80岁那年,他正式退休了,一直想着找机会回坪石看看,只是眼睛有白内障,最终遗憾没有成行。

图为百岁的李燧雄老先生,现在依旧精神十足。(笔者摄)
老人名叫李燧雄,不久前他在抖音上看到有关坪石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消息,又萌生了去坪石的想法,于是去广州的眼科医院看了医生。眼睛好了,刚要过100岁生日,李老先生赶快上网查到了三星坪村委会的联系电话,于是打电话到村委会,询问现在的防疫规定是否允许到三星坪村,村委会书记肖军生立即表示欢迎老人的来访。原定8月13日启程,临行前接到医院通知要复查眼睛,第二天拿到报告,结果良好,老人在夫人(99岁)陪同下及亲属一行共13人立马出发。
村委会肖书记把这个事告知了乐昌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专班领导李启平意识到这是一位很有意义的、不平常的参观访问者,于是派出了专车专人去会见李老先生。
专班工作人员和肖军生对李老先生作了简单的采访,然后陪同他旧地重游。先后参观了陈宗南旧居、工学院纪念墙、纪念柱、新村码头、建工系的旧庙、燕子窝樟树林里的学生宿舍遗址、不留亭山下的古道。李老先生一路走一路讲述往事,直到天黑下来才吃饭。

图为李老先生参观陈宗南旧居。(笔者摄)

图为李老先生参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纪念地。照片以新村为背景留影,新村是他度过了四年学习生活之地。(笔者摄)

图为李老先生静坐在工学院旧址,背后则是往返三星坪村、新村的武江。(笔者摄)
在一个山庄吃了晚饭,李老先生趁夜色前往坪石老街,他对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的记忆也很清晰。在坪石老街,一行人打着手机电筒观看了院士纪念墙、《坪石先生》花岗岩雕塑、广同会馆纪念园、铁岭文学院。老先生看得很认真,看见熟悉的院士名字和教师的名字,便会讲出一些有关的教学故事。
以下是我们随行记录整理下来的老先生口述资料:
李燧雄先生于1922年8月18日月出生,现年100岁,祖籍江门鹤山,1940年7月在香港培正中学毕业,随即参加国立中山大学在香港的招生考试,考区有贵州、昆明、重庆、西安、香港,是统考的,试题从重庆用飞机送来。他以第一志愿录取到国立中山大学土木工程系。随学校来到坪石的新村。住房是树皮和木板、竹片搭的棚屋,土木系、化工系、建工系的同学住在一起,没有分得很清。李老先生睡下铺,上铺的李奋强(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1982年曾与郭怡昌、关富椿合作设计广东迎宾馆白云楼)是建工系的。时任国立中山大学代校长金曾澄的大儿子金宝柏与他同班。

图为李老先生指着纪念墙上1944年毕业生名单中自己的名字。(笔者摄)

图为李老先生坐在燕子窝树林里的复原的宿舍,讲述土木系,建工系,化工系,同学住在一起,不是分很清的。(笔者摄)
“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刚好迁到坪石,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七个学院。其中农学院是在湖南栗源堡,其余学院都是分布在坪石。工学院是在三星坪村和新村,中间隔着武江。三星坪村的是机械系、电机系,新村的则是土木工程系、化工系、建筑系,共五个系。”李老先生操着一口很有特点的广普说道。

图为虞炳烈先生绘制的中山大学坪石校区分布图。(来源自网络)

