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故事发生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在韶关开幕
2022-06-14 下午 04:3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分享

1

图为《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开幕仪式在韶关市博物馆举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敲铃宣布开展。

  6月14日,“赓续星火·时代共进”2022年华南研学主题系列活动暨《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开幕仪式在韶关市博物馆举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韶关市政府市长陈少荣,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朱国鸣,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陈小锐,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麦良,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韶关市政府副市长蒋文泓,广州体育学院副校长李裕和,韶关学院副校长吴善添,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韶关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黄宣剑等领导和相关的专家、顾问、嘉宾、师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活动。

  此次主题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省体育局指导,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档案馆主办,韶关市博物馆、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承办,韶关学院、浈江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

  

  岭南先师穿越时空与青年学子“对话”

  “这是多彩的世界,带着梦想闯天涯……”6月14日上午,在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的稚嫩优美的歌声中,“赓续星火·时代共进”2022年华南研学主题系列活动暨《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开幕仪式在韶关市博物馆举行。优雅的小提琴演奏《思乡曲》、男女混声唱《烽火书声》先后登场,顿时将人们带回了那个“炮声不碍书声朗,烽火无妨薪火传”的年代。随后,省市领导分别致辞,并举行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活动授旗仪式、敲铃宣布《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正式开展。与会人员还共同参观了展览。

2

图为童声合唱《为了明天的绽放》。

3

图为男女混声唱《烽火书声》。

4

图为韶关市政府副市长蒋文泓致辞。

5

图为韶关市政府市长陈少荣(左一)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活动授旗。

  “在这荒凉的北江岸上,他们从清晨弹唱到夜半。是悲哀的泪还是愤恨的火呀!为什么他们弹唱得那么悲凄!”“坪石是美丽的,美丽的北江岸上的一条美丽的土地,从黄昏到清晨,北江上是堆集着浓的烟雾。白天,一带晴江,两岸是依然苍绿。可是,自然的美丽是有什么用,如果是祖国没得到解放和自由!”开幕仪式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深情朗诵“坪石先师”穆木天于1940年在坪石写下的诗歌《北江岸上的歌者》《寄慧》。随后,他参观了展览,并在参观过程中化身“讲解员”,对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如数家珍,为现场的师生代表透彻细致地讲述华南教育文脉以及“坪石先师”精神。

6

7

图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参观展览并化身“讲解员”。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在抗战烽烟中,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学校和以培正培道联合中学为代表的中等学校纷纷迁至粤北乐昌坪石、浈江大村、连州东陂等地,开始了长达5年的烽火办学艰苦岁月。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先辈学人共克时艰,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研、投身抗日救亡,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019年6月,广东在韶关乐昌开展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时,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及其他中高等院校在乐昌坪石办学的旧址,开启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规划建设工作。2020-2022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被连续3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市积极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

  据了解,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有关地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志愿者、当地群众等形成合力,发现、挖掘整理出一大批华南教育办学旧址、遗址,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坪石先师”以及可歌可泣的、“不应忘却的纪念”的故事,追寻华南教育文脉,并极大地鼓舞鞭策广东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吸引30万人次师生前往研学实践,成为了全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好去处。

  2021年12月8日,为了展现华南教育的这一段历史,“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在广州市档案馆首次展出。2022年6月14日,展览回到这段故事的发生地韶关与观众见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韶关市区几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结伴前来参观这次展览,深受触动:“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华南先师们在粤北传道授业的艰苦卓绝,让我们感受到在时光中不灭的精神和一个个崇高的灵魂,从他们身上汲取了前行的力量和顽强向上的动力。”

 

  立体呈现抗战烽火中的广东教育发展历史

  驿道君在现场看到,展览分为“抗战爆发”“迁徙办学之路”“困境中的坚守”“胜利复员”“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五个部分,从蓬勃发展的广东文化教育讲到民族危亡时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守文化教育使命,并细数了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培正、培道中学等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广东各级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办学的经历。

3

  在烽火岁月中,作为当时广东后方的粤北云集了大批知识分子与青年学子。在粤北,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开拓者之一王亚南将《资本论》首次带入课堂教学,与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进行了两次长谈;张云、邹仪新等人在坪石的天文台进行日食采像、日食光度及天空亮度等天文学课题研究;“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先生在坪石荒郊野外的古庙里给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和近代物理;陈国达、吴尚时和曾昭旋等教授研究形成了“红色岩系”(丹霞地貌)的系统学说;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马思聪创作了《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

  

  再现粤港澳三地教育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这为正在战火中艰难维系的华南文化教育又带来新的挑战。抗战爆发之初迁办港澳的众多广东院校纷纷回迁,落脚韶关等后方,大批港澳学子历经艰险回到内地求学,内地众多中学、高校尽力收容、救济,以帮助同胞青年完成学业。三地文化同宗同源,抗战时期院校间的守望相助,呵护了共同的文化种子,也留存了今日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教育记忆。

