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中不变的学术追求 华南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书征文(9)
2021-11-04 下午 04:29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黄怡琳   
分享

1

2

  题目:荀子的思想及其教育哲学

  年份:1938年

  作者:林自强

  学校及学(院)系:勷勤大学文史学系

 

  1938年,是中国战火纷飞的时候,那个年代,家国情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每个年代的青年,都一定会有执着于学术追求的代表,更有甚者,“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和平年代的我,阅读文史学系的林学长的本科毕业论文《荀子的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深深地感受到,尽管时代背景与精神已截然不同,但这孜孜以求、潜心问学的学术追求,却是每一位勷勤学子都应有的。

  那个年代,没有知网等互联网工具,只能自己翻阅书籍和请教他人,而勷勤大学辗转办学的客观条件也意味着学长学姐们没有办法寻找到充足的书籍来支撑他们写毕业论文。尽管条件艰苦,但从林学长的毕业论文目录里可以看出,他做足了功夫,从荀子本身的时代、著作开展,延伸到其思想的成熟发展,逐渐细化到各个领域的具体学说,如“宇宙论”“心性论”“性恶论”和“乐论”,最后再介绍一些自成系统的理念,如“名学”,经济思想和教育哲学。

  单看目录,其要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是要翻阅资料然后整理的大工程。但从林学长的文字里,我还是能感受到,文史学的专业训练带给他的影响,以及其学术素养之高。

  引言的一开始,自然是介绍荀子的重要性。林学长并没有盲从以韩愈等为代表的“尊孟抑荀”派。在面对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比较时,他从原典出发,注重原汁原味的句子,指出孔子并没有对性善或性恶做出过具体规定。《论语》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重要性。关于阅读原典的问题,我们中文系的老师也一直说华师现在的孩子喜欢看教材而不是原著,缺少思考,强调思考的基础应该是大量的文本阅读所带来的联想。

  其次,从林学长对概念名词的解释中可以看得他基本功扎实,对问题细节的边界感把握得很好,如指出:“荀子所说的‘性恶’并非指人性全体,他于性外又说情欲心意等,他又有‘化性’之说,性而可化,便不是绝对的恶了。又如孟子虽然主张性恶(手误,应该是‘性善’),但他把食色一类的性除外,立说虽巧,而其承认这一类的性不善,见解正和荀子相同”。没有笼统处理概念边界,体现了一丝不苟的学业精神。现在的考试里常常有名词解释的题型,我身边很多同窗都会觉得为了这几分而去背书不值得。但是,名词解释能让我们对概念更加清晰,而概念的厘清是最基本的工作,不然难以进行理论基础的学习,容易弄出低等错误。

  那个年代的专业设置是贯彻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林学长在进行概念说明时,有着明显的融会贯通的意识,即他让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相互阐释,进一步加深其自身的理解。比如,他认为孟子与卢梭一派的自然主义相似,注重自然而不是人为加工,也认为荀子与海尔巴托一派的机械主义相似,颇有点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相参照的比较文学这一专业学科方法的味道。但他的融合互通式理解并不是空穴来风,是以原典作为依据的。“积礼义而成君子”,就说明了荀子强调外部构成的教育,认为使人善,须从外部加工。

  同时,林学长也会从历史角度出发,用辩证思维去对孟子和荀子两人形成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荀子和孟子的出发点和主张的不相同完全是由于其个性和时代特性所造成的差异。他并不认同荀子处处强调礼,认为荀子本身就贯彻了儒家的仁厚,与法家刻薄少恩的理论有本质区别。同时在比较两者时,通过学者观点,他提炼出了荀子自身独特的特点:“切实”,也引用名家观点来增加权威性,强调肯定了荀子在学界的重要性。

  结语里,林学长总结了荀子在各方面的具体思想观点,强调“礼治、积善、明心、正名”等要求是纯任自然所无法完成的,指出荀子肯定外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相契合的部分。随后他也没有忽略荀子维护封建社会的目标,但也指出,荀子在受到时代影响的同时,其内部思想是圆满的、成系统性的,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在阅读林学长的论文过程里,我感到,除了严谨治学等学术精神值得学习,他清秀的字迹也常让我误以为自己在观摩书法作品,在这个有人提笔忘字的时代,真的是让人心生敬佩,战火纷飞的时代,有张安静的书桌都已不易,更别提这时时刻刻都娟秀的字迹了。

  从写作目标来讲,林学长写《荀子的思想及其教育哲学》这篇论文,其目的是让更多人重视荀子的重要性,所以选择了对荀子本人及其思想做一个稍简略的陈述介绍,阐明先哲遗留的想法,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不过,这篇论文更多像一个总结,如果是拥有丰富资源的我们来写,就难免有搬弄书袋的取巧性。老师常说,前人所作的研究早已成熟化,我们现在的论文可以从小问题切入,更应该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哪怕前人的资料浩如烟海,但问题研究里的学术共同体就像一个向外不断扩展的圆,如果你有了新的贡献,这个圆可以往外再拓展的。哪怕这个圆圈已经无限大,我们也可以拓展具体案例,使其内部普遍性下的特殊情况更加具体化。

  愿同为勷勤学子的我,能够学习到林学长身上的学术追求,打扎实基础功,让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也能带给下一位勷勤学子更多的感动与鼓舞。

 

  相关阅读:

  华南师范大学抗战时期本科毕业论文评阅书征文:

  (1)(2)(3)(4)(5)(6)(7)(8)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