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广州行商庭园之一 岭南建筑在大湾区(10)
2021-06-07 下午 03:45   作者:王河   
分享

  编者按: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与乡村,岭南建筑既是外在的载体,也是灵魂。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较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富含岭南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岭南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岭南的自然资源,结合老百姓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正承载着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三地的历史、民俗、语言以及建筑风格同根同源,如何在历史中溯源岭南建筑的源头,呼吁更多的有志之士挖掘、抢救、复活珍贵的历史文化与建筑;又在新时代中迸发岭南建筑及设计的灵感与创新因子,用岭南工匠精神“智造”湾区,让建筑当随时代成为新的思考。

  有鉴于此,南粤古驿道网邀请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工匠、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王河博导共同推出《岭南建筑在大湾区》系列,尝试通过众多学术话题的碰撞与探讨、不同设计案例的剖析与畅想,漫谈岭南建筑悠长的历史、全新的活力。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国城市早期的现代化转型也是在外力的推动下、从通商口岸城市开始的,从传统的封建型城市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型城市转型,出现早期现代化的趋势,并向内地城市辐射。而在民间,乡村的近代化进程,尤以侨乡为样本,海外华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

  本期将探寻岭南城市与乡村近代化进程中的广州行商庭园。

 

   广州行商庭园(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1]

  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的85年期间,广州是全国惟一对外贸易口岸。中外闻名的广州行商,就活跃于这一时期。而积累了巨大财富的行商们,为改善居住进行了大量的建设,接受了西方文化影响的行商们在传统岭南庭园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文化的风格,这种融合了东西文化的庭园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建筑的一个独特风景,也成为了岭南庭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曾对这一时期的广州行商庭园进行过较为仔细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和成果。

  早期广州人习惯将珠江以南的广州城称为“河南”,这种叫法沿用至今。“河南”基本上在今天的海珠区。从莫伯治所绘的《1908年广州河南地图》(图6-24)中可以看到,一条运河从珠江南岸向南流,运河以西原为潘家花园,以东原为伍家花园,图中虚线示两家花园大致范围。图示中,①为十三行地区,今南方大厦一带,②为海幢寺,③为潘家祠堂,④为伍家祠堂,⑤为漱珠桥,⑥为环珠桥,⑦为跃龙桥,⑧为潘家花园之南墅地段,⑨为潘家花园之方塘(后被填平)。运河后来被填平,现为步行街。

1

图6-24  1908年广州河南地图[2](引自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

  十三行期间,以园林为题材的外销壁纸受到欧洲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园林壁纸被作为西方贵族审美与身份的突出象征,被诸多洋商收藏于室内。中国画匠所作的园林壁纸与中国画物象具有统一性,亦将透视效果与明暗处理西洋技法运用于园林壁纸的创作中,这也是这一时期岭南园林融入东西文化的重要体现。

  遗憾的是,外销壁纸中所绘岭南园林与真实的岭南园林有一定的差别,外销壁纸产生于市井画匠之手,是依西方审美而模拟、创造的中国形象,固然与中国文人的审美传统及价值观不符,关于真实的岭南园林,我们只能从部分岭南园林外销壁纸中窥见一斑。

2

浩官花园水彩画(作者:庭呱,约绘于1855年)

  岭南园林传统建筑艺术设计手法主要有:1、厅堂结合;2、厅亭结合;3、亭廊结合;4、亭榭结合。在结合了岭南园林传统建筑艺术设计手法上的行商庭园又有何造园特点呢?

  (1)水广为足——池馆式的水庭布局  

  清代行商造园多集中于今河南与荔湾一带,此两地“清初为荒滩”,多见池塘。由池塘结合建筑构成的庭园,广州当时称为“池馆”,也就是现在学术界所说的行商池馆,其园林布局主要为池塘式的水庭布局。

  从布局来讲,行商造园利用池塘接联分布,根据不同的功能布局和意境需求,结合池塘的形状与大小,划分为多处主要庭园,由不同的庭组成“园中有园”的大型园林。  

  从功能来讲,行商庭园主要是供行商与政府要员、外国宾客等游憩玩赏的,因此空间结构是以池塘式水庭的自然空间为主,利于动态游览路线的组织,建筑则成为园内的景物,点缀于水庭周边,以廊桥等相连。

  从景观来讲,水源多为塘,清空平远,有避免视线受阻而增大庭园空间的效果,因此池塘水面常作为行商园林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所占面积相对亦较大。

  (2)洋房船厅——综合类型建筑的创造

  传统造园上的舫是三开间狭长型建筑,临水而建,靠门开山,行商园林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船厅,一般包括台、厅、楼和房等四部分,特点是以二层的“楼船式”居多,船厅面向水面,开门则是不拘形式、合理安排。

  岭南多处庭园中,船厅一般沿庭院边界布置,构成园景的空间界限,只起内外空间的分隔或过渡作用。而行商园林中,主要庭园的功能以宴客聚友为主,因此船厅作为庭园的主要建筑,常处于中心位置,甚至是轴线的中心位置,船厅亦常设在水庭与平庭之间,作为两个庭园的主要建筑空间。行商园林的船厅造型上基本是楼,二层为收藏、起居之用,一层为宾客宴会之用;一层布局与造型上更似厅堂,室内装修多为拉花碧纱橱及满洲窗,通透明朗,装修细部特别精美华丽,典型的花厅做法;楼前平台较大,围以砖砌花基或石砌栏杆,亦做码头用;楼上大都虚前做台,连接走廊或梯屋。

  (3)佳果浓荫、红荔绿荷——庭木花草的本土特色

  岭南园林中的果木植栽历史悠久,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运用到园林中,是行商园林实用至上的特性表现。由于庭园面积都不大,所以常见的果木栽植多以孤植或三两株丛植的乔木形成骨干树种,而这些树种又以果树居多。

  行商园林的历史照片中可见,果树作为庭园乔木,种植形式或孤植于建筑一旁、庭院的旷地中,或对称、拟对称地布置于院落的边角、道路两旁及其他一些空间场地,不少还在基部围以树台。这是由庭园的规则式布局及有限的面积大小所决定的。

 

  注释:

  [1]曾昭奋主编.莫伯治文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332-348

  [2]早期广州人习惯将珠江以南的广州城称为“河南”。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硕士生导师,南粤古驿道网特约撰稿人。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