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邝氏宗祠
2022-03-29 上午 11:44   来源:曾耀登   
分享

  是年九月初八,嫁娶吉日,表弟结婚,遂前往城郊大墩村祝贺。听说该村的祠堂源远流长,德高望重,连各镇街的邝氏子弟也前往拜祭,可谓地位显赫,我们几人于是顺便去参观一下。交通便捷,很快就到达了。

  祠堂正门甚是气派,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淡墨家聲遠,宣城世澤長。隶书字体,潇洒流畅,苍劲有力。正门匾额写着:鄺氏宗祠。旁边有:公元一九九六年重修。匾额上方是龙凤呈祥图案,画工精细,保存得很完好。同行的表叔介绍到,邝氏远祖来自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所以堂联上有此地名。宣城,古称宛陵或者宣州,毗邻苏浙,地近沪杭,古属吴越,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就跟这个地方有密切关系。

1

  至于“淡墨”一词,是有典故的,它语出“淡墨流芳”。相传,邝氏先祖中有一位叫邝儒真,他是明朝的进士,官拜文宦学士,专掌文礼方面事务,他书法水平很高,以淡墨见长。太祖朱元璋对之欣赏有加,遂恩赐“淡墨流芳”牌坊,邝氏后人引以为豪,便写到堂联上。

  祠堂前面是一片空地,即是“禾塘”,是村民们晒谷子的地方。禾塘上立着旗杆斗,当地人称为“围杆夹”,是为了纪念考取功名的家族子弟而建的,可以说是族人引以为荣的奖品。据说,古代的旗杆斗都是用杉木、梢木等木质材料建造的,并且斗的形状像个金元宝,寓意升官发财;旗杆的顶部是个铜葫芦,葫芦也有聚财的寓意,表明了古人对旗杆斗的理解。但眼前的的旗杆斗则是用金属制作的,两侧用花岗岩石板辅助固定,并刻上文字。一块写着:舉人鄺天桂 立,清朝咸豐二年壬子省試第五十五名。另一块写着:武進士鄺瑞龍 立,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第四十九名。石板左右两侧都立着,一式两份,共四块,都是近年重建的。禾塘前方还有一个水塘,这是古村祠堂的普遍做法,大概因为水代表钱财,取意聚财,也希望村中叔伯兄弟的事业风生水起,水到渠成。站在禾塘上,望着旗杆斗,可以想象祠堂曾经是多么的辉煌。

2

3

  再看看这座古建筑,属于硬山顶式建筑,是砖木石材料构建。两边是镬耳山墙,龙船脊明显突出,顶部还有鳌鱼,古人可谓用心良苦,连屋顶的建设也不忘留下殷切期望,祈求子孙后代能够鲤鱼跃龙门。两边屋顶各有一只瓦狗雕件,犹如忠诚的卫士在守护着祠堂,而瓦狗下方就是一些类似贝壳的灰塑,颇为精美。

4

  祠堂屋檐的前端装有精美的封檐板,当地人也称为“花楣”,刻着众多图案:花草、葡萄、芭蕉扇、飞鸟、蝙蝠等,这是封檐板的通常画法,寓意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子孙众多,鸟语花香,福海无边。其下方还有一排卷草纹。这时,旁边的还在念高中的表弟说道,虎意味着虎虎生威,龙精虎猛;鹿就代表福禄;大象就可以代表万象更新,气象万千;龙当然是龙马精神……咦,很有知识哦,看来表叔教子有方啊!封檐板上还写着这样两句话:流溪相望丁財旺,雙鳳朝陽寫巨篇。既包含流溪河,又提及双凤山哦!

  而屋檐下的壁画也很漂亮:有寻隐者不遇图,这图还配有贾岛的传世名诗: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有竹林七贤图,还有春夜宴桃李园图,这时,表弟又来抛书包了,《春夜宴桃李园图》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一幅杰作,它以李白的诗词为题材,描绘诗人与弟子们在春夜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的情景。大家听着,都满心欢喜。大门前还有一对石狮子,威武严肃,把守着这座远古的祠堂。

