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瞻始兴学宫
2023-05-24 下午 02:08   作者:黄玉美   
分享

  立夏刚过,气温趋热。因公差有幸观瞻粤北唯一保存尚好的孔庙学宫——始兴学宫。

  有关始兴学宫的经历,有三侧资料可证:

  一、据《直隶南雄州志》记载:“学宫,迁徙不常。宋嘉定间,建于县东五里白石冈。元至元,建于郭头。天历间,主簿郑康斗、教谕陈以道迁于县西,即书院地。元季兵毁。明嘉靖乙丑,知县钟世彦、主簿熊志良迁于东门街。万历中,知县蒋时谐、教谕何献科,复迁县西。万历辛亥,知县杨大润仍迁城东五里白石冈。今之学宫即宋时旧学。国朝康熙壬寅知县王毓慧、辛亥知县于大猷、壬戌知县鲍复显、乾隆丁卯知县胡世科屡修。辛丑知县卫克堉倡建,通邑捐金万余,毁拆重修。原坐向癸丁兼子午,改子午兼癸丁。至今三十八载,科甲衰頺,未必非形家所误也。俟有志者改而复之。泮池,万历戊午县令陈炳奎修筑。”

  二、据《重修始兴县文庙碑记》(红砂岩碑记镶在学宫前西侧)记载:“先君向不喜作诗古文词,凡有乞为者,辄命壬代构。惟《始兴文庙碑记》,是手定之稿,无集可归,敬为录而存之。其文云:‘原夫文运出于天,文才产于地,文学成于人。朝廷崇儒重道,胥郡县而立之学,而诞敷之教,有盛有衰,岂钟毓之偶偏欤?抑师儒之不讲欤?将所以妥神灵而肃庙貌者,相度失其宜欤?未可知也。始兴县学,宋嘉定朝创建于白石冈,一时人文蔚起,谭焕、刘藻诸公,后先炳美。迨元天历中,一迁郭头,再迁县西。前明嘉靖已丑,知县钟世彦迁于东门街。万历中,知县蒋时谐复迁县西。万历辛亥,知县杨大顺精通堪舆学,仍迁白石冈旧时宋学地,立癸山丁向。自是而后,迨我国朝,登科甲者十有七人。至乾隆辛丑,知县卫克,误听形家者言,拆毁旧学,更立子山午向,迄今四十余年,科第之衰,巨家之落,仕宦之寂寥,邑之人恻焉伤之!今天子御极之七年,桂林阳君耀祖来宰于斯,邑人呈请改建,因捐廉创修,延南海孝廉梁君大选格定之。卜地之吉,无过旧基,惟嫌山向有碍。且奎楼之建,与龙气乖方,难以钟灵毓秀。于是转改旧向。经始之日,浚土尺馀,果得旧殿基础,前后一揆,不差累黍。噫,异矣!越一年,余承乏是邑,朔望瞻拜,见夫殿桷庑础,以次鼎新。杰阁崇祠,并比革故。溯丁亥季冬至今,凡二十三阅月,而大工以竣。卜之天时,揆之地理,靡不宜矣。自今以往,有志之士,亦修其在人者可耳。庙成,属记于余,余不能经营其始,而乃得聿观厥成,何其幸欤!爰次颠末而书之,以志前邑侯惓惓爱士之诚,以彰乡人士殷殷崇学之笃,行以卜我国家骎骎得人之盛也。时道光九年,岁在已丑仲冬之月,知始兴县事钱唐梁祖恩谨记。时秉铎兹士者,教谕兴宁陈德香、训导香山赵允菁也,例得备书。’”

1

  三、据《始兴学宫简介》记载:“始兴学宫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白石坪村村民委员会白石坪自然村始兴中学校园内,由砖瓦木构建,四合院式,前有金水桥,后有明伦堂,坐东北朝西南,建于宋嘉定年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折旧建新,通面阔20.2米,进深13.9米,高13.8米,面积395平方米,月台高出地面0.8米,四雕走廊置石柱,三层斗拱负重……”历经磨难的学宫,数易其址,屡毁屡建的动力源,均出自当地人对家国挚爱的情怀,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的酷爱。

