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工团队规划建设华南研学基地,设立教育旧址与村落历史遗存协同保护与活化标杆
2022-05-30 下午 02:58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分享

  近日,2021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推荐提名名单公布,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圳中海世纪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朱雪梅、王国光、曹劲、施瑛、李源霖团队完成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大村基地和特色精品村建设规划》被推荐为一等项目。该项目旨在重塑历史价值,将抗战教育旧址保护利用与乡村产业协同发展,营造出既饱含烽火办学的抗战精神又展示出浓浓的乡土风情,使华南研学基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重要载体,从而提升场所价值,促进文旅农研体融合发展,达到乡村振兴。

  建设华南研学基地是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的重要举措

1

图为《西望岭大》。(司徒卫绘)

  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华北及沿海众多院校纷纷内迁。在广东,以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等为代表的华南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波澜壮阔,艰难办学。如岭大、岭大附中和东吴大学文理学院当时历尽千辛,辗转迁到粤北大村。钟荣光、李应林、司徒卫、冼玉清、陈心陶等一批教育大家,在烽火中坚持教育,培养出黄翠芬、黄本立、伍沾德、陈香梅、张悦楷等一批优秀岭南学子。烽火教育,可歌可泣,薪火相传。

2

图为内迁粤北的中高等院校校徽。

3

图为抗战时期,曾就读岭南大学的学子。

4

图为华南研学基地结构图。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是广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南联大“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广东推进“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提升文化自信、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其旨在弘扬爱国主义,推进粤港澳与粤东西北联动,带动研学旅游,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为此,省政府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指导推进,省住建厅负责对接韶关浈江大村研学基地,市、区、镇各级政府积极落实。设计团队数次反复深耕现场,调查、访谈、资料收集、史料对照和考古发掘,不断进行方案论证和优化。

 

  设计团队着力文化挖掘、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三大方面

  研学基地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范围涉及大村村委辖域4个自然村及1个街道,面积约533.54公顷。基地规划以“重点出彩、完善配套、拓展优化”三步时序分期发展。

5

图为遗存无处可寻,旧址杂草丛生。

6

图为村庄清拆过度,风貌杂乱无章。

7

图为乡村产业单一,发展活力有限。

  而项目在启动之初,就面临了重重困难。据主要参与项目的规划师李源霖介绍,团队进驻时面临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困难。他说:“随着抗战胜利,学校撤离,旧址逐步荒废。山岭种满稀疏桉树,沦为杂草丛生的荒坡地。时境过迁,校舍荡然无存,旧址难寻,办学场址发掘和研究难度大。与此同时,过去新农村建设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导致村庄大多老房和古遗址被拆毁,古村风貌遭受破坏,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污水横流,杂乱无章,有品质的环境提升难度大。颇为棘手的问题还在于大村地处偏远,是有名的省定贫困村。村内只是农户零散种植和养殖,产业单一、规模小,乡村产业发展活力极为有限,乡村振兴和示范带动难度大。”

  在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朱雪梅看来,研学基地如何进行场所营造、如何用好现有生态资源、如何带动乡村振兴这三大“如何”是设计团队需回应的焦点问题。为此,她带领团队反复将时任副省长许瑞生等提供的大量珍贵史料和大村校舍历史布局的设想图进行研究分析和比对,同时,落实好许瑞生所倡导的研学基地建设不仅要找回那段烽火办学特殊的国家记忆,还要有效带动促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团队多次走访知情老人、驻扎现状对地形地貌查勘,虽然是荒山僻壤,但历史信息和价值极为丰富,坡地水系古樟良田等乡土资源多样……由此提出,一是“无”中生有中营造精神场所,二是变“废”为宝的审慎节制低碳建设,三是示范引领周边乡村整体联动发展等三条规划建设策略和路径。

  ·“无”中生有 营造精神场所

  首先,对岭大、东吴大学等丰富抗战办学史料分类整理,将碎片化、分散的遗迹进行线性串联,融合古驿道文化和村落文化,再现当年场景,发挥好教育作用。

8

9

  烽火教育空间:在荒山坡、废墟建筑垃圾堆上,再现烽火岁月宏大篇章。将沉重历史通过“无”中生有的手法,点到为止的设计。对照史料、考古和场地尺寸,选择性复建典型校舍怀士堂、钟亭、哨塔、残墙、校门、古井、小桥、球场和跑道等,其余以三合土铺地展示和标志。在关键地建设标志柱,控制景观视线,多角度展现当年师生教学和生活,注重形似更注重神似。