  走进祠堂,顿感其经典雄伟——屋顶奇高,墙壁青砖无损,屏风高大完好,可见整座建筑规格之高,用料之上乘,真让人惊叹不已。而屏风背面则刻着:福祿壽全。每个字都大如榴莲,如今想找人复制一份恐怕也不容易。爱表现的表弟也马上介绍说,这扇门平时锁着,很少打开,以前只有相当级别的官员到来才会打开。我追问他什么级别的官员到来才打开,他却傻乎乎地笑了,直摇摇头。

5

  接着往里面走,便看到一个天井,当地人也称之为“地堂”,两旁是连廊过道,因为是砖木石结构,立着许多柱子,上面还贴着一些红纸对联,估计刚刚摆过婚宴没多久。对联写着:粗糧熱飯待嘉賓,薄饌青蔬酬雅客。建筑的廊仔部分就用作厨房,也用红纸写着:麒麟在此,百無禁忌。靠近中堂的石柱上还写道:親朋來厚禮諸君暢聚滿堂今宵共慶主賓歡,次子喜成婚倆老齡超半百此日告完兒女責。看来,主人家应该是书香门第喔,对联字句还不乏幽默和揶揄!

  另外,中堂还用木板刻着一副对联:潛心礪技藝武承傳芳振家聲,奮志習詩畫文寫風流光世澤。这应该也是宗祠的堂联了吧!对得真严谨,天衣无缝。表叔说,这副对联起码有一百年历史,听说也是当年一位名人作的。中堂的屏风就更加蔚为大观了,它顶着屋梁,几乎与中堂同宽,如果说进门那扇屏风是双门的话,这个就是四门了。门上还画着龙凤腾云的图案,精雕细刻,美不胜收。难怪表叔说邝氏在本地区属于名门望族了,表叔还说,在清末民初的书籍上,有这么一句话“入城黄,出城邝”,讲的是在从化的城中心,城里面多人姓“黄”,而城外,则多“邝家子弟”,例如大江埔村、高埗村、联星村、大墩村等等。

  中堂属于古建筑里的第二进,在往里面走就是第三进了。同样有一个天井,两旁也有连廊。来到第三进的上厅,也真是典雅堂皇啊。正中间的匾额写着:永思堂。旁边也有一副对联:永念宗功開宣城偉業,思承祖訓寫淡墨雄文。对联原来是以堂号写的,有点鹤顶格的藏头诗的影子,还看出这个家族能文能武,文武兼修。不远处还有一副:鄺氏顯勳名源遠流長垂萬世,宗祠昌後代枝繁葉茂衍千秋。对联字斟句酌的用词令人叫绝,也真佩服前人的文化水平!

  上厅还有几对岗松木柱,直径估计超过半米,成年人才勉强可以围抱着它,而且坚硬无比,用手敲敲它感觉犹如钢铁一般,据说虫子也难以啃咬它,所以经历了几个世纪也不坏,现在已经很难买到这么巨大的木头了。木柱上也刻着一副对联,因为是草书,字迹龙飞凤舞,我们也不敢肯定是什么字,这时表弟又让人吃惊了——那是“慶典畫文明美景良辰同臻月,禮儀崇簡樸深情厚意共豐年。”我们几人都瞠目结舌,将信将疑,觉得表弟已经成为一个爱学习的年轻人了。

  时间不早了,我们一行准备离开,在连廊的墙上,我看见一面刺绣,写着:雷、方、鄺,臺山溯源堂,中國廣東。这时表叔介绍说,天下雷方邝是一家人。邝氏之先,来自方氏,而方氏始自雷氏,所以,雷、方、邝三姓源出一家,根同枝分,而三姓宗族的团体组织名叫“溯源堂”。哦,原来如此!另外,我们还看到,有一块记录捐款修建宗祠的石碑,不仅有从化各镇街的邝氏子弟名单,还有广州、清远市英德等地的邝氏族人前来认捐,有捐款者名字为证。真不简单!他们之间绝非一般地位和一般关系,可见,我们家乡从化历史悠久,有些宗族枝繁叶茂,无愧是南岭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最后,表叔介绍到,在不远处邝氏还有一座三进祠堂,比这座年轻,却更加宽阔气派,曾经做过一间小学。还有,整条村落有九条笔直的巷,如同一艘大船,在从化地区都不容易再找到一座了,以后有机会再去看一看吧。

 

  作者简介:

  曾耀登,南粤古驿道网读者,从化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