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对于植物分类研究工作而言,植物标本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植物学家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查对采自不同地区的标本,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直接、可靠、精确直观的实物及数据,对于研究植物的生活、生长及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数字植物标本馆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华南植物园、版纳热带植物园、沈阳应用生态所、武汉植物园、西北高原生物所、成都生物所、新疆生地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广西植物所等共同创建,收藏植物标本8266532条,其中模式标本68165条,是当前国内植物标本最为齐全的数字植物标本馆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无数先辈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只为保中华民族科学和文化的种子。在位于广东和湖南省交界处的韶关坪石镇,聚集着来自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的师生,他们一直无畏坚守,在炮火硝烟中为我国的植物研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过去的文献记载上,前人对抗日战争时期粤北地区植物标本的整理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国家数字植物标本馆的植物标本与物种信息系统数据库对标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着重记录整理陈焕镛、蒋英、陈少卿等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我国植物研究所做的光荣事迹以及统计收集他们在广东、湖南地区采集的植物标本。
1 研究背景
1.1 抗战时期华南高校内迁粤北办学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为避免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因日寇侵略而摧毁,国民政府出台高校内迁政策[1],社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等教育机构迁徙大行动[2]。在华南地区,粤北作为后方相对稳定,地形多为崇山峻岭,并与赣、湘等省相连,故在广州沦陷的前夕,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等10余所高校先后辗转迁至粤北。这些内迁粤北的高校以坪石为中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办学实践[3]。
1.2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辗转内迁粤北
在全国各地高校内迁背景下,华南地区高校内迁迅速展开。其中便有以在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较为卓越的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下面将阐述其内迁粤北的经过。
中山大学农学院(图1)有着百余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及其农业讲习所,前身是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4年易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邓植仪担任院长。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东大学农科学院随之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科。

图1-1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历史旧照
(来源:中山大学农学院历史沿革.[OL].https://sa.sysu.edu.cn/history,2022.)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山大学农学院曾先后迁往云南省澄江县、湖南省宜章县粟源堡和广东省连县及五华县办学。1940年秋,农学院随中山大学从澄江迁返粵北,在湘南偏僻农村宜章县栗源堡艰苦办学4年多,期间由丁颖教授接任农学院院长[4]。在战火纷飞、辗转搬迁、办学条号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农学院师生始终坚持进行教学、科研、推广工作,为培养农科专门人才,发展战时农业生产,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农学院从中山大学调出,分别并入华南农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8月中山大学整建制复办农学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构建新农科,打造具有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农学院[5]。
1.3 蒋英等人多次在粤北及其周边地区开展植物标本采集与研究工作
粤北位于东经111°55″-114°45″,北纬23°50″-25°31″,行政上多指韶关、清远两个地级市所管辖范围(图2),有时也将河源计入粤北[6]。该地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环境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粤北植物宝库,目前记录到的野生高等植物中,中国特有植物1225种,占总种数的25.8%[7]。湘南地区毗邻粤北,即湖南省南部地区的郴州、永州和衡阳地区。

图1-2 粤北范围图
(来源:朱雪梅. 粤北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据记载,蒋英、陈少卿等人曾多次往返粤北、湘南地区,开展森林植物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1941年底,蒋英先生带领陈少卿、梁宝汉、徐祥浩等研究生辗转至粤北,在韶关乐昌坪石北部的湖南宜章县栗源堡继续开展植物采集与研究教学工作,并建起四万多号标本的植物标本室[8]。
2 研究意义
2.1利用数字标本资源库整合抗战时期粤北及其周边地区植物标本采集与研究成果
粤北山区植物资源丰富,目前该区域发现约2700种植物,包括许多国家珍稀濒危植物以及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本地特产物种[9]。抗日战争时期,蒋英、陈少卿、梁宝汉等人在粤北创建植物标本室。抗战结束后,这些植物标本被带回广州,充实了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前身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等植物标本馆的馆藏标本量[8]。现在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粤北及其周边地区的植物资源整合与抗战时期粤北及其周边地区植物标本采集历史记叙两个方面。
在粤北植物资源整合方面,经调查统计,粤北天然分布的野生稀有濒危植物共有35种,其中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占10种、国家三级保护的占21种[10,11],广东省重点保护的占4种[12]。粤北分布有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31种、广东省重点保护植物4种,合计占广东省内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数量的52.3%。针对粤北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与保护,目前成果主要集中表现在对粤北林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及特点的分析与研究[13,14,15]。关于粤北植物资源的研究多采取野外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等方法,部分研究对药用植物、芳香植物等经济植物进行资源整合与分析[16,17,18]。还有一部分研究则按区系进行植物资源比较分析与整合,王梦楠[19]选取了区蕨类植物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与周边相邻3个研究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比较分析;冯志坚等人[20]于1993~1996年先后8次深入该地进行了调查采集工作,并对该地区种子植物资源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另一方面,目前有关抗战时期粤北植物标本采集工作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历史记载上。部分文献记录了抗战时期蒋英、陈焕庸等人辗转到粤北,在艰苦的条号下对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1,22,23]。一些官方网站则记载了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在粤北办学的历史[4,5]、华南国家植物园与粤北植物标本馆[7,8]的溯源。
