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研学”激活南粤古驿道历史记忆 广美“三师”专业志愿者活化中央红色交通线及民间手工艺
2022-01-23 下午 02:23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一老人一矮凳,指尖一挑一压间竹篾晃动,一件颇受客家及潮汕地区欢迎的竹编织品已渐渐成型;两名“百岁老哨兵”面前,人群簇拥、掌声阵阵,红色故事被重新讲述……这些场景在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蔡伟国等人笔下或寥寥数笔、或色彩点点,皆跃然于纸上。

01

图: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向南粤古驿道网捐赠“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系列主题画作。

  1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向南粤古驿道网捐赠“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系列主题画作。该系列画作是广美“三师”专业志愿者近年来投身南粤古驿道、中央红色交通线及民间手工艺活化利用的志愿精神、探索思路及工作成果的缩影。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南粤古驿道视觉及景观设计总监、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梁迪宇,南粤古驿道网主任张秀珊、副主任彭剑波出席活动。

 

  “文创+”让民间手工艺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中找到平衡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位于汀江下游,自古便是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昔日商贸繁荣的时候,镇上的竹编商户有三四十家。“大埔手工竹编传承了民间民俗文化和内涵,至今仍非常受梅州地区,尤其受潮汕地区及东南亚的欢迎。可以说,现在还有着很多的应用场景与使用需求。”蔡伟国说。

02

图:竹编手艺人现场展现技艺。

  但在历史的潮流中,虽然传统竹编工艺品包罗万象,但竹编人才青黄不接,传承出现断层,传统竹编制品的产品竞争力不足,濒临“自然消亡”的危险,亟需抢救保护。于是,广美“三师”专业志愿者发起的保护、传承、研发大埔竹编手工艺的行动。日前,广美“三师”专业志愿团队已深入大埔各地,并形成了《当地居民对茶阳古镇的认知调查》。该份调查面向中小学师生、非遗传承人、志愿者、政府部门、当地居民,就当地对竹编工艺、用途及经济价值、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认知情况、茶阳古镇发展规划等方面进入深入调研采访,共收到157份有效问卷。

  1月9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地质局指导的“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三师”专业志愿者展示、义卖、研发中央红色交通线文创作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手工艺活动在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举行。“三师”专业志愿者与现场诸多专家对如何将竹编工艺与现代设计“文创”相结合,如何赋予其新的价值、创造新的前景展开了现场讨论。

03

图:广美“三师”专业志愿团队现场速写或手绘竹编手工艺人工作场景。

04

图为画作《招财进寶》《虎年吉祥》(李琳 2022.1.9年画,26cm×26cm)

  青年“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李琳为茶阳镇竹编创作了虎年年画。据了解,作品中的畲箩是取材于茶阳古镇手艺人的竹编织品。“竹编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外公是竹编手艺人,小时候便是在编织的竹香气中长大的。这是一种儿时的美好的回忆,这些场景建立起了与当地的认知、联系,也塑造了我们道德观、价值观。”据介绍,现场有不少游客有购买竹编畲箩的意愿,但由于目前编制的畲箩尺寸较大,不便于携带及适配如今的应用场景而作罢。

  “其实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市场信号,对竹编的更新换代已是迫在眉睫。对于竹编来说,它可能以前是日用品,但是现在的工业化产品已经替代了手工制作,这种有温情的手工艺品慢慢就会消失。另一个问题是手工艺品虽然是很有特点,但无法与很多的应用场景与审美要求相适配。所以现在要考虑到的是产品更新的问题,它可能要从日用品变成契合生活品质的、有设计感的物品。这样的话,它的设计理念、生产销售工序要再进一步去创新与研发。”梁迪宇分析道。

05

06

07

图:蔡伟国速写竹编老师傅工装、竹编刨皮、竹编工作。

08

图:蔡冬颖《工匠精神》版刻。

  蔡伟国说:“我们鼓励、欢迎竹编等民间手工艺进入到南粤古驿道文创平台,帮助这些手工艺品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中找到平衡,推出具有功能性及艺术性的产品。”

 

  研学让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变得可读可游

  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为连通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的联系、为巩固发展中央苏区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条交通线自上海,至香港,过汕头、潮州,转大埔,进入闽西,到达瑞金。整条线路在广东省分布较长,留下了许多的遗址遗存,成为广东省宝贵的红色资源。线路大部分分布在广东省境内,特别是梅州大埔县由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赤白交界”地区,是中央红色交通线进入苏区“最后一百里”线路上重要的交通中转区域。

09

图:1月9日,“红动古道 绿动乡村”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系列展示活动伯公凹节点现场。画面中的两棵约105岁的金桂、约145岁的中华锥古树为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百岁老哨兵”。

  2021年4月以来,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深度参与到中央红色交通路线(南方线粤东段)的史实挖掘及活化利用。1月9日,在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三师”专业志愿者现场义卖一百套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的文创作品《南粤古驿道红色记忆系列衍生设计》。

10

图:《红色交通线研学趣味教具》。

11

图:梁迪宇介绍文创作品。

  据了解,青年“三师”专业志愿者、广州美术学院美学博士黄新然团队还研发了一套《红色交通线研学趣味教具》,目前进入投产阶段。该研学教具针对中小学生,结合角色扮演及闯关等方式,学生扮演中央红色交通线交通员护送重要人员或物资通过重重关卡。在护送过程中将思考护送的方式与面临的困境。

  “这套研学教具就是以自信的方式去启发中小学生这些孩子们的想象力。这并不会限制孩子们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行为与想法,鼓励他们根据教具上提供的线索,去发现、去记录。同时也建立起他们对当地认知乃至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黄新然表示。

12

图:蔡冬颖水彩画《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赤白交界处》。

13

图:蔡伟国水彩画《两个老哨兵》。

  梁迪宇认为,文创可与研学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扩大应用场景。“这种结合需要体现‘可游’‘可读’的特质。首先要把文创研学的核心内容挖掘、提炼出来,其次是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广美在活化方面有着深厚的专业、资源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好懂设计、懂教育、懂孩子这三方面的优势,把孩子成长、美育教育、党史思政教育、家庭亲子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通过家庭的美育活动让孩子们去到古驿道、红色交通线现场,去感知、去想象、去思考,体会到好玩有趣有价值的文创研学活动。这是我们研发这些研学产品的初衷与目的。”

 

  广美“三师”志愿者走向年轻化 助力古驿道活化利用

  上述提及的广州美术学院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25日成立,致力于立项和承担更多更有价值的南粤古驿道文化研究科研项目,并将研究成果落地,联动高校各团队,依托广美协同各方专业力量,深度发掘南粤古驿道的文旅资源、打造具有市场活力的古驿道文创,擦亮岭南工艺品牌。

  14

图:广美“三师”专业志愿者蔡伟国(右三)、梁迪宇(右一)、李琳(右五)、黄新然(右六)。

  年轻化是该中心可喜的趋势。最早的“三师”专业志愿者之一、南粤古驿道文创先行者蔡伟国颇有感触地说:“成为专业志愿者之后,我也把这种热情与情怀带到学校当中,很多青年教师、学生也纷纷参与进来,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

  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也反哺着蔡伟国。“现在回过头想,我当初是古驿道的传播者,这几年的不断参与也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经验。中央红色交通线及大埔竹编更是一个契机,它能让学生、老师能够真正走出去,走进我们的红色历史,走进我们的民俗与文化,去深刻了解历史的内涵与民间的手工艺,收获是很大的,它能帮助我们在课程建设上面做一些适合与改变。”

 

  (注:以上图片由彭剑波、熊灿坚拍摄。)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关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