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时著、曾昭璇译:粤北坪石红色盆地(5)——坪石先师文丛(55)
2021-06-01 下午 02:08   作者:吴尚时著 曾昭璇译   
分享

  按语[1]:

  1938-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刻。中山大学从广州、云南澄江至粤北坪石,辗转数千里。危急存亡之秋,一代地理学人共担国难,筚路蓝缕,为存续中华之火种,鞠躬尽瘁。诸位先生无畏敌寇环视,与韶关民众共克时艰,把学问扎根在战火纷乱的南方大地;莘莘学子或救国求学,或投笔从戎,以青春热血书写家国情怀。坪石校史,短短四载,光照千秋,为吾后辈学习之楷模。

  真知是为学根本,是文明传承之力量。逆境中之求索,殊见精神。其时有吴尚时先生之《乐昌盆地地理纲要》《华南弧》《南岭何在》,吴尚时及何大章先生之《广东省之气候》,徐俊鸣先生之《国防地理导论》,陈国达先生之《广东曲江芙蓉山之石炭纪煤系》等大家之作;有坚持不辍影响深远之《地理集刊》;有受韶关市政府委托设置之水文站;有在空袭威胁下20多次的粤湘桂野外实习;有一批脱颖而出的地理学扛鼎人曾昭璇、罗来兴、张保升、钟衍威、钟功甫、罗开富……尺书难尽,唯记下前辈足迹,时时不忘,以为鞭策。

  山林岁月,虽敌寇环伺、饥困交迫,然地理人矢志不移、从容治学。吴尚时先生述及《粤北坪石红色盆地》,“吾人旅居坪石数年,朝夕相见,故本盆地工作也甚为详细”。文以载道、朴实无华,诚如斯言。

  南岭葱翠,长夏无冬,中大文脉长存。

 

  粤北坪石红色盆地(1)

  粤北坪石红色盆地(2)

  粤北坪石红色盆地(3)

  粤北坪石红色盆地(4)

 

(三)构造

  坪石红盆地之构造,由地形上之观察,所谓单斜区域与高原区域,已足为构造之指标。就地质事实而言,高原区域之岩层,大体亦向东南倾斜,与单斜区域无异。其岩层起伏轻微,即有褶曲,亦不甚烈。且西北翼常作短速消失,而东南翼则长而平缓。故全体言之,为一西北翼几至消失之皆斜构造,或简捷以挠曲之单斜构造称之。

  断层作用亦甚显明,但程度不烈,挠曲构造大致全整,其作用只将此系岩石分成不同高度之多块地块。其力量之来源,乃为做成此挠曲运动压力之应力。故属于次要构造。其走向亦多沿SW-NE及WN—ES两方向。

  兹将此等小构造单位分述如下:

  (一)狮子岭单斜构造。自狮子岭至神头岭间,其岩层全体倾向一方,在东面者倾向东南,至武阳桥附近转向西南,至金鸡寨以后则转向西北,其路线呈一弧形,成一西北翼甚急短之和缓背斜构造。轴走向为SW-NE。岩层倾角在10°一30°不等。弱岩低落成后成河谷,强岩拔起成山脉,狮子岭本身为一 Hog back地形,而神头岭及金鸡寨因倾角较小而成Cuesta地形。

  (二)神头岭挠曲构造。自神头岭至坪石走廊一段,为一挠曲构造所支配。在神头岭东南坡,地层皆向东南倾斜,角度在10°-20°之间,至半山地层,已在10°左右。直到山顶,岩层倾角作水平方向,此挠曲轴向亦为SW-NE。

3

图为神头岭地貌。

  (三)梯子岭背新构造。姊妹层分布区域,地层倾角大致平缓。但其间仍有 不少倒乱或轻微褶曲,如此背斜即为一例。

  沿铁路自坪石站东行,不久即见姊妹层底部砾岩及上部细砂岩倾向西北,角 度达25°。其后坪石层依次露头,亦作西北倾斜,至白面石隧道之前,则坪石层倾向相反,作东南倾,角度在20°左右,而姊妹石依次出现,与前者遥遥相对,适成一背斜构造。轴向为SW-NE。轴心部分为断层所扰乱,使下面之红岩系中之结晶石灰岩提高,露出地面。但向两侧延展不远,颇似dome形构造。

  (四)武水断层。为红岩系中一颇重要构造线。其走向自WN-ES,适过金鸡岭山脚。武水亦依断层线而流入乐昌峡谷。神头岭山脉亦此而消灭,不能向东延长。高原山脉走向沿武江两岸不相连续,皆由是而致。其高差在100公尺左右,乃一群断裂线所成,其磨面今尚可见型东北岸之页岩,砂岩丘陵之内。磨面处为石灰质集中,而复受热压作用成方解石片,沿磨面生成,磨痕遍布其上。

