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树木棉,昂扬天际。
木棉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又名红棉树、攀枝花、英雄树等,花开时满树无叶,枝干上鲜红一片,好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蔚为壮观。
“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这是清代诗人屈大均赞美木棉花的诗句。木棉花竞相绽放,为湛蓝的天空添上了一抹艳丽的红。
木棉,以其高傲、挺拔,向阳而生的特质,千百年来,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笔下的千古绝句。清末民初的时候,陈树人选择了用木棉树这种象征来提振民族精神,放大彰显出红棉树如火的激情、血性和我行我素,孤标向上,一任群芳妒的英雄品格。”

眼前这棵木棉树位于广州市中山纪念堂公园东北角,据称始长于清朝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在2018年的“中国最美古树”评比活动中,获得“中国最美木棉”的称号。三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棵“木棉王”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古木,见证着广州历史的风起云涌。



《云山珠水·龙舟竞日》大型壁画
在广州每年召开广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两会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一号楼首层大堂,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王河描绘了一幅9米高×24米宽的《云山珠水·龙舟竞日》大型壁画。它把千帆竞舟,锣鼓喧天,人嚷旗扬,兴高彩烈的珠江两岸长轴画,通过中国画的线描艺术手法,铁笔银勾地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岭南春早、生意昂扬的人文风情。而且,在壁画的两端,还精雕细刻出广州市花——红棉的神韵风彩,把位于广州中山纪念堂“木棉王”的挺拔、高尚、红焰、热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该壁画也代表着英雄的广州,代表着朝气蓬勃的广州人民,代表着广州在推进全过程民主的社会主义优越制度下,结出的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同时,更是折射出每一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国家大事、民主协商、参政议政,为民鼓与呼的责任担当与精气神。
王河院士向我们娓娓道来说:“300多年前清朝的初期,这棵红棉王当时还是小树苗。”

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中国院院士 王河

民国初期的镇海楼
“这里是广州古城的城角、越秀山的脚下,由于五层楼是军事用途,所以在这山的脚下会有一些作为军事的后备储备用房。”

日军将领在投降书上签字
“1945年9月16日,华南侵华日军在中山纪念堂签字投降。木棉王也见证了这一历史。”
1982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木棉确定为广州市市花。木棉象征着广州蓬勃向上的事业和生机,并以此激励人们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四季更迭,草木有情。
古树名木不仅是一种绿色的资产,也是一种文化的资产,所以为古树名木撑好保护伞,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像火一样的红棉树,代表了新生、向上,代表了羊城的红棉精神,代表了不屈不饶、敢为人先的岭南文化,代表了蒸蒸日上的广东经济,也代表了我们欣欣向荣的祖国的繁荣建设。期待广州未来的城市建设在湾区的引领下,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千年古都,百年老树,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以拼搏进取、智慧创新、勤勉务实的精神为这座千年商都续写城市新故事,书写时代新传奇!

王河院士是“南粤工匠”,从事建筑设计、科研教学30余年,设计项目上百个、获奖近百个,他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功能,还关注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注重建筑与品牌设计,结合健康、智能化、大数据等趋势;他是岭南建筑家,潜心研究岭南建筑,挖掘出“岭南建筑”“岭南派建筑”的岭南建筑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岭南建筑设计的“活态空间”理论,打造别具一格的岭南建筑文化特色。
(原文发布于“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官网”,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