5

  展览中数件来自粤港澳三地高中、大学学生转学证书成为这段历史的最好佐证。著名的原子光谱分析家、中科院院士黄本立就是从香港一路辗转来到坪石,在培正培道联合中学考入初中二年级就读。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壮举也发生在这一时期,不少从香港脱险回到内地的文化名人,如马思聪、许幸之也来到粤北的国立中山大学执教、创作、演出。

 

  珍贵文物、手稿展现韶关独特地位

  “这些文物、手稿、诗词都和韶关有着密切的关系,让人观之尤其亲切。”此次展览除了展出大量抗战时期广东文化教育档案史料,还有一批引人注目的实物展品,引来了不少观众久久伫足。其中,中山大学哲学系借出了曾在粤北执教的朱谦之先生的《朱谦之自叙诗》《广州演讲》等一批手稿和书籍,其中就包括粤北时期的诗篇。

6

7

  驿道君从现场了解到,相关部门在韶关市乐昌坪石镇塘口村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抗战办学旧址的民居中,发现了一批教材、图册和校徽等历史遗物;在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私立岭南大学办学旧址附近的村民手中,发现了一枚私立岭南大学的校徽;广东省集邮协会理事、韶关集邮协会副秘书长袁文先生借出了收藏的1941年曲江寄香港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航空邮件、1944年中山大学赵善欢教授在坪石寄美国航空邮件、1943年培英中学筹款电报等。这些物件都是抗战时期华南文化教育历史的珍贵实物证明。

  

  实地取材还原“烽火课堂”场景

  倾覆的笔架、摇晃的灯盏、竹织批荡的教室、杉树皮铺成的屋面,主办方通过场景复原,将观众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求学岁月。

  战时的校园建设一切因陋就简,所用的宿舍、教室、礼堂、膳堂、图书馆、阅览室,全部由留法的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虞炳烈设计。中山大学的学生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住屋以竹片织墙,树皮作顶,或以泥土造墙,禾草作顶。建材是杉木、杉皮、竹材等。家具、台椅、床铺,清一色竹制品。在竹床上铺禾杆草代替床褥。”依照这些描述,在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文献后,展览以全尺寸、相同工艺、原料重现了一间“烽火课堂”,用松树作柱,杉木为梁,外墙用竹枝编排骨架批荡黄泥而成,内墙用竹席隔成房间,屋顶盖杉树皮,建筑材料全部取自乐昌本地。

4

8

  主办方通过合理利用展馆空间,形式上注重图文与实物展品相互印证、相互铺垫渲染,同时通过严谨考据历史样貌与工艺的真实布景及辅助展品重现故事场景,辅以同步开展的“烽火课堂”等教学活动,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现场体验及对先辈学人困境坚持的历史影叠与感悟。

  

  场景互动体验打动“老中青幼”四代人

  聆听马思聪的《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竹织批荡的教室内体验完“管埠的一天”课程之后领取一张“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毕业证”;在“天文台”留下一张观星的剪影照片;在铺满松针草垫的定友图书馆图书角阅读一本小书……展览还设置了众多的互动体验展项,吸引了“老中青幼”四代观众竞相体验。

  “不仅可以看,还能听,且能动手制作、亲身体验,一家几代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场景。”一名带着孩子前来观展的老人一边忙着发“朋友圈”,一边给展览“点赞”。

1

9

  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6日,市民和游客可随时前来观展体验。接下来,韶关市博物馆还会策划多种形式的宣传和体验活动,开展抗战历史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韶关市文化文物景点管理中心将结合《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策划多场华南教育历史主题研学活动,以研学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传承华南先师精神。

 

  专家建议:让更多市民参与基地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活动期间,韶关市还将邀请一批湾区人才专家实地走进坪石、大村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进一步擦亮华南研学品牌,更大力度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和扩大保护利用成果建言献策。

  “这个展览在韶关本地展出具有特别的意义。当年留有‘韶关烙印’的那些珍贵的文书、档案、文物,今天又重新回到了它们的纪念地。这段重要历史是跟韶关人民密切相关的。比如说今天在先师们当年曾经办学的地方,很多老百姓他们都还记得这条历史,甚至是有些乡亲们都参加过当年的学习班。”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欣慰地说,近3年来,她亲眼见证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发展,一直壮大到今天的初具规模。

  曹劲建议,韶关下一步可以更关注研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学校、机构、师生走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同时,这也可以让更多关心历史、喜爱乡村旅行的市民参与研学基地建设,进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部分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