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头古城之旅
2023-05-26 下午 02:30   作者:黄玉美   
分享

  正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榕根阿姨、惠国姨丈夫妻俩的悉心陪伴下,我们伉俪游历久慕的深圳祖屋——南头古城。据有关资料载,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筑城池,设置司盐都尉,即司盐都尉官署“司盐都垒”,这是南山地域有城池之始,也是深圳城市的开端。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设置东官郡,辖宝安等六个县(含今天的香港、深圳市、东莞市、番禺南部、中山市、珠海市以及澳门等地区)。东官郡治、宝安县治皆设于今南头。南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东郡改为东莞郡。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为东莞县,属广州总管府;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筑东莞守?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分东莞县,设新安县(含“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明代刘稳有《入新安喜而有感》:“巡行边海上,此地几经过。县治从新建,人民比旧多。风清无鼓角,夜永有弦歌。覩洛如思禹,应知绩不磨”),县治设于今南头古城。民国3年(公元1914年),新安县更名宝安县(注:为避免与河南洛阳新安县混淆,复称为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城)。1953年1月,宝安县治由南头古城迁往深圳镇。曾经的岭南重镇,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和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任何事物都是以时间为模具,以空间为框架,以恒心为沙浆,以愿望为砖石,人与自然精心浇铸的杰作。

  有关古城的变迁,可从《新安县志》寻觅一些蛛丝马迹:“明洪武二十七年,崔皓开筑周围连子城,共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面宽一丈,址广二丈。有城门四座,分别为聚奎门(东)、镇海门(西)、宁南门(南)、拱辰门(北)。明万历元年设新安县,首任知县吴大训谓:‘北门当县卫之背,正对来脉,开门非宜,因塞之。’自此,南头仅剩三座城门。历经明清两代营建,城内形成‘六纵一横’的街道格局,连接两门的‘一纵’则分为‘牌楼正街’和‘永盈街’,加上城外寺前街,构成了九街格局,因此,南头又称九街村。”

1

图为宁南门。

  我们跨过横镶在路面,由外往内分别雕有“三国”“东晋”“南北朝”“唐”“明”“民国”的铜板,仿佛跨过一道道时光门坎,深入南头古城的历史隧道。伫立南门前,仰望顶天立地的楼体,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门楼的修建过程,可从有关资料获悉:南城门始建于明初,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存留至今。城门墙基由花岗岩石条砌筑成,石条厚约200mm,宽约400mm,长度约600-900mm之间;墙体面层则由青砖砌筑,墙体中部采用三合土逐层夯筑成,每层厚约300mm。楼体由底部拱门和上部楼房构成:底部拱门如梯柱体,巨大红砂岩石条筑基础,余部青砖砌筑,宽约6米,进深约5米,高约5米;中央红砂岩石条砌高3米,宽2·3米拱门;底层红砂岩砌高2米,进深2米墙,青砖砌拱顶;拱顶中央镶红砂岩边“宁南”两字,寓意美好夙愿,为点睛之笔;内侧青砖砌穹顶;墙顶置女墙,两侧各设二眼方形排水口。上部为歇山顶建筑,高悬中央的“岭南重镇”匾,功能昭著;船形正脊,如载负历史使命的若亚方舟;饱满的宝珠-葫芦组合刹,形如聚财纳宝的神器,随时接纳南来的财富;两端气势汹汹的鳌吻,仿佛随时准备生吞胆敢冒犯者;侧面中央泥塑双龙戏珠,两侧配藤蔓,洋溢着浓烈的祥瑞气息;威踞垂脊端的雄狮,似乎在警告来犯者,最好别生歹意!犀利的戗脊,酷似插在战神两肋的尖刀;泥塑忍冬的侧面,丰富了其功能;悬鱼则提醒为官者应清廉为上,以民为本。这些恰到好处的点缀,匠心独运,使本已气势磅礴的楼体显得更有神威和祥瑞韵味。拱门内侧镶红砂岩质拳头大洞,用于放置安全栓;顶部留方洞,万一城门攻破时,可从上部倾浇滚烫油汁御敌。花岗岩质地面,进一步增强了城门的稳固性。这是一座功能较成熟的防御工程。

