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革命旧址杨家祠,重温百年红色记忆
2021-07-27 上午 10:3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广东政协”   
分享

  广东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是国内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较早建立党组织的省份。今天,驿道君带大家走进广州越华路的“杨家祠”,一起追循杨匏安先烈的足迹,开启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前行力量。

  杨匏安,是我党早期优秀理论家,与李大钊并称“北李南杨”。他出生于1896年,是广东香山人。1919年,杨匏安在广州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11月至12月,他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次发表长篇文章《马克斯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成为华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播者。

  杨匏安入党后,他的居所杨家祠成为了广东早期党团组织重要的红色活动据点。广东早期党团组织领导人,如谭平山、阮啸仙、刘尔崧等就经常在此研究工作。1923年春,中共中央领导机关迁来广州后,这里便成为了党组织的重要联络和活动场所。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陈延年、张太雷、苏兆征等领导人曾经在这里研究开展革命活动。他们在杨家祠开展的活动、做出的决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革命进程。

  杨匏安还是一位革命活动家,是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之一。国共合作时期,他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等职,巩固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

  白色恐怖时期,杨匏安在上海被捕,于1931年8月英勇就义,年仅35岁。就义前,杨匏安写下了著名的《就义诗》:“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1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杨家祠长期被作为企业员工宿舍使用,湮没于历史尘埃中。2003年,一家地产商拟在该路段建设绿化广场,希望拆除杨家祠。文物部门未同意申请,并提出原址保护。

  杨家祠的困境引起了广东省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2014年8月,10余位广东省政协委员为保护和修复杨家祠提出提案、撰写信息、积极呼吁。2018年省政协委员换届,有些提案人不再担任政协委员,但新一届政协委员对杨家祠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并未停止。 省政协多次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持续关注提案办理落实情况。在连续多年的接力呼吁下,杨家祠先后被纳入广州市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如今,杨家祠已经修缮、旧颜换新,成为了广东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党员群众、青少年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在这里,大家寻访历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接受生动的党史教育,感受深刻的精神洗礼。

2

  红色史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见证,也是学习和研究党史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始终铭记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党领导广东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奋斗,始终铭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领导广东人民进行的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中,进一步感悟党的领导是广东大地发生历史巨变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进一步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广东政协”,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