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莞邑人文精神 启动名贤传承计划
2024-05-18 下午 03: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南方日报”   
分享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东莞主会场的选择有些特别。

  没选在任何一座博物馆,而是选中了一座有着650多年历史、保存着200余间传统民居建筑的古村落——桥头镇邓屋村。一汪碧水旁,在麻石古巷道的蜿蜒中,南北门楼、文庙、宗祠、善宝堂等古建筑错落分布,传承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族风。

  在被誉为“院士村”的邓屋村,东莞主会场发布了“莞邑名贤传承计划”和3条“邀山·约水·阅人”——莞邑名贤文物主题游径,并宣布桥头镇邓屋村“百千万工程”启动。

  据悉,除主会场外,东莞全市各镇街、博物馆还围绕国际博物馆日推出3类共80项展览和活动,其中线下展览类28项、活动类27项、线上展览类25项。

  “博物馆之城”建设,找准新发力点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博物馆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和研究方面的关键作用,凸显博物馆事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作用。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东莞着力把博物馆事业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本次发布的“莞邑名贤传承计划”便是东莞文博行业的新发力点。

  主会场活动上,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宁康介绍了“莞邑名贤传承计划”的主要做法。

  首先是系统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东莞加强莞邑名贤相关文物线索的普查力度,挖掘莞邑名贤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着力推进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旧址保护利用项目,举办“虎门销烟”185周年系列活动,擦亮“虎门销烟”和“林则徐”双IP;充分活化利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革命文物,传播革命事迹。

  在活化利用中,东莞以规划为先,优化莞邑名贤文化设施布局。当前,作为文化强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正在开工建设,其将作为莞邑名贤传承的集中展示地、精神弘扬地。像在邓屋村建设“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一样,东莞在镇村活化利用祠堂古建筑等乡村文物,建设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展馆。

  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契合的是,东莞也提出要加强名贤资源的挖掘研究整理阐释。宁康表示,将以“事件”和“家族”为线索分类整理,构建莞邑名贤精神谱系;打造高质量的莞邑名贤精品展览,以多元创新的展陈手段,让观众在与名贤“对话”中探寻城市“人文密码”;加强文艺创作,运用当代表达阐释莞邑名贤的事迹,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莞邑名贤+学生教育”“莞邑名贤+党员教育”“莞邑名贤+文旅”……融合发展为莞邑名贤IP注入了更多活力。东莞将推动展览活动进校园、进线上课堂,推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讲授莞邑名贤故事,加强对学生的莞邑名贤文化教育,启发当代家庭教育理念;探索莞邑名贤传承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参观莞邑名贤展览活动,把莞邑名贤中的丰厚内涵作为党员教育的素材;将名贤主题文物、文化遗产与东莞的山、水、人文资源串珠成链,赋能乡村振兴

  在主会场现场,“一方山水一方人——莞邑名贤文化展”首站巡展也走进桥头镇邓屋村,吸引了不少学生和本地村民驻足观看。活动还宣布,巡展首站将走进桥头镇5所小学。

  “一门五杰”,古村背后有故事

  “就是阿勇!”当天,邓盛仪之孙、邓锡清之子邓勇在活动现场被不少村民认出,围在主会场观看表演的村民们亲切地喊着他的名字。

  邓勇作为首期莞邑名贤主题文化沙龙的主讲人,在邓氏宗祠对面的空地上,分享了“耕读传家、一门五杰”的“院士村”邓氏家族的故事。

  耕读传家出贵子,一门五杰振家声。在邓勇的介绍中,“院士村”美名的由来为更多人所知。“一门五杰”指的便是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近代广东高等农业教育拓荒者邓植仪,爱国企业家邓盛仪,化学工程专家邓鸿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激光专家邓锡铭,邮票设计师邓锡清。

  至今,人们还能在邓屋邓氏宗祠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这是邓氏家族治家教子的行事准则,反映着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而从麻石古巷道去往“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的路旁,还贴有不少农作物的介绍。房前屋后,番薯叶整整齐齐地长满了小花园,与农业有关的气息迎面而来。

  留美学成归国后,邓植仪一直潜心农业教育和土壤调研,还投身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现代农业专门人才。抗战时期,在中山大学迁至粤北坪石办学的烽火岁月里,邓植仪曾担任中大农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务,为保留中大教育火种作出重要贡献,是“坪石先生”代表人物。

  作为中国近代土壤学的奠基人,邓植仪对土壤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1930年创办了广东土壤调查所,主持全省各县的土壤调查,并于1934年写成《广东土壤提要初集》,成为广东各县土壤调查的参考文献;他和彭家元合作编著中国第一部土壤学教材《土壤学》,中国近代土壤学学科体系就此建立;主持中山大学土壤研究所和土壤学部,为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建设打下基础。时至今日,他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同样留学回国的还有以实业兴国的邓盛仪。他曾在抗战时期奔赴粤北坪石,任教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成为“坪石先生”一员。邓盛仪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其子女多从名校毕业,颇有建树,包括邓宛霞、邓锡铭、邓锡清等。

  如今,这些故事被写进了藏于村落中间的“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中。

  自2020年起筹备修缮布展,陈列馆2022年1月开馆。陈列馆以邓植仪、邓盛仪祖居为核心,集中展示邓植仪、邓盛仪在农业、教育和工商业的成就,是对莞籍“坪石先生”史料的收录展示,也是对东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活化利用,如今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之一。

  在主会场同步启动的还有桥头镇邓屋村“百千万工程”。

  据介绍,邓屋村计划启动东源广场、主入口空间、研学堂和树下讲坛的建设,名人祖居修缮和专题展览策划,沿街立面改造,南北门楼等古建筑的活化,以及环境提升等工作,依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资源和广东省古村落人文底蕴,高规格打造邓屋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点”。

  主会场活动还透露了“莞邑名贤传承计划”的年度重点。

  东莞将在5月着重深挖传播“院士村”桥头邓屋邓氏家族的事迹和精神;在9月结合容庚130周年诞辰推出“莞城‘容邓家族’专题展”,系统梳理莞城“容邓家族”的家风家学传承脉络和精神;在年末推动《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坪石先生”专题展》走进中山大学,借力高校平台及资源传播东莞人文精神。

  此外,东莞还将推进虎门郑氏大宗祠等36项文物修缮启动或实施工作,精选深挖传播名门世家和名贤群体的事迹和精神。

 

  (原文发布于“南方日报”,记者:马新杰,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