  我们兴奋地穿过袖珍式隧道的南门洞,遵循逆时针方向,沿着古气犹酣的花岗岩铺巷道北行,从匿于幽巷中的城隍爷庙擦肩而过,约过了200米,来到东门。这座新修的门楼,下部是全花岗岩石条砌筑,两侧和顶配女墙,中央砌宽4米,高3米,进深4米拱门;上部中央镶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建筑,两侧开拱门。据《新安故城东门碑》载:“新安故城东门曰:‘聚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时为砖建。同围连城共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清代重修,改为青石,门楼正中悬挂‘制控南疆’四字,气势恢宏,具泱泱大国风范,为明万历初年知县吴大训所书。城楼南尚存日寇侵占新安故城时所筑的雕堡。”这座傍于门南侧的水泥建筑物,卧斗型枪眼与壮茂的木棉树共存,见证一段侵略史。

2

图为聚奎门。

  弧形的中山街如一条特殊的历史纽带,沿线串连着承载各种历史信息的文物。我们沿西向行走,汇入了人潮涌动的中山街,寻找各自喜好的目标。无论是一只侧面雕着由两簇盛开的树叶,呈合抱之势呵护一朵盛开的十字花花盆,青砖砌山形巷门顶,砖雕由钱-书-鲤鱼-琴-插羽毛花瓶-仙桃-聚宝盆-祥云组合图案,还是底配双龙戏珠,顶横圆硕带藤瓜,巅峰卷云相匹,两侧对称泥塑录石-仙桃-仙鹤图案,……将美好的追求高悬门巅,均有足够的吸引力令人止步观赏。

  循着稚嫩的诱猫声望去,一堵风格迥异的照壁闯入眼帘:壁额中央一只黄色圆圈套着“福”字,是否寓“圆满是福”之意;右侧泥塑一座斜向左上空的蓝色石山,一只粉色瑞兽,体格健壮,精神饱满,浑身披鳞,首如蓝球,眼如天灯,雄光远射,眉如战袍,鼻如垒卵,嘴如石穹,牙如利刃,项环光芒,背披流云,尾如双剑平出,右前足前举,中足稳踏石根,唯我独尊;与瑞兽对立一尾仙鹊,如生铜打就,身体健壮,铁爪钳石,巨嘴微张平伸,眼神淡定;石左下方斜长一株粗壮的月季,黄、蓝二朵盛开的花,光彩夺目。左侧泥塑一座如弧形黛色菜叶的石山,左畔生长一株盛开三朵鸡冠花的小树,前生长一簇旺盛的水草,右斜长一株荷莲,一朵没完全开放的粉花,前伴两块天伞形叶,承露纳珠,右上角低垂一盏饱满的莲房;莲叶庇佑一对长厢厮守的鸳鸯。照壁中央镶三块碑:中间为“正气长存天地间”,左、右分别配《文信国公正气歌》《宋文信公正气歌》,点明照壁的效力对象。与照壁隔巷正对的大门额镶花岗岩质“信国公文氏祠 嘉庆丁夘年桂月重修”匾,配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提醒来人,已进入了文天祥纪念地。室内以“天地正气——文天祥纪念展”为宗旨,展示文天祥的悲壮一生。中堂楹联:“一死佶饴甘千古民心同不死,瓣香逾鼎享终天人节尽馨香。”以及“乾坤正气”匾,令人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内存一眼花岗岩沿外方内圆井,不知是否与文氏有关。

3

图为信国公文氏祠。

  从信国公文氏祠出来,往西行不足20米,来到门额镶“聚秀街”处,无论是檐线的仙人题材画,墀头的泥塑喜鹊图,还是脊侧泥塑茶花、忍冬图,都令人耳目清爽。门楼内龛福德祠供土地福德正神,与祠隔巷相对镶一方乾隆元年立的《严禁四恶》碑,福德祠内的海神天后,与《严禁四恶》碑,两者恩威并施,共同维护秩序井然的巷道环境,功不可泯。

4

图为聚秀街。

  稍往前走约10米,被一块“报德”门匾吸引,入内屏风墙竖书“南头古城先贤孝廉文化展馆”。据《重修报德祠石碑》载:“报德祠奉祀天后圣母,洎官斯土,凡有功于民者列东西两室,立牌位配享焉。邑人士春秋俎豆虔祝勿替。乡遇兵燹,顿塌数载。越辛未,伊公明府莅临甫下车,处延众伸于修庙,告且捐鹤俸,为士民倡爰就。城内六街劝助赀,鸠工,阅夏秋而工成,并置右侧客厅一间……同治拾年岁次辛未仲榖旦。”新修缮的祠,无论是墙顶的泥塑石花鸟-云头图,还是危踞垂脊的雄狮,饱满的忍冬檐线图案,都给人深刻印象。展馆分别以“耻”(明代,南头水寨人,“梯云社学”的捐修者汤克宽)、“廉”(明代,南头南园村人,新安建县首位“解元”吴国光)、“信”(明代,刘稳)、“礼”(明代,新安县第一知县吴大训)、“孝”(清代,南头城内人,陈钋)、“忠”(明代,汪鋐)、“义”(明代,南山村人,陈文豹)等的事迹为主体,突出报德主题。

