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农旅乐趣,品山海魅力
2022-10-12 下午 02:11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采编自“南方日报”   
分享

  阳西地处南海之滨,山海相依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海丝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阳西不仅拥有“山、海、泉、湖、林、岛”等自然优势,还有着古村落、古驿道、非遗项目等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禀赋出众。

  近年来,阳西县不断擦亮“山海阳西,魅力无限”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丰富多彩的文旅项目,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目前,阳西依托“北部森林康养度假带、中部山地康养旅游带、南部滨海度假旅游带”,全域旅游格局日臻完善,旅游开发亮点纷呈。其中,沙扒镇入选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东水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鸡乸㙟村入选第二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滨海弄潮,南国海湾的日与夜

  阳西海岸线长达126.6公里,拥有“三湾”滨海旅游资源,包括沙扒镇月亮湾、溪头镇蓝袍湾、上洋镇白沙湾。除“三湾”外,该县还有海岛、渔港等特色资源。

  沙扒镇地处南海之滨,天蓝海碧、水清沙白,月亮湾更是有着“中国马尔代夫”美誉,是大自然精选的优质滨海浴场。

  游客白天可以在月亮湾玩沙拾贝,感受海湾的温柔和妩媚;亦可以坐上摩托艇冲浪,体验大海的激情和浪漫;也可以在海边发呆,待到夕阳西下,看渔船归航,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图为沙扒镇月亮湾。(来源:网络)

  傍晚漫步在海岸边,沙扒镇的白额岭奇石嶙峋,山色迷人,松涛与海浪遥相呼应,让人心旷神怡。海湾附近“将军台”“冼夫人祠”等景点文化味十足,为这一片海增加了别样的风韵。

  傍晚的青洲岛风景如画,洁净的水质配上粗细适中的海沙,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正是最自然朴素的小岛风情。岛上海产资源丰富,是浅海作业的理想场所。

  到了华灯初上时,青洲岛渔灯闪烁,构成了这座南国小岛独特的“青洲渔火”奇观。近年来,岛上开发的垂钓、浮潜、冲浪等娱乐项目日渐成熟,对年轻人有着巨大吸引力。

 

  登山远眺,山海相依一览无余

  阳西虽然有着绵延的海岸线,却是山海相依,境内山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国庆黄金周到阳西登高远眺,山海魅力尽收眼底。

  位于新墟镇的东水山不仅有着青翠的竹林,还有飘香的茶园、清澈的溪水,这里以原生态的秀美山色著称。东水山景观带看点很多,古树茶园凭借特殊的土壤结构和气候环境,使“广东十大名茶”之一的东水山茶驰名中外。

  在溪头镇有一座粤西名山——龙高山,这里有着白水瀑布、刘三井、龙潭等丰富自然景观。明清古驿道穿山而过,十二行铺子和木屐厂遗迹犹存,青云寺和白云寺的传说给龙高山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自南海汹涌而来的“龙高雾雨”更是难得一见的自然盛景。

  在距离县城不远的织篢镇郊外,也有一座秀美的大山,大垌山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处禅林胜景。

  近年来,阳西依托山地资源,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21年全县森林面积约82万亩,森林覆盖率52.51%,完成造林更新面积0.7万亩,森林抚育2.8万亩,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共植树113.85万株。

 

  文化点睛,书院访七贤古村探古堡

  除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阳西作为千年古郡,也有着众多的历史人文胜迹,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也让文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作为阳西县博物馆所在地,七贤书院也是阳西的历史文化高地。七贤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是阳江地区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书院之一。

  七贤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宋朝设置的大圩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阳西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七贤书院曾年久失修,存在建筑结构破损的问题。为此,阳西县结合广东省县级博物馆全覆盖工作,近年来对七贤书院进行专业修缮,进一步将其打造为阳西县博物馆,在保护的同时加以利用,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

图为七贤书院。(来源:网络)

  目前,七贤书院已经完成内部陈列布展,阳西县文旅部门在还原书院历史风貌、展现七贤文化的同时,还深入挖掘与七贤书院相关的古驿道、太平驿站和忠勇祠历史文化,并依据县志记载,将七贤书院后堂用于展示明清时期阳西抗倭斗争的文化,使其兼具了历史文化、爱国主义和“敬勇尚贤”民间文化的传承教育作用。

  如今,阳西县不断丰富七贤书院的文化内涵,除了博物馆功能之外,还成功将其创建成为阳江市文艺创作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阳江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和阳西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游览七贤书院后,还可以前往塘口镇探秘古堡。这里有着许多散落乡间的古堡,也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少见的古堡建筑群,其宏大的规模和形制,以及古堡背后丰富的人类社会学信息,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较大。

  其中,坐落在横山的泰安堡是杰出代表。泰安堡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大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6139平方米。泰安堡四周有宽1米、高6米的灰砂夯土砌筑围墙,围墙上端用花岗岩条石铺筑跑道,墙体设有多处外窄内宽的枪炮孔。堡内的四角都筑有瞭望炮楼,中部为一座古建筑——刘氏宗祠。泰安堡集中展现了阳西当地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防御性建筑的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渔村寻古,品海防文化游双鱼古城

