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也有过大学城,广东人熟知的985、211都曾在这办学
2022-10-07 下午 02:37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企鹅号“韶关那些事儿”   
分享

  国庆节又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三年峥嵘岁月,祖国母亲砥砺奋进。

   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心潮澎湃!回望那段黎明前的日子,历史也曾选择了韶关这座粤北小城,在这里留下一段永不被磨灭的烽火记忆。那段记忆是特别的,载满奋发的青春,饱满的激情。

1

图为中共粤北省委五里亭旧址。

  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东抗日民族救亡运动迅速兴起。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民国广东省政府迁至韶关(曲江),韶关成为领导全省抗战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直至1945年第三次粤北会战,这一时期的韶关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全省抗日战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成为与香港、桂林齐名的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2

  为铭记这一段难忘的历史,就在三年前的今天,2019年10月3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第一个纪念柱在坪石老街广同会馆建成揭幕,纪念柱采用八面体立柱,柱头分别铭刻有南粤古驿道及国立中山大学标示的红沙岩饰面,纪念当时国立中山大学的师生是通过古道来到坪石;柱体每层分别展现国立中山大学名人肖像、学院试卷旧迹、相关研究。一根根纪念柱随后相继竖起!

3

图为研学基地(坪石)纪念柱。

  柱子上的每一寸都能勾起人们的回忆……

 

山中小城成为抗战文化中心

  韶关成为战时省会期间,机关、学校林立,人口猛增,文化界人士云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加强抗战文化的领导,成立文化小组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广大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建立文化团体、创办进步报刊,进行空前繁荣的文艺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为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4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由中山大学等院校青年抗战救亡团体组成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前往连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活动。

  1939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最普遍地推动友军、友党进步”的方针,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数百名青年参加第十二集团军在翁源香泉水与始兴东湖坪举办的政治训练班。这数百名青年经训练后成为部队的政工骨干,投入到粤北抗日救亡的各项运动中。

  在韶关的抗战文化运动中,以第四战区名义创办的《新华南》,是华南抗战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其影响下,粤北抗战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5

图为先进报刊《新华南》《新军》《抗先通讯》。(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1941年年底香港沦陷后,中共广东省委按照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展开了滞港民主文化人士的大营救,至1942年5月初,包括柳亚子、邹韬奋、夏衍、茅盾等在内的一批滞港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名人,相继抵达或过境韶关。

 6

一批著名文化人抵达韶关。

  当时文化团体主要有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粤北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粤北分会、中苏文化协会广东分会、广东戏剧家协会、广东美术学会、中华全国木刻家抗敌协会广东分会等;学校内部文艺社团如中大话剧团、中大歌咏团等;重要报刊有《新华南》《北江日报》《抗先通讯》《晨报》《新军》《广东妇女》等;主要书店有五五书店、动员书店、生活书店等;中共组织还掌握了第四、第七战区文化阵地,如剧宣一队、剧宣七队、第四(七)战区长官编纂部、第七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等。

7

图为翁源香泉水政治训练班旧址。

 

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烽烟不绝读书声,韶关成为战时省会期间,尤其是第一、二次粤北会战取得胜利之后,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大中专院校、中学纷纷迁往韶关办学,韶关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大中学生通过“读书会”“同学会”“学生自治会”“战时后方服务队”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韶关逐渐成为全省的学运中心和青运中心。

8

1942年下半年,私立岭南大学迁至粤北韶关仙人庙大村复校办学。图为校园远瞰。

9

图为中大校本部在坪石老街上的学校礼堂。

 

  这些985、211都曾在韶关办学

  这座武水环绕、重山深锁的城市,成为那段内忧外患的岁月里,师生们在流离之中坚持求知和抗日救亡的天堂。

10

图为迁韶院校在韶关乐昌的办学示意图。

  1938 年,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40 年,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和省立仲元中学、志锐中学及文理附中等学校相继迁入粤北,韶关逐步成为全省抗战教育的中心。1941 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批私立院校包括岭南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国民大学等,以及国内的东吴文理学院,陆续迁入粤北曲江、乐昌等地复校、办学,韶关又成为华南地区的抗战教育中心。

视频为纪录片《烽火逆行》节选。

  先师们同舟共济,共度时艰,使得华南教育的薪火持续燃烧,孕育出今天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广东著名高校和职校以及广州实验中学、华师附中、培正中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中大附中等广东著名中学。

11

中国第一部《资本论》中文全译者王亚南先生曾在亚南书舍治学,将《资本论》引入课堂,并结合中国实际展开分析。

12

图为韶关坪石金鸡岭下的岭南大学农学院旧貌。

13

图为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坪石武阳司车田坝)旧址。

  抗战时期华南先师和学子们的辗转流离,以及解放后的院系调整,又让华南教育的星星火种燎原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成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全国乃至海外著名高校,影响深远。

视频为纪录片《烽火逆行》节选《龙婉芸:记忆中的那些“趣事”》

 

  先生授业于烽火 一代大师辈出

  先生们在粤北教学期间,居住于简朴的民宅,授业于烽火中乡野的校园,无怨无悔地奉献自我。

14

  先生们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理论研究和传播,创作出划时代成果。学术理想在流离中得到坚持,教育火种在烽烟中得到传承。