5

图为南头古城先贤孝廉文化展馆。

  雄踞中山东街96号的仿古建筑,简洁的“新安县衙”匾,令人耳目一新;高卧木架,表面斑驳的鼓,仿佛听见击鼓升堂声。峙立内天井的牌坊,前后两侧立红砂岩质抱鼓石:右侧鼓面雕踏云奔马,高踞鼓巅的雄狮,身体曲折,头顶扩张,双睛暴突,面目狰狞,表情怪异,嘴如血盆,前爪平伸,令人不寒而栗;左侧鼓面雕踏云奔马,高踞鼓巅的雌狮,身体曲折,背驮幼狮,头如盾牌,睛如铁球,面目狰狞,鼻如铁塔,嘴如神龛,中含圆珠,鬃毛旋卷,前爪平伸,作俯冲之势,两者均似随时准备跳下撕咬胸怀恶意者。牌坊顶中央镶红砂岩质“公生明”匾,两侧配荷花图,上、下镶雕双龙戏珠梁;斜撑雕游龙;挑手雕祥云;顶柱雕芝云。构成整洁、干脆的牌坊,显示主人的为官风格。内存花岗岩质“绶带缠珠”“瑞兽”“双凤朝阳”“丹凤朝阳”“葫芦”“芝草”“绶带缠书”“独龙闹海”等雕刻。正堂中央绘海浪红日祥云背景,高悬“明镜高悬”匾,正中危坐穿戴官服,面无表情,目视前方,右手捻须的县丞蜡像,配楹联:“穿百姓之衣,喫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左角陈列一辆木质马车,车前插“迴避”“肃静”;两侧插刀、斧、锤、枪等办案工具,极力还原清代县衙办案情景。

6

图为新安县衙。

  位于中山南街81号的东莞会馆,亦称宝安公所,是我们此次游览终点。作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城内东莞籍商人的会所,该建筑坐西朝东,面阔三开间两进,通面阔12.13米,灰塑屋脊,琉璃瓦面,雕刻鸟兽花卉,同治年间梁金鳌手书石门楷书馆名,镶于内壁的泥塑“天官赐福”犹为令人铭记于心。花岗岩质门面,额锐同治年间的“东莞会馆”匾,内存《重建公所》碑、《芳名胪列》碑(清光绪年间)和《乐助芳名》碑,记载了清代南头古城街市,店肆,商阜的情景,见证了南头古城的昔日辉煌。据《重建公所》记载:“重修宝安公所劝捐序 尝考周礼司市一职,所以平物价,止争讼者也。自后世市官不设,而市肆于以多端,或恃强凌弱者有之,或逞智欺愚者有之。苟无合群之方以相捍卫,将使服贾之辈奚自安全?况作客无方,同乡无几,他族每滋逼处,则吾圉宜固藩篱,此宝安公所由立也。第念人惟求旧器图新,本无久而不坏之基,当有敝而改为之理。仰瞻燕厦,既今剥蚀于风霜,企保鸿规应复涂施,?垩假令逡巡,姑待补葺。无期将恐栋折衰崩腐败,更难收拾。垣废瓦烈,经营更耗资财。是宜未雨而绸缪,勿为临渴而掘井矣。然无如九仞之山,非一篑之功也;千盒之裘,非一狐之腋也。故,溯落成于夙昔,实捐助于同人。诚以独力难持,众擎易举。所望财轻篻蘀,谊重桑榆协力同心,一洗尘封之旧制,加工润色,聿新堂构之宏模,将见金碧交辉,已极外观之美。且使岁时聚会,并臻团体之休,又何虑事纷莫解?启我蝎争孤立无援,受人鱼肉哉?是为序。东官邑庠生子仁氏罗鹤寿拜撰……”

7

图为东莞会馆。

  步出“宁南”门,我们如从深沉的历史梦海中苏醒,回望历经沧桑的南头古城,无不令人感慨岁月的无情。这座以独特身份存在于中国发展速度最快都市的古城,是一件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珍稀古董,见证了深圳的成长过程,仍将继续见证深圳的光辉前程。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