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长眠上海不应被忘却的粤籍革命群英(一)
2021-06-01 下午 10:00   作者:“三师”专业志愿者 陈别、牛丞禹   
分享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上海成为了“孤岛”。然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白色恐怖”下红色的思潮与革命运动依旧“澎湃”。黄浦江上,流淌着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炽热的、川流不息的鲜血。

  90多年过去,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日,为贯彻韩正副总理在考察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时作出的“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落实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等精品线路”,结合近期正在推进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在粤真实地理走向深度调查工作,“三师”专业志愿者来到了上海参观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左联”纪念馆等革命遗址,并特意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追寻那些长眠在上海的不应被忘却的粤籍革命群英足迹。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白色恐怖下的红色中枢”与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秘密起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云南中路171-173号(原云南路447号),是一幢二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14.14平方米,紧邻天蟾逸夫舞台。1928年春,在上海担任党中央会计工作的熊瑾玎以商人身份租得云南路447号生黎医院楼上的三间房间,设立党中央政治局机关,并挂出“福兴”商号的招牌作为掩护。此外,“三师”专业志愿者发现旧址一楼和二楼均有多处出口,而且紧临人流密集复杂的“天蟾舞台”(天蟾舞台为江北大亨顾竹轩开办的戏院),隐蔽性极好(据李维汉的《回忆与研究》提及:“那时,开会的同志从天蟾舞台西侧云南路的一个楼梯上去,就可以直到开会的房间”)。

1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与天蟾舞台外景

  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在这里工作,政治局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发出百余份文件,指导全国革命开展。1931年4月26日晨,顾顺章被捕叛变,上海中共党组织机关遭到大破坏,但此处机关未被搜查,及时转移。这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机关旧址。

2

图为旧址内展出的《中央给江西省委的指示信》

3

图为旧址内展出的《秘密工作制度》

4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二楼,据介绍白天以“福兴商号”做掩护,晚上开展革命工作

5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内展出的熊瑾玎和朱端绶事迹,周恩来在一份证明材料中写道:“在内战时期,熊瑾玎、朱端绶两同志担任党中央最秘密的机关工作,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

  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经房屋置换、腾退原住居民后,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完成修缮,并展出“白色恐怖下的红色中枢”——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史迹陈列展。

  这处“白色恐怖下的红色中枢”还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秘密起点。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为解决党中央和中央苏区间联络问题,精心策划并缔造的一条从上海出发,经过港、粤、闽、赣四地,长达3000多公里的秘密交通线。它为传递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机密文件,运送中央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以及掩护党中央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迁移等工作作出了巨大而特殊的贡献,被誉为“中华苏维埃的血脉”。

  1930年6月,毛泽东派遣中共闽西特委军委委员卢肇西前往党中央,请求建立从上海到赣南、闽西的秘密交通线。1930年7月,中央军委成立交通总站,同年11月归并中央交通局。周恩来要求集中3个月从各省调集精兵强将开拓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交通线,打通连接党中央和各根据地的大动脉。在周恩来的秘密领导和直接指挥下,1931年3月,中央交通局以闽西工农通讯社及其机要交通网为基础,正式建立起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闽西直达江西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即“华南交通线”,也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党的生命线”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中央红色交通线列入新版的中共党史,近几年大部分交通站均得到保护,成为红色旅游的热点。但交通线危险艰难在于线上的辗转,可惜真实地理走向推敲研究甚少。当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组织指导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游径)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广东省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等单位组成技术团队,在梅州市和大埔县党史、文旅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深入调查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广东的原始路线、梳理与南粤古驿道的空间关系,争取在重要节点竖立标识牌,打造红色旅游体验经典路线,讲好红色党史故事,为民办实事,为党史添光彩!

  目前,技术团队经考证初步确定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广东的4条支线总体走向:

  第1支线:上海—香港—南雄—瑞金;

  第2支线:上海—香港—汕头—黄岗—饶和埔—闽西—瑞金;

  第3支线:上海—香港—汕头—潮安—松口—梅县—蕉岭—平远—瑞金;

  第4支线:上海—香港—汕头—潮安—大埔—永定虎岗—瑞金。

  研究调查中发现,支线2和支线3与已经发掘保护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中的梅州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道(大埔段西段和饶平段)、梅州兴宁—平远古道(平远段)线路基本吻合。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为挖掘、整理以及后期保护、活化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提供了坚实平台。

6

图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与梅州大埔古驿道空间关系初步调查图

  根据相关史料,支线4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最重要的一段,自始至终承担重要作用。现阶段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支线4。支线4自汕头—三河坝—清溪村为“韩江—汀江”水路,沿途在汕头、潮州城区留存有补给点,且已发掘查实其线路走向与已开展工作的南粤“左联”之旅建设基本重叠。

