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起来”到“用起来”南粤古驿道蝶变
2022-04-30 上午 10:26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都市报”   
分享

  原标题为《从“活起来”到“用起来”南粤古驿道蝶变——粤12家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多路径活化线性文化遗产,规划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的蓝图》

 

图为梅州兴宁大坪镇十二肩岭古驿道。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图为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

图为研究者带学生们在粤赣古道开展植物科普工作。

  南粤古驿道最早起源于秦汉,是历史上中原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重要通道,古驿道令各地物流、客流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文化沟通往来频繁,积累了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覆盖全省,贯穿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串联起1200个人文以及自然生态节点,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 呈现多元、创新发展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自2016年,广东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工作,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助力文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的有益实践。

  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得到深化拓展,活化利用实践呈现多元、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韶关学院等省内高校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等12家研究机构积极响应和作为,先后成立了古驿道研究中心或实践基地,在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省直部门的指导下,深度参与古驿道及延伸出来的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南粤“左联”历史、中央红色交通线(广东段)等的考古、研究、科普宣传及活化利用等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整合资源、发挥所长,为将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利用打造成为国内外遗产线路活化利用新典范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既发掘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自然禀赋、学术价值资源,又规划出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蓝图”;并聚焦青少年历史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注重古驿道国际化表达。

  古驿道之旅是省内游重点“舞台”

  近年来,围绕“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重要的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涌现。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2年2月公布了首批省级“驿道乡村酒店”名单,发布了15项“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及南粤古驿道精品线路等,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做出新注解。经过近年的修缮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已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乡村振兴的南粤大道。

  另,南粤古驿道数字VR文旅项目的首个成果“梅关-乌迳古道”早于2021年5月推出,通过VR交互式全景视频,观众可“身临其境”地感受梅关-乌迳古道的大大小小70多个场景,以可视听化、沉浸式的方式展示古驿道的实地风景和人文内涵,让岭南文化在数字化创新传承中焕发生机。

  记者了解到,即将到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期间,南粤古驿道也是省内游重点“舞台”。为了挖掘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登陆点·东滘口和海口埠银信文化内涵,传承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台山市将于2022年5月1日在南粤古驿道·台山段举行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体育”+“旅游”+“文化”等系列活动;5月1日,韶关学院纪念五四运动103周年暨“弘扬华南教育精神 传承高尚师德师风”研学活动将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头)举行。

  部分成果展示

  探索古驿道历史文化的时空脉络

  中山大学南粤古驿道文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对地方联动与治理延伸、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文化与生态内涵、乡村产业振兴所需的资本和人才支撑等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撰写了《省域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获评为2020年中共中央党校优秀调研报告。该中心重点开展古驿道重要节点樟林、汕头的历史变迁研究,形成《民国时期汕头城市商业地理的初步分析——以侨批业为中心》等成果,并致力于建设潮汕侨批数据库网站,出版了《汕头近代城市地图集》。

  华南理工大学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吴庆洲教授所主持“广州一口通商时期东西方建筑文化交互影响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

  据介绍,该中心在汕尾海丰开展古驿道规划与历史遗存修复,完成的《汕尾海丰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重点线路(海丰段)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规划》获广东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为古驿道沿线生态保护提供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实践基地)下设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植物资源研究中心、南粤古驿道社会实践基地。近年来,研究中心依托南粤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展了古驿道沿线的植物资源调查等一系列研究,扩展了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农林学科的研究内容,为推进南粤古驿道沿线地区的生态保护提出了综合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2021年,该中心深入挖掘抗战时期华南几所涉农高校的农林学科史料,研究对当代农林业发展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及前瞻性的植物分类学思想、林学思想、农学思想、生态学文明思想和理念,完善、实践先师们培育出来的品种、摸索出来的技术方案,并组织青年学生赴与华南农林学科发展紧密相连的华南研学基地,开展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开展学科史教育、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真实的教案。

  复活呈现古驿道文化内涵

  聚焦历史文化传承与艺术教育

  广东音像出版社南粤古驿道音乐制作研究中心对古老的古驿道音乐文化内涵进行梳理研究,价值提炼,复活呈现;了解音乐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收集和整理古驿道古村落的音乐文化元素,探究南粤古驿道音乐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关系,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同时搭建南粤古驿道音乐资料库传播平台,以创新性的技术进行制作、以趋前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富有文化魅力的古老音乐在当代引起人们的共鸣,引领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历史,品味历史。

  该中心制作出版的《南粤古驿道岭南声音档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目录,南粤古驿道专辑《古音峥嵘1》《古音峥嵘2》分获2019年、202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出版物,《驿道四季 天籁古音之春夏秋冬》于2022年入选首届广东出版政府奖。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心在“文物考古、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文物科普馆”,持续举办的艺道游学·中国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共计收录取作296215幅,有效参赛选手共计182906人次,直接性、间接性带动青少年、亲子家庭等核心人群走进古驿道沿线村镇超百万人次,实现在历史文化传承、艺术教育、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喜人成绩;制定“可游可读”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标识系统。

  搭建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策略

  广州大学广东省文化遗产活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目前已联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同构建何新屋HBIM建筑遗产信息模型数据库,搭建“古道学”视角下的建筑遗产活化策略框架,制定粤赣段大湖镇初步的规划策略及活化对策,提出了分区管控、负面清单和“针灸式”活化相结合的渐进式线状建筑遗产活化方法,形成3个基于何新屋动态环境现状的活化利用概念设计方案,联合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何新屋、西湖围区域范围内的局部建筑遗产的活化设计实践研究共10个。其活化项目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活化项目——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何新屋“古道之家”,已于2021年12月13日在粤赣古驿道连平段驿站节点的客家围龙屋何新屋旁动工。

  注重古驿道的国际化表达及推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粤古驿道艺术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驿道文化“走出去”,讲好驿道好故事。2020年,研究中心组织以“南粤古驿道文化学术交流和推广”为主题,在俄罗斯、日本、葡萄牙、埃及、佛得角、秘鲁等6国知名大学成功举行南粤古驿道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持续探索南粤古驿道活化新途径。

  2021年,研究中心承办了“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南粤古驿道文化考察”系列活动,以“云研学”方式走进韶关西京古道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致力加深粤港澳台学生对南粤优秀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搭建四地青年交流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还设计开发一系列彰显地域文化元素的文旅产品,如“潮州公仔”“客家公仔”“萌狮 U盘”“英德红茶包装”等;还以“一道一童谣”为主题,对古驿道沿线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音乐和民间艺术进行梳理和创意设计,结合广府、客家和潮汕童谣的改编,完成了《一道一童谣》音乐专辑的出版和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实现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原文刊登于“南方都市报”,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肖阳,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