  (五)三星坪断层。自神步附近至三星坪一段,武水流路挺直,大致沿一西南至东北走向断层而行。此层断于星坪公路之剖面上,至为清楚。西北侧上升,使石灰岩古地层露头,向东则又使其他古地层如石英岩,煤系等露出。红色岩系下降伏于其足下。交界处地层零乱,页岩受压成片岩及断层砾岩,砂废变质为石英质,方解石填充其间隙间,岩性坚硬,与石英岩无异。断层磨痕保存于古地层及红岩中,斑斑可睹。而红岩之倾角亦因此而作70-80°之倾角,倾角东南,乃受西北上升或其本身下 降之应力所致。但离断层线较远之处,地层又复平缓如昔,乃因此种岩性,脆性甚弱。故此断层作用,不替为一挠曲作用,将一部之地层,提高其水进面。岩层倾斜,彼此仍相同。

 4

图为三星坪地貌。

  (六)武阳桥断裂带。神头岭西部,当黄岭水穿过山体地带,常见有断层现象,使厚砂岩之倾角倒乱,在断层西部,厚砂岩有反向北东倾斜者,角度在20°以上,惟其断层踪迹,未有发现。其走向为WN-SE,砂岩挠曲现象,甚为常见。

  (七)武阳司断裂带。在武阳司附近,武水河边见砂岩以30°倾角倾入石灰岩古山地,作断层接触,其走向为WN-SE。其山后复有一显著之断层,自七姑滩望之,石灰岩古由地与砂岩接触。西北延至观音岩附近,断层在厚砂岩层中,其型式为显明张力做成。其仰侧地层作水平排列,而俯侧其倾角在30°左右。断裂高差在六至十公尺不等,而一部分呈挠曲状态尚未断裂。

 2

图为的三星坪一带的地貌,左为三星坪地界,右为武阳司地界。

  (八〉金鸡岭断层。此断层见干梯子岭与金鸡岭之间,走向为4VS—EN,两侧延展不远,似受武江断层之影响。在金鸡岭之厚砂岩呈水平排列。在断层线之南侧,倾角增至25°左右,其断层目前为谷地所发育。

5

图为金鸡岭后的排岗石。

9

10

图为金鸡石周边的石山。(图片来源:何昆亮)

  (九)白面石逆断层。在梯子岭背斜东南面,坪石层地层倾角转成近于水平倾角,在将至白面石隧道处,地层倾角急变,角度自70°至于垂直。磨面斑斑,见于附近数十公尺之岩层中,其逆断方向为西北,走向大致SW-EN。较上层之砂岩与坪石层接触,此似受整个低地构造运动所影响。其两端延展,似受武水断层带影响乎,不致很远。

  除上述诸断层,褶曲外,局部性之构造尚多,然对大体之影响微弱,故不赘述。于此如坪石层为不胜任层,稍受压力即呈褶皱。故坪石走廊一带,轻微褶曲构造甚多。宜章走廊页岩之褶曲更烈。即在厚砂岩层褶曲或挠曲亦可见之,但程度微弱。断层于坪石层中亦甚常见。其落差常在1-2公尺间,对全体构造殊少影响。其方向成 SW-EN及WN—SE二系统,与岩石之节理方向相同,故与裂隙无异。

  厚层砂岩,因岩性甚脆,故常见断裂及节理,其方向分为二组,彼此正交。对砂岩地形影响甚大,武水嵌入曲流之流路,不少即沿节理方向流行。

  以上吾人只就红色岩系本身情形而论。然就其构造史言之,尚有一更大之构造问题,即此红色岩系乃分布于一构造低地之内,上文所述小构造全受其支配。

  在红岩系东南面边缘,为一前红岩系之高山与红色岩系以正断层接触,或逆断层接触,乃一带状断裂。北自塘村起,向西南延至梅花街一带,皆属其范围。红岩为俯侧,岩层倾入古山地中。断层磨面及小型构造,皆显示其垂直磨擦与水平压力之附从性。虽逆断层之存在,但与逆掩断层不同。因前者为张力做成,而后者则乃横压力做成。故盆地虽有多数较小构造,而大体均属简单。盖少受横压力之影响所致。此带因古山地与姊妹层直接接触,断层高差至少有五百公尺以上,因其侵蚀深入,古地层易露出地表,故构造倍觉混乱。

  在西北面为骑田岭一带山脉,由花岗岩侵入体所组成。此山体与低地接触处亦为一显著断层面所分隔。下陷于其前之前红岩地层,目前虽无有砂岩覆盖其上,但由红岩系之厚度与地域之连近,可推知当时红岩系乃直接以断层关系,与此花岗侵入体接触。目前因后成谷之发育,红岩系已退离山体若干公里之遥。

  总之,坪石红色盆地乃壹SW—EN走向之断层盆地。红色岩系即保存于此一地堑中。再受近代侵蚀作用使此系岩石因抵抗力及构造上之不同,而分别呈典型红 砂岩地形,或走廊谷地,台地等地貌。地质与地形关系之密切,于此可证。

1

 

  注释:

  [1]按语作者为林耿博士,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

 

  (以上图片由何昆亮提供,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本文由阿瑞推荐。原文刊登于《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一期《粤北坪石红色盆地》,吴尚时著,曾昭璇译。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