  步入绿茵薮茂,古风醇粹的始兴中学校园,一股浓郁的儒雅氛围缓缓飘来。顺着门卫指尖方向看去,隐约在一幢粉色矮楼前,有处模糊的青砖建筑激发我加速前行。原来是一处用青砖围近2米高沿的椭圆形池,内储半池黛绿色水,如同正在等待莘莘学子来调用的墨池。纵卧中央的青砖砌三拱桥,即为著名的状元桥,不少学子梦想从此走向飞黄腾达的人生之途。屹立桥西北端的台湾相思树,躯杆虬曲,股块暴突,枝繁叶茂,苔藓苍绿,不知聆听过多少朗朗书声。静蹲在办公楼大门两侧的一对菱形红砂岩柱础,不知见证过多少回高中场面;那雕在侧面的祥瑞形象,不知否给苦学者招来佳运,仿佛在友好提醒来人,即将步入古建筑的主体部分。

  我怀着无限景仰的心情伫立在学宫正殿面前,用虔诚的心态对它进行深情的观瞻:透过道旁枝叶交织的翠茂古树围笼的特殊“隧道”,形如隔着历史的窗口,看风若隐若现的一幢大部分木结构建筑,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成殿(注:据《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暗涌“大道隐于市”的大成殿前面,红砂岩石条砌台基,坦荡如砥的月台前。中央砌台阶,御路浮雕“三龙夺珠”——以方形红砂岩石板为平台,祥云绕滚,文运荡荡,中心曲纹圆环,内以滔滔海浪为背景,围裹一枚珠,三龙相互纠缠,鼓须张牙,球睛显露,气势汹汹,壮心不已,志在必得,似乎在暗示仕途的艰险。红砂岩石板铺3米宽回形檐廊,环立20根红砂岩鼓础八角柱,分列四面,是支撑建筑的主力;柱头置倒立山形三级彩画斗栱,暗示步步高升;彩画幽兰、蝙蝠、腊梅、松、柏等,是君子品格的标配;变形龙与兰组合斜撑,强调龙的善变特质;卷棚彩画蝙蝠、菊花、凤、兰、竹、石榴、瓜、喜鹊、梅花等图案,努力营造一个祥瑞灌顶,令人神往的花园;驼峰雕麒麟、双龙戏珠等形象,增加建筑的祥瑞氛围。底层庑殿顶,戗脊饰凶猛奔龙,朝天狂怒;腾空的鲤鱼,昭示学子的雄心壮志,努力营造跳“农”门的豪情;顶层变体庑殿顶,周置斗栱承托;戗脊饰随时准备腾空奔天的蛟龙、胆敢直冲云霄的鲤鱼,有明显的励志功效;巍峨的镬耳脊,酷似一对耸肩鼓颈,项冠高耸的凤凰,大有欲将整体建筑驾驭升空,隐藏登天成仙雄心,暗含“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气势;一对几乎霸占整个正脊的金龙,身体蜷曲,头颅高昂,显示力夺之势,正对一枚花蕾形金光灿烂,高擎的明珠,构成“双龙戏珠”刹,把建筑外观的龙文化推向高潮。室内的圆穹形藻井,顶镂祥云背景,若隐若现的双龙戏珠境界,寓意龙的主体功能。墙中央挂孔子全身像(注字:德侔天地,垂范万世;道冠古今,删述六经),配对联“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横披“万世师表”,点明建筑的主角,这位中国儒学文化领袖的老人,慈眉善目,博爱为怀,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化身。龙气熏天,文蘊深笃的学宫,“集古圣先之大成”,是求学圣殿,综合性艺术宝库,对研究南方学宫建筑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进入现代,赋予学宫新的历史使命。据《始兴县革命史迹通览》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内有一个受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中共组织,即特别支部。1939年冬,第一次粤北会战前夕,由张发奎创办的志锐中学搬迁到始兴,校址设在始兴县城东郊白石岗学宫。特别支部成员孙慎、吉联抗等地下党员作为学校教员也随校迁往始兴。为了充分利用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所办学校的政治优势为党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便利,中共广东省委派省委青年部部长、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长吴华到该校当教员,并组织学校所有地下党员成立了志锐中学党支部,中共广东省委青年部部长吴华为负责人。志锐中学党支部在吴华的领导下,一方面团结进步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志锐中学作掩护,为省委在始兴开展活动提供便利。

  步出始兴学宫,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学宫教育课,对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学宫是文化的载体,学宫的存在力量源自文化的存在力量,而文化存在的力量则原自人类对文化需求的力量。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