国家华南植物园于1999年开始实施标本数字化,并初步完成该馆维管植物标本与物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24]。通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数据库对抗战时期粤北植物标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馆藏标本概况,如馆藏标本种类构成、采集状况以及标本类型等信息,以验证抗战时期粤北植物标本对国家华南植物园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合理地安排标本采集与研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 深入研究学术抗战历史,宣传粤北华南教育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华南高校辗转迁至粤北各地,粤北山区成为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中心[25]。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作为隐性的华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大高校群落之一,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华南地区抗战史上的历史地位都非常重要[26]。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展开了较多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不够深入,多数仅停留在对抗战时期华南高校内迁粤北的办学实践及特征、历史发展与价值的研究[26-29]。选取抗战时期学者们在粤北对植物标本的采集与研究成果进行更加具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挖掘抗日战争时期华南高校内迁的历史意义,而且更能深化粤北华南教育“学术抗战”精神,宣传粤北华南教育抗战文化。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 徐国利.关于“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J].抗日战争研究,1998(02):122-139.
[3] 廖益.“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栏导语[J].韶关学院学报,2020,41(08):1.
[4] 华农档案.颠沛流离坚持办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农学院在粤北办学的日子.[OL].https://mp.weixin.qq.com/s/_PABz2bXhdgz-sVtwQbi-g,2021.
[5] 中山大学农学院历史沿革.[OL].https://sa.sysu.edu.cn/history,2022.
[6] (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越绝书[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 广东省林业局.广东南岭:粤北植物宝库.[OL].http://lyj.gd.gov.cn/nlgjgy/dtzx/content/post_3305674.html,2022.
[8] 南粤驿道网.粤北深处溯源华南国家植物园前世今生.[OL].http://www.infonht.cn/ViewMessage.aspx?MessageId=12731&ColumnId=61,2022.。
[9] 龙腾芳.基于WebGIS的粤北野生植物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10):182-184.
[10] 傅立国,金鉴明主编.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第一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736.
[11] 国家环保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第一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1~25.
[12] 吴德邻,胡长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图谱.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1~44.
[13] 苏志尧,陈北光.粤北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和保护对策[J].林业科学研究,1999(01):26-32.
[14] 李镇魁.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调查[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1(03):28-32.
[15] 李镇魁,吴志敏,冯志坚.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02):98-102.
[16] 陈锡沐,李镇魁,冯志坚,李秉滔.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01):100-105.
[17] 武艳芳,张琳,易绮斐,陈红锋,曾庆文,邢福武.粤北山区重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8(29):12731-12733.
[18] 白音,包英华,王羽梅,刘发光,马丽霞.粤北地区芳香植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6):62-63.
[19] 王梦楠,胡希军,梁胜,韦宝婧,李芮芝.韶关南雄市观音岽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0,39(12):65-70.
[20] 冯志坚,李镇魁,李秉滔,叶向斌.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资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2):63-66.
[21] 邹少亭.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蒋英传略[J].生物学通报,1992(11):44.
[22] 庄秋兴.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蒋英教授[J].高等农业教育,1986(01):77-80.
[23] 胡宗刚.抗日战争后陈焕镛为保存植物标本遭受指控案[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36(06):54-57+126.DOI:10.15994/j.1000-0763.2014.06.010.
[24] 王仁赞,李世晋,张奠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维管植物标本数据统计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2,20(06):634-641.
[25] 吴伯奎.抗日战争时期的粤北是怎样成为华南教育中心的[J].文教资料,2021(19):46-49.
[26] 廖益,童顺平,张玉龙.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2020( 8) : 2.
[27] 吴伯奎.抗日战争时期的粤北是怎样成为华南教育中心的[J].文教资料,2021(19):46-49.
[28] 左双文,肖自力.华南抗战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概述——兼谈下一步研究的设想[J].红广角,2017(Z6):13-23.
[29] 陈泽霖,卢云锋,刘带,陈龙,张肖容,邵颖思.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研学实践活动的背景及成效——以韶关学院为例[J].南方论刊,2021(08):103-104+107.
(报告作者:林宇栋、庄祖琳、杨茉、张钞富、周思彤(华南理工大学);指导老师:施瑛、肖潇(华南理工大学))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