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导演郑一标
2022-04-24 下午 03:1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公众号“樟林旧事新事”   
分享

  郑一标(1921-2002)原名郑翊标,曾用名郑茂钦、高长隆、雷震山等,澄海区东里镇樟林乡人,广东潮剧院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汕头市政协委员、汕头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1

 2

  郑一标出生于泰国曼谷华侨家庭,5岁回国,在澄海县第六区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35年回曼谷新民学校、中华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9年秋回国就读于云南曲靖中学、保山国立第一华侨中学。1942年考入昆明中法大学文史系,一个月后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系。1942年转读中国文学系,课余积极参加抗战戏剧活动和“一二·一”学生运动。1946年大学毕业后赴泰国曼谷中华中学任教。参加侨社进步戏剧活动,曾任泰国华侨艺术家协会戏剧部长,参与领导暹罗华侨青年歌、舞、剧联合委员会(后改名侨青歌舞剧社),创办影剧综合刊物《影剧春秋》。1950年回国,参加潮汕文工团、任潮汕文工团工委会副主任兼编导,后任粤东行署文教处文化科影剧组负责人及粤东区戏曲改革委员会常委。1955年后,任广东潮剧团(1958年改为广东潮剧院)艺术室副主任、导演组长。“文革”期间下放东山湖干校。“文革”后期到地区潮剧团工作。1978年广东潮剧院建制,任潮剧院导演。离休后任潮剧院艺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建国后较早参加潮剧队伍的文艺工作者。建国初期,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潮剧改革中,与剧团世俗、新文艺工作者一起,为潮剧导演制度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在数十年导演艺术生涯中,导演剧目30多个,其中有潮汕方言新歌剧《赤叶河》,潮剧现代戏《刘胡兰》、《两兄弟》、《松柏长青》、《滨海风潮》、《万山红》、《迎风山》、《雾里牛车》,山歌剧《一袋麦种》,新编历史剧《辞郎洲》,古装潮剧《荔镜记》、《苏六娘》、《闹开封》、《芦林会》等,都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扫窗会》、《闹钗》和《杨令婆辩十本》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还曾参加拍摄《火烧临江楼》、《苏六娘》、《荔镜记》、《闹开封》等潮剧艺术影片,发行海内外。
  郑一标的导演艺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导演案头工作,执导每一个戏都有详尽的导演计划,经过周密构思,确立舞台艺术视象与导演手法,提出对剧本、唱腔、伴乐和舞台美术的严格要求,以体现全剧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二是善于引导演员塑造角色,郑一标善于挖戏在潮剧界有口皆碑。

4

  郑一标导演作风严谨,努力把新戏剧理论及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潮剧传统艺术相结合,在表导演体系上有所突破。关于体验和体现相结合的戏曲表演思想及其艺术实践,在国内潮剧界及泰国、香港等地潮剧界有一定影响。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樟林旧事新事”,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