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丰收满园。广袤田野间,千重稻浪翻滚,收割机来回穿梭……广东各地正奏响着丰收乐章,乡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广东是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也是最大的粮食主销区,数据显示,近年来广东粮食年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
收割后的水稻经过脱壳后摇身一变,成为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主食——大米。每一粒米都有它的归属地,每一口香甜都来之不易,今天,一起追溯大米的“出生地”,探寻舌尖上的香甜“奥秘”
增城丝苗米:米中碧玉、饭中佳品
增城丝苗米因油质丰富、晶莹洁白、饭粒柔软、芳香可口,享有“米中碧玉”的美称。清道光《增城县志》有云:“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广东人尤为喜爱的煲仔饭,大多就是选用增城丝苗米制作而成。
增城历来是广东省的“产粮大户”,以盛产特优增城丝苗米著称,增城丝苗米于2004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8年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5月增城丝苗“增科新选丝苗1号”获得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2018年12月获得广东省首届稻米产业发展大会十大优质金奖品种。

增城丝苗米稻穗(来源:广州市增城区地方志办公室)
增城地处丘陵地带,北回归线由境内穿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6℃,田园土壤沙质地多,水质中性偏碱。尤其是朱村丹邱白水带附近,灌溉用水为白水山岩的涌泉,含多种稻类生长所需微量矿物质,结出的穗粒饱满,这是丝苗靓米多出增城的原因。
与普通稻米相比,增城丝苗米稻谷较小,米粒细长苗条、油质丰富、晶莹洁白、米泛丝光。经过烹饪的丝苗米饭米粒爽脆、润滑、松软,饭味芳香浓郁而特别可口,正宗增城丝苗米饭,加入上汤水搅动后,饭团散开,汤仍然清澈见底不混浊。丝苗米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以及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等 16种氨基酸和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如锌、铁等。

增城丝苗米(来源:广州日报)
20世纪50年代,增城丝苗米种植面积较广。后因种植丝苗产量低,加上价格偏低,从60年代起,丝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70年代初,全增城不足500亩。进入80年代,增城种植丝苗稻才开始复苏,1985年,增城被原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优质米生产基地,出现了千亩连片丝苗田“十里稻田,十里飘香”的诱人景象。2018年增城丝苗米种植面积约10.8万亩,种植农户3.37万户,产量约3.7万吨,产值约1.26亿元。近年来,增城丝苗米种植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丝苗米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8%以上。
马坝油粘米:香到流油
关于油粘米的得名,坊间传说,当初人们用砂锅煲饭,香味四溢,饭面泛起油光,把饭粒放到纸上有油迹留下,油粘米因此得名。
马坝油粘是韶关市曲江区传统的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地域范围包括整个曲江区。1996年,马坝油粘米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7年荣获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马坝油粘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马坝油粘米(来源:韶关农业)
与其他大米相比,马坝油粘米米粒小巧玲珑,无腹白,晶莹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质感,成饭后,饭粒稍曲卷,似虾状,入口香滑而软硬适中,饭后齿颊留香。
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记载:“稻有芒谷……不粘者有二:一曰稴,俗作粘,种类甚繁,以马坝黄粘为最”(马坝黄粘是马坝油粘的一个品种)。可见清朝时期马坝油粘已有大量种植,且以黄壳的油粘质量最为上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种植面积约有3万亩,总产约1000吨,作为地方土特产销售到香港及东南亚,20世纪50年代曾于印度国际博览会获得“优质米”的殊荣。1959年马坝油粘远渡重洋被引往北美洲古巴进行试验种植。

马坝油粘米稻穗(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世纪90年代,曲江恢复马坝油粘种植,1992年成立了专门经营马坝油粘的公司,注册了“白马”牌商标,成为全国最先注册的优质米品牌之一。2020年,马坝油粘米种植面积达16万亩,年产量超过7万吨。
龙门大米:香气怡人
龙门大米产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龙门县。2015年,龙门大米获得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龙门大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被评为“龙门十大旅游手信之一”。

龙门稻田(来源:龙门县地方志办公室)
龙门县素有“米袋子”之称,是广东省产粮大县之一。龙门大米闻名于南粤大地,飘香于广东珠三角,源于其优质选种、标准种植、特殊加工的特定生产方式以及龙门县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龙门县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而水稻是龙门县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多、产量稳定的粮食作物。
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龙门大米在品种上选用高产、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质水稻良种,在产地上选择符合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要求的耕地,在生产技术上严格按照《龙门县优质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在加工工艺上采用三道砂辊组合、直排筛眼等特有的工艺进行加工。这样生产出来的龙门大米米粒细长、晶莹剔透、饭粒洁白、营养丰富、安全健康,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炊煮后口感软硬适中、饭味清香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龙门大米炊煮的米饭(来源:龙门县地方志办公室)
近年来,龙门县大力实施粮食品牌战略,成功打造出“双丰鱼”“惠兴”“稻香田”“顺喜来”“东门”“山锄谷”“锦燕”等一批民营大米品牌,先后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惠州市名优产品”“我最喜爱的惠州品牌农产品”称号。龙门大米商品化程度高,近年年产量9万吨左右,上市商品量达5万多吨,基本由本地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是龙门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
罗定稻米:“北五常,南罗定”
罗定稻米在市场上有着极高的声誉,与东北五常大米齐名,被誉为“北五常,南罗定”。
罗定市是广东省种稻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东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清代,佛山、南海、三埠等地商人在罗定州城建商店,到村落设商贸点,罗定稻米销往各地,被誉为“岭南粮仓”。罗定曾4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3次获评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

罗定稻米(来源:罗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罗定稻米粒粒如玉、晶莹洁白,呈半透明状,油润有光泽;手感光滑,无碎涩感、米粒细长、大小均匀;拥有饭粒完整、自然清香,饭味微甜回甘、入口柔滑有弹性,冷不回生等特性。

稻穗(来源:云浮共青团)
罗定水稻种植一年两熟(早造和晚造)。近5年来,罗定市示范推广美香占2号、合美占、合丰占、桂茉香、澳丝占、油香丝苗、竹香丝苗等产值高、效益好、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的优质水稻新品种12个,推广面积243万亩(次)。2020年,罗定全市水稻播种面积50.64万亩,稻谷总产量22.88万吨。其中绿色原料(水稻)生产基地20.13万亩,年产约17万吨,销售总额7.5亿元。

罗定稻米产品(来源:罗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罗定稻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罗定稻米于2015年和2017年分别入选广东省第一届、第二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6年罗定稻米获“2016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并进入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榜单。同年,罗定市获批筹建“全国罗定绿色稻米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7年罗定稻米获“最受欢迎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同年,罗定市获批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广东罗定)”。2018年罗定稻米获“2018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罗定水稻生产基地(来源:罗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广东晚稻陆续进入收获时节,金黄稻穗铺满南粤田间地头,这就是最美的“丰”景。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方志广东”,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