图为1940年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迁入坪石老街,照片右上角为校本部建筑。(来源自网络)
“我是比较幸运的,在念书的四年,日本侵略很疯狂到处轰炸,唯独坪石没受到轰炸。”大三暑假时,他和金宝柏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偷渡”回广州,因为别离广州好几年了,忍不住想回去看看,住了几天后又“偷渡”回到坪石。
工学院实行的是学分和学年制,比如,你要完成400多学分,还要学满四年,缺一样都不能毕业。学生学习很刻苦,晚上点茶油灯,自习鸦雀无声,九点才熄灯。学习是很艰苦,但是很快乐,是很有意义的四年学习时光,学到了建设祖国的本领。“我们学到了建设新中国的技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小小的、微薄的贡献。”
当然不能忘了三星坪、新村村民的好。“当时受了新村一位朱大哥照顾伙食,朱大哥从坪石把一头猪带回来,我们周末就‘加餐’,四年来吃得我们个个都是精神抖擞!真的很感激这些村民。”
大三时已经定了毕业后去的部门,是做宝鸡至天水铁路部门的工程师。他于1944年7月毕业,等待发毕业证,等到9月,前往宝鸡。时逢日本人打衡阳、桂林、柳州,到衡阳时便不通火车了,于是返回韶关,分到公路局,在翁源龙仙工作。
1950年,李老先生在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工作。1952年,李先生奉调到北京建设部,建设部下设城市规划设计院、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李先生分配到给排水设计院工作。一同调去的还有一个是早二届的张同学。
在陈宗南旧居,李老先生驻足良久,并不断地说,陈宗南先生是一个好人,出色的化学家、教育家,同学都很敬重他。当看到墙上的卫梓松照片,李老先生说,卫梓松教钢筋混凝土,讲课滔滔不绝,很多同学都喜欢听他的课,坪石沦陷时他为国殉难。李老先生也从卫教授身上获益匪浅。张万久先生教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化工系教授罗雄才,教有机化学。“张万久是土木工程系第二届学生,我们是第九届的学生,他比我们早七届。”李老先生顿了顿还说:“有了这些老师,才有了我们。特别是张万久先生是早上八点的课,他住坪石镇上,七点是从塘口渡河过来并翻过一座山而来。四年都是如此。那时候山上还有一个歇息的亭子。”

图为李老先生仔细观看卫梓松等教授的照片。(笔者摄)

图为卫梓松先生雕像。因建工系的上课旧址-破庙正在复原施工中,所以不便去近前看。(笔者摄)
在坪石老街校本部,李先生打着手机电筒仔细观看院士画像。当看到丁颖院士的画像,他说,丁颖是农学院长,是比袁隆平院士还早的水稻专家。丁颖先生曾遭土匪绑架,被土匪伤了两个手指头。关于杨遵仪,李老先生说,1942年杨遵仪教工程地质学,带学生沿武江看断层。当看到赵善欢教授,他说赵善欢是广东高要人。
在铁岭文学院,李老先生说,洪深是左翼作家,许崇清校长请他到文学院任教,也请王造时任法学院院长。文学院纪念柱上的钟敬文、朱谦之的照片,李老先生都认识。

图为李老先生指着洪深的像说,洪深是左翼作家。(笔者摄)
时间过得很快,大家担心老人吃不消,在晚上十点钟前结束了参观。
第二天早上,李老先生走到了金鸡山东门下。他说,在三星坪工学院读书时,他们老师同学不时到金鸡山上玩。李老先生熟知关于金鸡山的传说故事,笑着说,金鸡头向着湖南,尾向着广东,吃了湖南的米,把蛋生在广东。

图为金鸡岭金鸡石。(笔者摄)
是啊,八十多年前的记忆碎片慢慢拼接起来,金鸡岭下也悄然多了一个“金蛋”——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重回三星坪工学院旧地。我是1922年生人,今年是2022年,再过几天(8月18日)就100岁了,今天终于了却这桩心愿,好开心。”李老先生说,“没想到这里修复得这么好、建设得这么好,这个研学基地真的太好了,我非常满意。政府做这个事做得非常好。我班上还有一些香港同学,我想他们一定好高兴。”

图为三星坪村工学院纪念地节点打造。

图为三星坪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标识指引牌。(彭剑波摄)
在与李老先生交谈中我们也询问了老人手中是否有当年上学期间的一些老物件,为我们研学基地建设提供进一步的史料支撑。老人表示非常愿意提供自己手头有的老物件复印件。

图为李老先生一行13人到访坪石。(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李老先生一行的到访引起了韶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将进一步对接好李燧雄老先生,做好有关口述历史记录及后续资料收集工作,邀请老人常回坪石看看,为我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并做好后期的宣传报道工作。

图为李老先生写下“祝:坪石好!”祝福。(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注: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相关资料,以上部分内容由彭剑波整理补充。)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