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坪石先生:何作霖
2022-05-05 上午 10:22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施瑛 整理   
分享

  何作霖(1900-1982),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教育家,五四运动重要参与者。何作霖出生于广东省东莞万江大汾塘面坊,父亲何江安在莞城开存心堂中药铺。何作霖自幼聪频,喜读诗书,上进心强,东莞师范学堂毕业后,领取东莞明伦堂和大汾何萃涣堂助学金,投考北京大学哲学系预科继续深造。

  1919 年 5 月 4 日,何作霖为北京大学预科哲学系学生,积极参加在北京天安门的反帝反封建游行示威,并和示威同学一道冲进曹汝霖(北洋军阀政府的交通总长,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经手人)住宅,痛打章宗祥(驻日公使,出卖胶济铁路经管权、济顺和高徐两铁路修筑权给日本的经手人),是当时被北洋军阀政府拘捕的 32 位学生中的一员。何作霖被捕后仍然和狱中同学们团结一致,坚持斗争,后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斡旋和爱国群众的强烈抗议下,何作霖等被捕学生得以释放。在全国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冲击下,北洋军阀政府最终罢免了卖国贼,没有在屈辱的巴黎和谈条约上签字。这场以青年为主体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

  1921 年,何作霖因助学金不够开支,晚上到北京《晨报》当主笔孙伏园先生的助手,后协助为鲁迅编辑完结连载小说《阿 Q 正传》,经常在三更半夜返回宿舍。由于积劳成疾,1923 年回东莞养病,其时东莞师范学堂已改为东莞县立中学(四年制),何作霖被聘暂任英文教员。

  1924 年,何作霖回到北京大学继续求学。北京大学毕业后,何作霖继承孙伏园先生《晨报》编辑职务,宣扬新文化运动。1928 年,应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第五军军长徐景唐中将之邀,何作霖返粤任第五军司令部秘书长,1928 年 7 月 8 日,东莞开筑莞龙、莞太两公路,何作霖陪同徐景唐专程至东莞主持奠基仪式。1929 年 2 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妄图并吞李济深在粤桂的势力,借口软禁李济深于汤山,并下令逮捕李派的主要人员(徐景唐、何作霖等均属李派),何作霖被迫离开。1931 年 3 月,何作霖东渡日本,经北大校长蒋梦麟推荐,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部攻读研究生,研究各国宪法与财政,后获博士学位。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何作霖愤然回国。1940 年 8 月辗转迁移到云南澄江的国立中山大学再次烽火逆行,回到抗战前线粤北乐昌坪石地区坚守学研,何作霖于也同时应聘进入有王亚南、李达、梅龚彬、石兆棠、胡体乾等名师荟萃的粤北坪石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教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宪法等科目。

  何作霖数十年潜心学术研究,1926 年-1927 年在《东方杂志》发表了大量的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历史的文章。何作霖早年与在北大的东莞籍同学欧宗祐合作翻译了多部作品,如 1921 年-1923 年在《晨报》副刊连续刊载译著《人类婚姻史》、1925 年 8 月翻译出版《宪法学原理》、1926 年 9 月出版译著《德国新宪法论》等。其中日本公法学鼻祖、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的权威泰斗、美浓部达吉博士撰写的重要作品《日本宪法》第一卷,由何作霖与和欧宗祐翻译为《宪法学原理》出版后多次再版,至今仍是我国法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书。1979 年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撰写《我在北京亲月历五四运动的回忆》,细述当年经过,收录在《广东文史资料》第 24 辑中。

  何作霖 1960 年退休居广州,1982 年在广州病逝,终年 82 岁。

图为何作霖与欧宗祐合作翻译的《宪法学原理》。

图为参加五四运动的爱国学生何作霖的“供词”。

图为何作霖出现在 1941 年、1945 年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教员名单中(广东省档案馆藏)。

 

  内容参考来源:

  1、五四运动的红旗手,张磊、胡镠芳,《东莞文史资料选辑 第 19 期》,P35

  2、何作霖:汾溪河畔走出法学名家,东莞时间网,2020.05.29,

https://idg.timedg.com/p/21127225.shtml

  3、《中国档案报》2019 年 5 月 3 号 总第 3368 期 第四版

  4、何作霖致校长函,《北大日刊》,1931 年,第 2662 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