  在阳西,以“城”为“村”独此一家,这就是位于上洋镇的双鱼城村。早在倭患严重的明朝,双鱼城就是中国海疆的重要海防据点之一。这座海防小城抵御过倭寇的袭扰,负责守卫一方平安。

  双鱼城村古称双鱼守御千户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系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广东都指挥使花茂率兵筑城,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如今,双鱼城村还有多处海防遗迹,依然静静地诉说着600多年前保家卫国的激情岁月。

  初到双鱼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古战船模型,充分展现了海防小城的历史文化;走进双鱼城村,沿途的农村房屋墙壁上都绘有独具特色的墙画,海防文化旅游氛围十分浓郁;漫步在双鱼城村内,乡村美景随处可见,村容村道干净整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处处呈现着美丽乡村的崭新风貌。

图为双鱼城村古战船模型。(来源:何洛曦/摄)

  双鱼城村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充分挖掘古驿道和古城文化,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这里也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

  近年来,双鱼城村不断挖掘海防文化,特别是对古驿道进行了修缮改造。其中,双鱼城段烟墩岭烽火台遗址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目前,双鱼城村长度近7公里的海防古驿道经过修缮后,烽火台、驿站等设施得到了修复。

 

  生态旅游,赏蚝乡鹭影品程村肥蚝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阳西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美景和美食。程村镇是“中国蚝乡”,也是阳西旅游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在今年评选出的“阳西十景”当中,“蚝乡鹭影”成功入围。

  “蚝乡鹭影”是富含生活气息的生态景观,生动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理念。傍晚时分,红树林上不时有白鹭低飞,最后降落树上,聚集在一起。随着天色渐晚,一群群的白鹭陆续飞回红树林,回巢的白鹭有的在嬉戏,有的在树顶驻足,数量庞大,场面十分壮观。

  位于程村镇红光村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建立,总面积1.5万亩,是粤西地区除湛江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之外,仅存的连片面积较大的天然红树林保护区。其中,连片的红树林约6000亩,品种以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为主。

  目前,程村镇正在加强红树林保护开发,打造红树林旅游名片,大力发展以红树林为依托的滨海乡村生态观光旅游。在红树林附近海域,蚝排和渔排阡陌相连,形成了万亩近江牡蛎吊养示范基地。蚝农舟楫往来穿梭,辛勤耕海,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在程村镇不仅可以赏“蚝乡鹭影”,还能吃到肥美的生蚝。阳西人喜欢吃蚝饭,蚝饭的煮法是先将米在锅中煮熟,然后放蚝肉伴料在锅中爆炒,熟后再放饭中拌匀即成。

图为“蚝乡鹭影”。(来源:网络)

  阳西蚝饭浓香爽脆,百吃不厌,蚝饭的制作关键是配料和掌握火候,刚熟即可,煮久了肉不脆,蚝夹生又带腥味,所以需要有经验的厨师才能把握火候。

 

  延伸

  阳西二日游线路推介,赏海景品美食泡温泉

  假期或者周末约上好友到阳西旅游,在秋日享受山海魅力是非常惬意的旅游体验。阳西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既有快捷的高速公路、国省道交通网络,县内还有高铁站,无论是自驾游还是背包客,都能轻松玩转阳西。

  放假期间若只想用两天时间感受阳西的魅力,建议第一天先到沙扒镇游玩。可以躺在沙滩上,静静地感受蓝天碧海带来的惬意,尽情享受海滨慢生活。

  华灯初上,沙扒镇月亮湾的灯光节活动也拉开了帷幕,现场灯光绚丽多彩,成为广大游客夜晚出游的一个好去处。月亮湾灯光节占地2000平方米,共有灯组造型约60组,以太空主题为主,还设有滨海童趣乐园,游客可入场体验蹦蹦云、水上竞技、秋千矩阵等项目。通过打造夜游项目,月亮湾景区的吸引力也进一步增强。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之后,可以去位于阳西县城附近的大垌山,这里不仅古木森森、幽池曲涧、松声贯耳、山明水秀,而且还有远近驰名的大垌禅林,素有“粤西第二禅林”之称。

  在大垌山登高望远后,晚上来到阳西咸水矿温泉洗去一身的疲惫。阳西咸水矿温泉旅游度假山庄倚岭伴湖而生,以咸水矿温泉为核心,集温泉养生、休闲保健、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园林式的布局小径通幽。景区内有着50多个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公共温泉泡池,水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可以起到祛湿除污垢的效果。

  在阳西赏过美景自然还要品尝美食,市井小吃猪肠碌绝对不能错过。俗话说“高手在民间,美食在街边”,阳西猪肠碌也是以街边摊的味道最佳。

  猪肠碌与粉卷相似,但馅是由豆芽等制作而成,以整张河粉作皮来包裹。猪肠碌可以用米粉皮包着芝麻、豆芽、虾皮、蛋皮等食材,还可以加入叉烧、牛腩、火腿等肉食,吃的时候既可整条吃,也可切成小段,再沾上辣酱等调料,香中带辣十分可口。

 

  (注: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原文刊登于“南方日报”,作者为南方日报记者赫鹏翀,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