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二)
2022-03-31 下午 03:30   来源:王河   
分享

第二节 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

一、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形式古典复兴

  2.第二阶段——主动尝试:中国建筑师的古典主义设计

  在多种培养途径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开始熟悉并掌握古典形式的构图原则和细部作法,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后,第一代留学海外修习建筑专业的中国建筑师陆续回国,他们中以庄俊为代表接受了流行于各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古典形式的训练,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成为第一代运用西方古典形式进行设计的中国建筑师。

1

图7-29 广州粤海关(a、首层平面,b、二层平面,c、三层平面,d、沿街南立面,f、街景。引自Edward Bingshuey Lee.Modern Canton.The Mercury Press,1936。广东省档案馆藏)

2

图7-30 广东邮政管理局(a、街景,b、首层平面,c、二层平面。引自Edward Bingshuey Lee.Modern Canton.The Mercury Press,1936。广东省档案馆藏)

3

图7-31 广东省财政厅(引自《广州指南》)

4

图7-32 广州大新公司(引自李昭醇、倪俊明主编《广东百年图录》)

  岭南近代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由中国人设计的具有古典形式特征的建筑为谭胜1916年以竹筋混凝土设计的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百子岗新校(今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建筑在1918年建成使用[1]。在早期的照片中,该建筑是有着爱奥尼巨柱和三角形山墙的文艺复兴式样,其后进行了改建,包括增加层数,并在门廊两侧及两翼角部加建圆形尖顶塔等(图7-33)。与谭胜同一时期以西洋形式设计房屋的中国人还有周良、林秉伦等人,但很显然,他们并非严格意义的建筑师,他们更多地是以非常混杂的西洋手法进行设计,如广州培正中学白课堂(1907年,林秉伦)、王广昌寄宿舍(1918年,周良)等。

5

图7-33 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百子岗新校(左:早期外观,右:现状。图左引自《国立中山大学现状》,1935)

6

图7-34 杨锡宗在广州的古典主义设计(1、商务印书馆原设计,2、商务印书馆现状,3、新亚酒店,4、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引自李昭醇、倪俊明主编《广东百年图录》)

  杨锡宗是岭南近代最早留学回国的华人建筑师之一,从他的第一个作品——广州中央公园(1920年)开始,即表现了对西方古典形式的偏爱,或许杨锡宗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所接受的建筑学专业训练使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当时流行于美国的折衷主义的影响。在短暂担任政府公职之后,杨锡宗成为职业建筑师。1922年前后,杨锡宗以折衷手法设计了嘉南堂东楼、西楼(今新华酒店)以及南华一楼(今新亚酒店);并以新古典手法设计了商务印书馆广州分馆,但在实施设计中,杨锡宗最终融入了更多的哥特式风格。在长期的设计生涯中,杨锡宗顺应时代潮流对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探索和实践,但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影响始终贯穿其中。1932年,杨锡宗设计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落成,其罗马复兴风格的建筑形式被纯熟地运用于凯旋门、纪功柱及环廊中,成为建筑师个人古典主义演绎的最高峰(图7-34)。

  杨锡宗之后,岭南学子在海外修习建筑专业者陆续回国,逐渐形成岭南近代中国建筑师群体,他们和其他土木工程师一道成为岭南近代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主流。在探索新形式的同时,古典主义继续被广泛运用。原因有二:其一,在新式尚未出现或尚未成熟时,古典主义是建筑师最熟悉和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其二,岭南由于长期的对外贸易以及华侨众多等因素,西洋形式被民众普遍接受,古典主义及其衍生形态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取向,即使在民族主义颇为盛行的1930年代,仍有古典主义设计的出现。

  1929年,工务局技佐郑璞桂完成了台山县公署的设计,这位毕业于美国万国函授学校建筑系的建筑师以非常经典的“学院派”手法刻画了这座公共建筑(图7-35),包括立面的三段式划分;整休高宽比例为1:2,门廊部分的高宽比例也是l:2,与整体相协调;中段比例为正方形等等,这些特点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名作小特里阿农宫(Grand Trianon)一致。从绘图技巧和细部表达来看,郑璞桂的设计也明显超出民初时期的广东公医学校,说明岭南近代建筑师群体的形成,已对岭南近代建筑设计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台山的情况相类似,古典主义在岭南华侨地区政府公署的建设中取得了优势,汕头市政府(1931年)等也陆续采用了简化的古典形式。

  民用公共建筑方面,1935年广州西堤广东邮政管理局进行扩建设计,在设计中,中山籍建筑师、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卓康成虽然将原有七开间增加到十开间,但在形式上仍然忠实于原有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同时通过加大面宽改善了原南向正立面的比例关系,并通过增设穹顶钟楼和女儿墙厅方尖碑的作法丰富了建筑轮廓线,强化了立面中心(图7-36),该设计因故未能实施。1939年,杨永棠对遭遇火灾的广东邮局进行了翻修设计,并基本保留原有造型风格。1935年3月,通过与杨锡宗、陈荣技的设计竞标,黄玉瑜取得了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设计委托,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黄玉瑜深厚的建筑素养在立面细部的刻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图7-37)。

7

图7-35 台山县公署设计图(台山市档案馆提供)

8

图7-36 广东邮政管理局扩建设计图(广东省档案馆提供)

9

图7-37 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

  但与上海、天津、武汉等租界城市相比,古典主义在岭南的发展是不完全和不彻底的,比如台山县中(图7-38a,江宗汉1922年设计)、开平赤坎司徒氏图书馆(图7-38b)、开平赤坎关族图书馆(图7-38c,关以舟1927-1929年设计),这类似是而非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岭南广泛存在;以及汕头南生贸易公司大厦(图7-38d)这类“变异”形式的出现,都反映了岭南在这一时期古典主义的复杂心理[2]。

10

图7-38 岭南各地的古典主义设计(a、台山县中,b、开平赤坎关族图书馆,c、开平赤坎司徒氏图书馆,d、汕头南生贸易公司大厦)

  综合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古典主义在岭南的发展:

  1、广州在失去一口通商的垄断地位之后,其传统外贸优势逐渐被香港和上海所取代,并直接导致外资减少和投资规模缩减。

  2、岭南虽然最早接触西方建筑文化,但鸦片战争的严重破坏使民间拒洋心态十分浓厚。

  3、岭南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从1920年代开始以官方形式确认了“固有形式”对政府建筑的演绎。

  古典主义在岭南的发展虽然不完全和不彻底,但它却形成了地方性格,这种地方性格揉和了岭南文化传统和地方建筑的影响,揉和了华侨在东南亚或美洲殖民地所形成的对古典主义的理解,揉和了地方营造技术和工匠手艺,还有设计者的形式审美等等,实质上反映了岭南建筑文化多元的一面。

 

  注释:

  [1]广州文史资料第十四辑,1965:86-114

  [2]彭长歆.岭南建筑近代化历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200-206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