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少数民族县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和生态地区政策,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步伐,2022年GDP同比增长3.2%,探索出了绿色发展的“乳源路径”,在“两山转化”方面提供了“乳源方案”。近日,乳源更是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铆足干劲再出发!乳源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大川表示,接下来,乳源将全面贯彻落实好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和韶关市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的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推动乳源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目标。
做好特色优势农业文章
乡村振兴开新局
近日,在乳源游溪镇烈村村委会的新型兰花种植大棚内,中国红、香兰等众多品种的兰花整齐摆放在花架上,过往游客驻足观赏,一旁的展销大厅内展示着皇帝柑、优质大米、花生油、米酒等当地农产品。
村党支部主动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投资约40万元建设兰花种植大棚约3000平方米。烈村党支部书记张芳柱介绍说,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吸纳带动农户50余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劳务收入等近80万元,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乳源积极做好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文章,使得现代农业发展提速。去年,该县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55万亩,新增土地流转1万亩。生猪存栏13万头,年出栏量达17万头。成功创建瑶药、油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中药材仓储物流广东区(乳源)基地揭牌运营,带动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新增优质茶3000亩、特色菜6500亩、中草药1万亩。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13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33个,新增国家级专业镇1个、省级4个,省级专业村20个。2022年农业增加值11.12亿元,增长15.9%。
做好制造业文章
规上工业动力强劲
乳源东阳光扎根该县二十多年,先后投资了近200亿元,建成20多个项目,并且通过产业链招商把日本UACJ以及璞泰来、广康等一批企业引到乳源。如今,电子材料产业已成为东阳光的优势产业,形成百亿产业集群,拥有核心技术和产业规模优势。其中,核心竞争优势产品电子铝箔、腐蚀化成箔技术国际先进,产销全球最大。
“2022年,乳源东阳光工业产值150多亿元,相关产业链销售近40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一万多人就业。”乳源东阳光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红伟说,“乳源政策、营商环境好,去年,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让企业获得税收等实惠3.27亿元。”
东阳光是乳源做好制造业文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去年,乳源实现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持续推进东阳光“双变”改革试点,新建标准厂房6.5万平方米,引进东阳光三氟乙酸、欧莱等重大项目,胜蓝电子二期、禾康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完成全域大健康产业规划编制,启动一六大健康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扩园。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成立韶关市首只县域产业基金。投入技改资金4.5亿元,新增研发机构6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做好文旅产业文章
旅游市场持续向好
今年元宵前夕,一场主题为“瑶乡喜乐汇,春启幸福年”的特色文旅节庆活动在乳源举行,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吹响了新年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冲锋号角。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乳源各大景区景点人气暴涨,部分酒店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况。1月21日至27日,该县接待游客共计2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79.41%;旅游综合收入1948.56万元,同比增长44.5%,充分显现复苏发展的良好态势。
文旅业作为该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乳源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收回必背瑶寨、通天箩、红豆杉森林公园等闲置旅游资源,推进云门山、蓝山源等景区景点深度开发,打造3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增2家星级民宿,大桥镇大桥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建成粤北首个非遗文创孵化基地,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2022年,乳源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
数读
2023年目标
●力争实现GDP增长6.5%以上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
●农业总产值增长18.2%以上
新的征程
四道“功夫”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地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乳源将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在全域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将深入落实“绿美广东”行动部署,协同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配合岭南(韶关)植物园建设,加强南水湖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县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工作等。
在推进产业攻坚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制造业文章,着力“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东阳光总产值“十四五”期间突破350亿元。推动产业园区“十四五”期间产值突破500亿元。二是做好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文章,高质量打造乳桂经济走廊等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水平推进3个现代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做好文旅产业文章,加快云门·五季、蓝山源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筹办好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等品牌节庆活动。
在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推动新增优质学位2160个,推进县人民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完善妇幼保健院母婴护理中心、幼托服务等配套建设等。
在优化项目建设机制上下功夫。将充分用好省出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政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盘子。建立重大项目无障碍落地和企业诉求“一跟到底”工作机制,做到项目落地即开工。用好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县镇村三级政企联动招商。
(原文发布于“南方日报”,撰文:王聪、粤民宗,记者:潘俊宇,通讯员:胡烈文、赖丽英,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