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沃土传先师火炬 446支队伍报名参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结果揭晓
2021-04-15 上午 10:11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广州日报”   
分享

   2020年7月1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指导,韶关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探寻历史足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实践成果征集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1

中大等高校抗战时期在坪石的教学遗址已然成为研学热点。

  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共吸引了全国各地120家单位、446支队伍,共1095人次报名参赛。参赛队伍涵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韶关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惠州学院、广东实验中学天河校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曾经在抗战期间迁址韶关的知名大中学校;也有来自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电视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等专业单位;此外,大赛还吸引了沈阳音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澳门旅游学院等省外院校纷纷积极参赛。

  本次大赛共征集到660个作品,经过初选,350个作品进入网络展示与投票环节。大赛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终评出了各类别、各组别的金、银、铜奖和最佳人气奖。

 

  强手如林竞相实地调查,共同活化基地

  社会调查类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个类别。“我们希望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其他分布点的设计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华南研学’品牌的打造。”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施瑛、潘莹、许斯琳团队提交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设计回顾》。

  作品通过分析华南教育研学基地(坪石)的设计过程,从项目背景、规划定位、内容、特色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总结,结合具体设计实践过程,归纳为文献解读空间化、遗迹保护与活化、多方参与联动化、多道融合整体化以及建设与研学同期化五个具体特征。

  来自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的张羽、周磾、倪韵捷团队提交的《抗战中诞生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作品,通过文字、图片和档案等史料发掘与梳理,从师范学院校舍建设、先师学人、教学研究、抗战文艺活动等方面,讲述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管埠的办学历史。

2

图为浈江大村附属建筑模型。

  作为社会调查类大学生组的金奖获得者,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斯潼、郑士祺、吴昊、梁志超团队通过剖析展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渊源并结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村)的规划方案及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总结华南教育历史的人文价值与乡村发展相融合的规划逻辑,提出历史文化与乡村融合发展的四大实践路径选择,发挥“文化兴村”的联动作用,活化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时代内涵,多举措、多角度助力乡村振兴。

 

  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位于韶关乐昌坪石、浈江大村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通过“教学做合一”的研学理念,通过各种方法和模式根据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了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吸引了数以百计的中小学生以各种形式参赛。

  来自韶关市第一中学的胡希铖、吴东升、何志勇便提交了一组名为“大村海报”的系列海报。作者告诉记者:“第一幅《培正中学》描绘的是日寇侵华时期学校被轰炸的场景,反映出当时学习环境的恶劣,师生被迫转移的画面;第二幅《中山大学》描绘的是师生们在烽火中坚持办学的情景;第三幅《岭南大学》描绘的是在粤北山区建设新学校时的情景及崭新的教学楼。”

  韶关市第一中学的黄培蓓、莫佳颖则用绘画的方式重现了抗战时期,师生坚守教室,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场景。“我们的作品主题是‘薪火相传,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绘画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水彩工具以及针管勾线,以留白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师生夜晚面临敌军袭击却依然坚守课室的场景。我们希望身边的同学们都能以各种方式继承先师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

3

图为文创作品“爷爷的哨子”。

 

  深厚文化积淀让文创作品“灵感爆棚”

  历经大半个世纪沉淀下来的岭南先师文化有足够多的故事可挖掘,成为许多参赛选手进行创作的灵感源泉。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作品“‘圕’文化”便让人耳目一新。“圕”这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汉语汉字,是“图书馆”一词的缩写形式,读作tuǎn,由我国近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于1924年发明。这一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是杜定友在战火中与图书共存亡的动人故事。作品以定友图书馆的“圕”字为蓝本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杯垫、帆布包、手账本、魔方、胶带纸等文创产品,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乐昌市文广旅体局提交的文化创意作品5件套,整套产品整体使用冷色调,给人以严肃、庄严之感,让人难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整套产品图样采用极简主义的设计手法,仅通过字体的设计,在融入“中大”时期的历史记忆的同时加入简单线条,使得整个产品简洁、大方又不失雅致。

  作者说:“不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工作族的办公室里,这套文创作品都可以占一席之地。它充分结合了传统产品的功能,又符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特点。同时,产品也可作为纪念品收藏。”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组合模式获“点赞”

  短视频、恢宏大气的音乐作品、高精度的美观组图……各种适合互联网传播的视觉影像类作品吸引了许多网友点赞。赖元峻、曾忠、代欣等作者共同提交的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 CD专辑将关注点放在了脱贫攻坚战中的教育部分。“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教育脱贫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张专辑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载体,通过两地互动教学,专辑录音录制,专辑发布,现场演绎等多维度,展现音乐教育帮扶开展过程,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将教育扶贫落到实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图为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

  倪俊明等作者制作的短视频“烽火中的广东省立图书馆”,以纪实影像和图片动画相结合的形式,对广东省立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前身)在1941-1945年间的烽火历史加以展示。视频开篇先交代广东省立图书馆战时复办的时代背景,再以省馆迁移粤北时间线索和工作概况与事迹逐渐展开。

  据作者介绍,视频包括拍摄寻访省馆粤北馆址和历史遗迹(曲江、连县),采访当年馆员亲属(杜定友外孙女,张世泰和冯爱琼女儿)及韶关当地专家(韶关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苗仪,广东“三师”专业志愿者何昆亮)解读有关文献(杜定友自传、油印馆刊、馆讯、剪报)老照片和历史影像等,充分展示抗战时期广东图书馆事业的艰辛历程,以及战时图书馆人为守护典籍和传承文化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原文2021年4月15日刊登于《广州日报》,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为张建昌、徐凤爽,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