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园村位于惠州横沥镇,是东江边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落,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村内至今还保留着10多栋300多间古建筑,是惠城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曾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墨园村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开发古村落为重点,一手抓古建筑保护修缮、历史文化挖掘,一手抓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坚持做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治理“齐步走”。如今的墨园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到节假日都会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打卡。随着游客量攀升,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让村里的产业发展活跃。
当前,墨园村为进一步探索村企合作模式,成立了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发布了强村合伙人计划,以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运营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可以说,墨园村闯出一条传统古村落活化利用的新路。
入目满眼美景 移步皆是古建
从惠州市区驱车出发,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可抵达墨园村。村外,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笔直地伸进村内,道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野,微风徐徐吹过,绿色波浪一起一伏,令人心旷神怡。走进村内,只见村道两旁遍布绿植,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房屋墙壁上一幅幅内容不一、风格独具的特色文化墙绘活灵活现,亮眼“吸睛”。
沿着青灰石板小道在村内漫步,可以发现古建筑、古井、古树等遗迹,如珍珠般散落在村中。目前,墨园村有古建筑10多栋约350间,其中围门楼、墨园古井、大夫第、老书室、茂记大屋、荣记大屋、二记大屋被评为惠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围门楼位于墨园村中部,门楼平面呈长方形,面积20平方米。硬山顶、龙船脊、琉璃瓦当、滴水剪边。进门右侧设木梯,上二楼为始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于乾隆癸巳年(公元1773年)的协天宫。
墨园围大门左侧有一口井水清澈可见的明代古井,井深约为13米,井口至水面为5.7米,井腹大于井口,呈葫芦形,井台等分八边如八卦图案,村民们称之为“八卦葫芦井”。
同样位于墨园村中部的大夫第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村中最气派的古建筑,乃墨园村陈氏祖先陈兴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所建,属宅第民居,鼎盛时期有几百号人在此居住。大门两旁皆挂木横匾,正门中间高悬“文魁”,两边是“大夫第”,左侧有上款“都察院都事加二级陈其侯立”,下款“同治八年乙次已己仲秋谷旦”。内堂设着神龛和香案,中门屋内有间私人银库,用红砂岩错落砌成,火烧不穿,枪打不进,防盗功能极好。虽历经百年风雨,但大夫第房檐、窗户、屏风等雕刻的精美图案依然清晰可见,彰显着古时官宦商家尊贵的身份地位。
在大夫第正前面,有间老书室,名为“恒兴书屋”,是清朝后期墨园陈氏为教育村中子弟而建。书室平面为长方形,面积298.1平方米。据了解,村里55岁以上的男子都在此读过书,可惜遭到破坏,室内已不复当年风貌,但外观保存较完好。
从大夫第出来沿着村道缓缓而行,不久便可看到两座并排的茂记、荣记大屋,两座大屋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基本一致,均为五间二进,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只是茂记大屋比荣记大屋略矮,装饰较朴素。两屋中间只隔一米余宽的小巷,前院共用,建约两米高的围墙。大门嵌花岗岩石框边,工艺精湛。天井两侧为两廊和廊房,廊房向天井一面开砖雕花窗。上厅设木扇门,内设神龛。大屋的门窗及封檐板的雕花、墙上的壁画、外墙的灰塑,保存尚算完好,仍清晰可见。
茂记、荣记两座大屋前方不远处是二记大屋,平面为长方形,面积832.4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进门左边有一侧厅,供娱乐休闲之用,古时主人常常在此邀请亲朋听戏赏乐。二记大屋的壁画多被破坏,现正门墙壁还隐约可见人物、花木等,比较精美。各处封檐板,皆有精美的雕刻。
此外,墨园村还有不少古建古迹历尽百年风雨,仍静静矗立在村中,且古韵犹存,它们就像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世的老人,默默地守望着这座古老的村庄。
七姓以“墨”成村 陈氏铸就辉煌
据墨园村族谱记载,先祖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迁移到惠州。相传,明朝末年,东江边翟村的族长在归善县请来一位姓徐的教书先生,负责翟姓子弟读书识字。徐先生是福建漳州人,虽说“学佬话”,但教书时却是字正腔圆、多才多艺,备受翟氏子弟欢迎。教书半年后,徐先生想辞职回乡完婚尽孝,翟姓族长为挽留徐先生,允许其挑选一翟氏女子为妻,不仅不收彩礼,还在江边留块地让其接家人至此自耕自种自吃。因此,徐氏成了最早在墨园落户的家族。
徐氏原住漳州龙溪县,与曾、陈、刘、杨、歌、朱六姓乃结拜兄弟,兄弟之间常有书信来往,知道东江边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由于龙溪常年闹水灾、战乱,遂逐渐投靠徐氏。随着六姓的到来,徐家在江边的土地已不够居住。此时,徐先生已去世,其孩子也有五六岁了。
为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六姓与徐家人商量,提议让徐姓外孙去恳求翟姓外公划些地给予七姓耕种。徐姓外孙不辱使命,成功让翟姓外公允许七姓用一瓶墨水圈地。为此,七姓想出了“策马滴墨”计策,即将一瓶墨水倒进一桶水里,让人骑马拿桶去划地。因村子的土地是滴墨圈地得来,故名“墨园村”。
为感恩徐家,村庄建设依照地形,结合天文地理,建成了“七星拱月”的形状,以徐家和宗祠为中心,六大姓在外围布局,形成北斗七星状,共同保护徐家和村庄。如今,墨园古村最大的特点是“七星墩”依“莲藕塘”布局,“七星墩”是村里的7处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而“莲藕塘”是与古建筑相依相连的3个形同莲藕状的池塘。
