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古驿道探勘记之二:翻山越岭寻踪迹,山海渔港话古道
2022-05-14 下午 03:54   来源: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游径)保护利用研究中心   
分享

  2021年9月至10月,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汕管理局组织下,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三师”专业志愿者们(以下简称“志愿者”)先后两次调研踏勘深汕古道小漠镇段,并与相关部门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实地调研与史料研究,志愿者认为小漠镇历史上形成过四条民道线路,这一发现对研究海丰地区历史沿革、丰富深汕古道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志愿者调研线路图。(来源:作者自绘)

  小漠镇依海而建,自古渔业发达、商贸兴盛,而志愿者探访的第一站香坑村就位于赤石河通往红海湾的河口位置。踏勘过程中得到南香村书记李纪君大力帮助,获得不少正史中没有记载的历史信息。李纪君为土生土长的小漠人,是户外徒步爱好者,曾担任《小漠镇志》执笔,算是当地半个活地图。志愿者通过与李纪君沟通与现场踏勘,确认小漠镇历史上存在四条民间自发修建的古道,分别为狮山古道、笔架山古道、竹高岭古道和赤石河水道。这四条古道将小漠镇与周边黄埠镇、鹅埠镇及赤石镇紧密相连,而正史中关于小漠镇古道记载却少之又少。据李纪君回忆,儿时曾在狮山古道砍柴与玩耍,那时古道沿线尚有村民挑着新鲜海产品送到鹅埠镇中兴南路集市换取生活日用品。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现代公路体系发展,古道原有运输功能逐渐衰退,古道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图为志愿者与李纪君等村干部研究讨论及现场调研照片。(来源:作者自摄)

  狮山密林探古寺,将军墓前观沧海

  志愿者第一站来到香坑村北部狮山中,发现古道已被深埋在厚厚的针叶林下,挖掘出的古道宽约0.8-1.5米,为自然石块砌筑,两旁排水沟已然消失。距探勘估计,目前狮山古道尚存约3.91公里本体,剩余部分皆已湮灭。古道周边山风习习、松林拂冈,好不惬意。

图为小漠镇狮山古道现场挖掘出的石板路。(来源:作者自摄)

  志愿者们向西行经香坑村到达狮山深藏寺,寺庙为清嘉庆年间隆和法师所建,寺庙门前有九里香古树,花开时蝴蝶漫天,闻香十里,经狮山深藏寺便来到香坑村登山步道。据李纪君介绍,登山步道是在古道本体上建设的,步道两旁可见当年古道散落石块。沿线风景秀丽,山风清爽,局部可见赤石河出海口。步道旁穿小路可至萧向检将军墓,原墓为一座衣冠冢石砌墓,其下有后人砌筑新墓一座。古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登高远眺,狮山、大海、小漠渔港尽收眼底,耳边仿佛听到渔夫号子声,脑海不禁想起当地村民口口相传萧将军舍命救宋末皇帝赵昰故事。

图为萧向检将军墓远望景色。(来源:作者自摄)

  北上鹅埠寻古寨,南下黄埠访古道

  而后志愿者北上至水美古寨,探寻古道北上鹅埠镇路线。古寨坐南朝北,背靠狮山,前依水美洋,寨内传统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志愿者们在同村干部访谈中,确认了狮山古道向北经桃子园、水美村往鹅埠镇的历史走向,水美古寨遗留的城墙旧址提示当年古道曾从此地经过的历史。

图为小漠至鹅埠的古道必经之地——水美古寨。(来源:作者自摄)

  志愿者最后来到新寨村,经公墓山后到达竹高岭古道,该古道连通小漠古港与惠东县黄埠镇,并在新寨村附近与笔架山古道相连。黄埠镇段古道为目前踏勘保存情况最好的民道,古道沿山谷等高线布置,平均宽度约1.5-2.0米,由青石板铺设而成,排列均匀,嵌固紧密。位于深汕合作区内的古道则保存情况较差,因修公墓山和道路原因,部分古道本体已被掩埋在黄土之下,踪迹难寻。

图为竹高岭古道黄埠镇段石板路。(来源:作者自摄)

  志愿者在小漠镇踏勘线路总长度超过20公里,总计发现狮山古道与竹高岭古道本体约为4.66公里,相关遗存2处。根据调研及访谈结果基本确定了小漠镇狮山古道至竹高岭古道整体走向为水美古寨-新园村-狮山深藏寺-香坑-小漠古港-新寨村-黄埠镇,小漠镇古道的发现对丰富深汕古道整体线路布局意义重大。志愿者建议当地有关部门及时开展对古道本体及相关遗存挖掘和保护工作,清理沿线淤泥与杂草,做好文物登记调查。目前,对于深汕合作区的古道调研工作还在持续推进,随着工作的深入,志愿者们真切领略到了深汕的山海城之美,也不由加快了脚步,努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