  此外,“三师”专业志愿者阿瑞也长期关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发掘研究工作,他嘱咐不能忘记用血肉之躯保护共和国缔造者安全而牺牲的那些未知名的交通员、向导、老船工、茶房(供应茶水及做杂务的工人)等众乡亲。在广东,这些乡亲的名字是李沛群、卢伟良、蔡雨青,还有绰号“小广东”的交通员……

 

  “左联”纪念馆: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

  上海虹口中部,有一条闻名全国的多伦路。它两端连接着繁华的四川北路,闹中取静,路的两边林立着各国风情的老房子。其中位于201弄2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是一幢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屋前有花圃庭院,外有砖砌水泥墙围墙。这里曾是中华艺术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91年前,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正是在这里成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左翼文化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1929年下半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下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随后,社联、剧联等左翼文化团体也相继成立。10月,各左翼文化团体又共同组成中国左联文化总同盟。从此,这支左翼文化新军在党的领导下,兴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左翼文化运动。

7

图为“左联”的总盟、分盟、支部分布图

  1930年3月2日下午两点,“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召开。会场由底楼一间教室布置而成,十分简单,一张讲台,一块黑板,旁边是三只靠背椅,下面摆放着长条凳和方凳。大约有50多人出席会议,坐满了整个会场,有些同志不得不站着,连门外也站着人。会场周围布置了警戒线,讲台前坐着由大会推举的鲁迅、夏衍、钱杏邨三人组成的主席团。潘汉年代表共产党讲话,冯乃超报告筹备经过,郑伯奇对纲领作了说明。接着鲁迅等人作了讲话,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最后大会通过纲领,选举夏衍、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执行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候补常务委员,通过了多达17项的提案,包括组织各种研究会、创办左翼刊物、参加工农教育事业等等。大会从下午两点开到晚上七点结束。

8

图为“左联”纪念馆展出的“左联”首届常委(第三排右一为洪灵菲)

  至此,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学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告成立。在“左联”蓬勃发展的同时,国民党当局压迫也如影随形紧随而来。从查封文艺机构到通令取缔左翼组织,到“左联五烈士”事件。左翼作家们用鲜血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第一页。

9

图为“左联”纪念馆展出的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剿匪”十项措施

10

图为“左联”纪念馆展出的被捕的知名左翼文艺家名单

  1931年1月1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在上海汉口路东方旅社秘密开会,讨论反对王明把持的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后因被王明派人告密,会议开始不久,敌特就冲了进来,逮捕了在场的与会者。18日早上,李伟森担心同志们的安危,前往东方旅社查看情况,最终也被暗中守候的敌特逮捕。他们被关押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2月8日凌晨,距离农历春节只有10天,“左联”五位作家和革命者一起被秘密处死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院。其中,李伟森等五人被活埋。“左联五烈士”牺牲时都正是朝气蓬勃的年纪,最年长的柔石,也仅29岁,胡也频和李伟森28岁,冯铿24岁,而最年轻的殷夫仅仅21岁。

11

图为“左联”纪念馆展出的“左联五烈士”(右下角为冯铿)

  在“左联五烈士”牺牲两周年之际,鲁迅怀着无限悲愤的心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对“左联五烈士”生前事迹和遭难经过的追述,抒发了对他们的深挚怀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烈士们高尚的品质和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愤怒控诉和谴责国民党政府残杀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

12

13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出“左联五烈士”纪念文章

  2001年12月,“左联”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先后被列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红色旅游基地、上海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纪念馆较为完整地讲述了“左联”和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内容,展现了“左联”和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文化的重大贡献,也充分展示了“左联”和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

  在“左联五烈士”、“左联七常委”中有数位为广东籍:

  冯铿(1907-1931),广东潮州人,早年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1929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代表“左联”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年1月在东方旅社被捕。

14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出的冯铿烈士生平事迹

15

图为1931年4月,左翼刊物《前哨》刊登冯铿创作的日记体小说《红的日记》,这是左翼文学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最早作品之一。

16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出冯铿就义前所穿的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

  冯铿时年24岁,身穿深色羊毛背心慷慨就义。这件弹痕累累毛绒背心,是冯铿在繁忙之中为丈夫许峨一针一线、精心编织而成,尽管许峨非常喜欢这件背心,但他舍不得享用,执意要冯铿穿上御寒。而后,冯铿穿着它为革命奔波,浑身是劲;带着它进入牢房,意志更坚。这件毛绒背心始终陪伴着冯铿,直至她走向刑场。

  洪灵菲(1902-1933),广东潮安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务委员,1933年被捕,后于南京就义。

17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介绍洪灵菲烈士

18

图为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出的洪灵菲部分著作

19

图为1927年9月,洪灵菲在上海写给妻子的信

  2018年以来,广东依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平台,在冯铿、洪灵菲、戴平万等潮汕籍“左联”作家的故乡,结合绿道和万里碧道建设工作,沿着韩江成功打造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具有艺术价值又有红色记忆的南粤“左联”之旅。

 

  (未完待续……)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