陈家落脚墨园村后,因辛勤劳动,家族逐渐壮大起来。乾隆年间,陈家大房长子生有一子,取名陈尚忠,自此开始兴盛。陈尚忠自幼为人诚实、热爱读书,曾被清朝国子监录取,因贫穷而放弃,又被称为“陈监生”。后来,陈尚忠娶芦洲岚派有钱人家许氏女儿为妻,因诚实勤劳、聪明伶俐,深得岳父喜爱,几经岳父考验,最终得银一大坛。
有了岳父的资助,善于经商的陈尚忠在东江利用船运做贩糖生意赚了大钱,便在村中建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大宅院。在建大宅院的同时,陈尚忠还为村里建了一座书屋,供陈氏子弟和全村的孩子们读书。因陈尚忠后人中举人、入都察院,在大宅院挂匾光宗耀祖,大宅院逐渐变为如今的“大夫第”。
陈尚忠去世后,长子陈文继承父业,开始在东江上跑船经商;次子陈泰自幼一心读书,19岁时便考中了举人。后来陈文、陈泰两兄弟分家,分别建起了茂记与荣记大屋、二记大屋。此后,陈氏后人能人辈出,除能文者陈其侯、陈其相外,还有能武之人陈德元。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因陈家一后生加入义和团运动,被官兵围村,后家财散尽。因此,陈家元气大伤,渐渐落败下来。
古村绽放新颜 吸引八方游客
近年来,墨园村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开发古村落为重点,对古建筑群进行修缮修复,使其保持古色古香和原汁原味,并依托古建筑群、历史文化,打造农文旅串联产业;同时,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绿美生态建设、农村文明建设等,使得古村蝶变绽新颜,焕发新活力。
“这些年来变化非常大,以前村里脏乱差现象消失不见,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村里也热闹起来,为村里的发展感到骄傲。”在村里居住了60多年的村民陈日强说。
随着“乡村游”热起来,墨园村以山水风光秀、农村田园美、古建韵味浓、人文历史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古村游。游客量的攀升,不仅带动当地产业的活跃发展,盘活乡村资源,还有效促进村民就业与增收,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墨园村紧抓发展旅游经济的机遇,通过村企合作孵化‘墨园里营地’‘怡佳园客栈’等农文旅产业,规划‘古村民俗游览-东江观光-农耕体验’的游览路径,并组织培训15名导赏员,带领游客参观墨园古建筑,结合自身经历讲活古村历史。”墨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红兰介绍,同时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划分瓜果种植区、养殖区、亲子农耕体验区等,通过开展户外野炊烧烤、研学旅游等项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村民种植番石榴、西瓜、圣女果等,让游客在不同季节来到墨园都能品尝到特色农产品。
探寻古村印记、营地喝咖啡、乡间围炉煮茶、稻田乘坐小火车、果园亲子采摘……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墨园村一项项充满文艺范和趣味性的活动项目,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据统计,今年春节以来,墨园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200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收入近35万元。其中,“五一”期间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
“墨园村适合周末短途半日游,能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悠闲的时光,带不同的朋友去过好几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变化,有时隔几个月才去,变化会特别明显。”惠城区市民李女士告诉驿道君。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惠城区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今年3月,为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更好地为“百千万工程”探索惠城路径、提供惠城示范,惠城区在墨园村举行“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推进会暨乡村运营动员大会。会上,墨园强村合伙人计划正式发布,墨园强村文旅发展公司与8家强村合伙人企业进行签约。
“墨园村作为首批省级培育典型村之一,去年年底成立了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对村内产业与资源进行统一策划、开发、运营、管理。今年以来,学习浙江、茂名等地先进经验,以运营思维推进典型村建设,通过强村合伙人计划,塑造以人为核心的乡村运营模式。”刘红兰告诉驿道君,接下来,还将通过美村、趣村、育村、强村系列行动,努力实现强村富民,以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的墨园村,正如一幅“环境美起来、乡风淳起来、村民富起来”的美好乡村生活画卷在徐徐展开。
【文脉链接】
传承200多年的“上元清醮”
每年元宵节,墨园村都会举行“上元清醮”的民俗活动,是村内一年一度的盛会,比春节还要热闹,还要隆重。
“上元清醮”历时六天,这段时间内,全村男女老少、外出的村民齐聚一堂,互庆互贺。农历正月十一日,全村祈福,祈求全家老小平安,来年好运。十二日起醮,下午开始做戏,每天都要开场,直到十六日。十三日早上九时“上丁”,添丁的家庭还要摆添丁酒,邀请亲朋好友饮酒以示庆贺,并送八角灯笼一对至灯棚。十四日以文艺活动为主,一般有潮剧、放电影、粤剧表演,还有丰富的文娱活动。十五日最为热闹,以打醮、游行为主,先打醮、签符、出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妇女们开始抢古井“神水 ”,寓意把平安、福气带回家中;告一段落后,全村男女老少身着各祠堂统一服装,按惯例路线有秩序地进行出游。沿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热闹非凡。十六日晚组织送丁、接丁,上一年添丁的家长们有组织有顺序地敲着锣,把灯笼送给新婚的家庭。
据了解,墨园村“上元清醮”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于2015年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文发布于“羊城派”,记者杨锦强、墨园村供图,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