15

  在韶关求学的那段经历,有苦、有泪、有热血!正是先生们的努力,大师辈出。他们历经劫难,走向辉煌,成为振兴国家和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天安门城楼见证了开国大典;他们,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6

1947年夏,中大语言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宋长栋、黄家教、龙婉芸、杜钦荣。

  龙婉芸,国立中山大学1943级中国文学系学生。1944至1945年初,由于抗战形势变化,学校两次大疏散,她们走了40多天从韶关走到梅县,一路风雨,脚都磨出雪,撕烂蚊帐裹脚继续走。

视频为纪录片《烽火逆行》节选《龙婉芸:从韶关走了40多天到梅县》。

  黄本立,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16岁的黄本立在战乱中独自一人从香港辗转来到韶关,在朋友的推荐下,他考取了培联中学,成为培联在坪石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后来从韶关辗转到了梅县,借读梅州中学,考取了岭南大学。

17

1947年黄本立在岭南大学旁的珠江忙里偷闲。

视频为纪录片《烽火逆行》节选《院士黄本立:抗战时期在韶关艰难求学》。

  叶叔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天文台原台长。抗战期间,国立华侨第三中学在乐昌市常来镇安口村创办,叶叔华从香港辗转来到韶关入读。1942年10月,她成为国立华侨第三中学在乐昌的第一届学生。在国立华侨第三中学读书期间,每十天有次加餐,每人可以吃到大概两片肉,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拿一包盐下饭。

视频为纪录片《烽火逆行》节选《院士叶叔华:韶关艰难求学 拿盐下饭》。

  抗战风云之下,民族存亡之时,华南先师和学子们守望相助,弦歌不辍。他们在流离中坚定学术理想,在动荡中坚持抗日救亡。这是冒着炮火履行使命感的教育,更是一段伟大的国家记忆。

 

在这片土地重拾历史的温度

  尘封大半个世纪的往事浮出水面

  2019年6月,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乐昌段调研时,发现这片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遗址遗迹,并成功确定了抗战时期原岭南大学、东吴大学迁址韶关办学的旧址。

18

图为南方日报2020年9月1日A05版报道。

  为铭记这一段难忘的华南教育历史,广东省政府提出要“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乐昌坪石一大批遗址被重新考证发现,大量史料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被发掘出来。这段尘封大半个世纪的往事也随之浮出水面。

19

岭南大学在大村重建的“怀士堂”。

20

图为当年岭南大学在大村施工建设的图片。

  这里深藏着中华崛起之基因,也是华南莘莘学子的乡愁故土。在一系列重建、回溯、活化行动中,一个还原华南教育历史的研学基地冉冉升起。

 

  打造华南研学新高地

  近年来,韶关市高度重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先后发掘保护了王亚南旧居、许崇清校长旧居、三星坪码头、天文台旧址、朱家祠堂等历史遗址120多处,保护不可移动遗存36处,基本完成了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园、三星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纪念地、铁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办学纪念地、长尾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纪念地和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纪念地等5大办学纪念地项目建设。已完成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大村展示馆、玉清书舍、岭大遗址公园、东吴大学旧址墙等的建设布展并对外开放。

21

图为定友图书馆。

22

图为《资本论》陈列馆。

23

图为玉清书舍。

24

25

图为坪石老街建设前后对比。

26

27

图为三星坪工学院建设前后对比。

  韶关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部署,扎实推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内涵,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活化利用。在努力建设全省研学实践目的地城市的进程中,韶关正进一步推动“游+研+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继续探索文化遗产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韶关模式”,在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建设中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28

  随着研学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韶关“研学线路”“红色之旅”也成为备受大湾区游客追捧的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擦亮了宜居、宜业、宜游韶关城市名片。

  如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定友图书馆、大村文化广场、玉清书舍等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超多人来围观。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已然成为广东思想教育新的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的“朝圣之地”,华南教育精神在新时期迸发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29

30

图为大村老樟树、岭大纪念柱。

31

32

图为四姑医务室、岭大附中纪念柱。

33

34

图为大村古井、东吴大学旧址。

  这不仅有效推进了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生态发展区的联动,也为广大粤港澳师生、学者、游客提供一个“走读”粤北,追寻历史、读懂岭南的新选择。

35

36

 

  教育星火在韶关继续传承

  回首历史,在那段内忧外患的岁月里,院校师生在流离中坚持学术理想,在动荡里坚持抗日救亡,谱写了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着眼当下,人们重新来到师生奋斗的故地,唤醒沉寂的文化与精神记忆,造福乡村建设,或许是对抗战时期坚持求学的师生们在困境中传承教育星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另一种诠释,亦是不忘初心的践行。

37

参观广同会馆。

38

学生们纪念杜定友先生。

  展望未来,韶关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华南教育历史等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建设成为全省研学旅游、全域旅游的“首善之地”。

39

游客走进乐昌坪石管埠开展研学游,寻找当年的诗意场景。

  韶关将深入挖掘华南教育的历史内涵,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加快研学基地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脉同源精神家园,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感受韶关的美丽风光,在研学旅行中感受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文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韶关》)

  (原文发布于企鹅号“韶关那些事儿”,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