10

11

  村校灵魂高地:在旧村祠堂附近设立玉清书舍、“岭大岁月”、“东吴时光”、福字照壁、粤北烽火校园展馆,将村的根与校的魂集中呈现,展示烽火岁月村校“共患难、互帮助”的爱国主义和乡村文化的精神所在,为返乡村民和游历校友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灵魂高地。

12

  寓教于乐场所:改变以往纪念空间严肃有余、趣味启发不足现象,通过巧用铁轨、文化雕塑、亲水河岸、汀步栈道、运动场地、竹林松涧、起伏土坡、弯曲小路、小舞台等场所营造,让孩子在田野间、阳光下、书舍里游憩体验,激发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体悟陶冶情趣,促进身心教育。

  ·变废为宝 审慎节制低碳

  面对荒山、水塘、破败闲置老房、田、树、溪、台地等资源,科学合理、审慎节制和巧妙利用的规划,“低冲击”设计,达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的。

13

14

  变废为宝、物尽其用。深度挖掘、价值重塑旧村清拆余下“废弃”资源。将闲置空房改为住宿、餐饮等配套和村史展馆,将边角空地作为小型活动场或分散停车场,将废弃铁轨枕木、残垣断墙、宅墙基址巧妙建为小型书舍、坐凳和舞台,减少建筑垃圾和运输成本,趣味彰显历史和特色。

15

16

  因地制宜,审慎节制。尊重地形地貌,展现山林水系,适当修整坡地,建成大小穿插、层叠有序的休闲平台;生态整治污染小溪和废弃鱼塘,提升观赏性和游憩性;保留用好现有树木,提升基地标志性和在地性氛围。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策略。

17

  宜村宜校,二者兼顾。将饭堂、书舍、医务室、球场等建在村里,方便村民生活使用,又满足游客、研学团队活动需求,促使设施灵活使用。在田间、古道边,设置廊亭,让游客享受四季田园美景,又给村民提供农忙小憩之处。

  ·示范引领 整体联动发展

  同时,发挥基地教育作用,从人才培养带动村民、高校、校友及有志之士多方参与,搭建联动互补的协同平台,引领和优化产业,形成多元共生的发展机制。将大村打造成一个“文、旅、农、教、研、体、艺、航”多方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促进乡村振兴。

18

  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发展。通过旧址及村落历史遗存保护活化,修建古驿道、连接线、碧道、校道等线性空间,做好“历史场景、生活空间、产业功能”的织点穿线,完善基础配套。同时,以研学教育为主,激发活力,带动当地乡土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品质提升,提高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19

  机场通航,对接好大湾区。结合机场、高铁、高速等外部交通改善,吸引大湾区学生和游客,发挥交通优势和资源集聚作用,融入大湾区建设中。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盘活周边闲置资源,引领更大区域的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华南研学基地(大村)已成既有乡土趣味又富含精神的公共场所

·研学基地已成教育旧址与村落历史遗存协同保护与活化的标杆

20

  研学基地探讨多个教育旧址与村落历史遗存协同保护与活化方法,共同营造既有乡土趣味又富含精神场所。通过对“历史旧址、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挖掘,提升烽火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氛围,得到多位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赏、媒体的大力宣传、村民们的喜爱和广泛认同。

  ·研学基地已成岭大校友寻根地

21

  研学基地吸引了众多岭大校友不忘初心,前来寻根,重觅先师的足迹,重温烽火逆行的艰苦岁月,感怀岭南学子的红灰精神,感悟到了“教育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的紧密关系。

  ·研学教育与青年返乡创业显成效

22

23

  截止2021年底,基地组织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旅游日等20余场活动,迎来研学团约200余次,接待省市自驾游客约12000名,多间农家乐、农产品展销店开始运营,多位青年返乡创业,成为家乡保护发展志愿者。

 

  (注:图片由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