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韶关传统村落保护(下)
2023-01-05 下午 03:19   来源:广东北江中学 黄玉美   
分享

  (四)乡规民约是规范村民品德的准绳。日·福泽谕吉称:“促进世界文明的工具,除了法制以外并无其他更好的办法。”梁漱溟认为,乡约是一种很好的地方自治方式。“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乡约四大纲领,充满了人生向上的情怀,把生活上一切事情包揽起来,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俗语称:“家庭之间是天下太平的模型。”家庭是人类延续生命的途径,是人类的基本组织机构,家庭关系是伦理型社会的基础。族规,又称家风(门风),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家族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使族人“闺门雍睦,子弟循谨,保泰持盈”,是家风的具体规章。家法又称家约,家规,家族家长的训诫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和共同恪守的规约。“内省其身,恕不乱德,喜不乱义”的族规、家训,可褒贬村民的行为,希冀村能井然有序发展,“德与山河同万古,安如磐石奠千秋”,最终造就“天下一家”的局面,是整齐村风的重要法器。宋代吕和叔的《吕氏乡约》是乡约鼻祖。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颁行《六谕卧碑文》载:“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劝善惩恶,莫如乡约;缉奸弭盗,莫如保甲。”如乐昌梅花街《家规十则》《圣谕广训十六条》、寮下门村《宗规》、仕坑《家训》、廊田《龚氏族谱·家约》、铜坑《龚氏族谱·家规》、岩前村《家约》、韩寨头等村王氏《家箴》、罗村《罗氏族谱·祖诚十条》、《罗氏族谱·祖训十条》、仁化上寨《族约》、厚里村《四民家训》、历林村《三帝遗训》、马斯坳《族规》、石塘村《家训十九则》《家训十一则》《圣谕广训十六条》《家规十不准》、大富村《下桥朱氏族谱规十六则》《朱氏家规、家戒》《朱氏谱训十二则》、石亭下村《家训凡十则》、厚塘大村《宗规》、始兴满堂村《官氏家训十则》、联俄村《家训》、石下村《族规》、司前《刘屋村家训》、南雄崇化村《正俗家规十条》、上朔村《朔溪彭氏族谱家训族约》、新田古村《族约十六》、雉公嵊《家规八条》《遗训八条》、乳源大桥村《家规十则》、武江倒流水村《邹氏家规十条》、涂屋村《涂氏家规十条》、多田老屋村《家训》等,以及仁化城口《恩村封山禁碑》、乳源大桥东京洞村《保护村庄环境禁碑》、东坪塘面村《禁山源、分山界乡规民约碑》、必背板泉村《修荒坪捐钱芳名并族禁碑》、大桥老屋村《重修后龙山碑》、曲江区上乡村《上乡碑》等,均对村民的良好品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利于促进传统古村落永续发展。

  (五)宗教是使村民遵规守矩,提升思想意识的工具。黎巴嫩·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信仰是心中的一种比证明达到它还要遥远的知识。”“宗教并不在于教堂、寺庙所显现的那些,也不在于仪式、习俗所展示的那些,而在于隐藏在心灵中的,通过意念得到纯化后变为珍宝的东西。”信仰是人类发自内心对崇拜对象的景仰,是一种一尘不染的精神追求。法·基佐称:“一切宗教是一种抑制、一种力量、一种控制。”宗教具有强制性,履行捆绑功能。健康的宗教能有效约束人的信仰,提高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素质,主动加入保护传统村落队伍中。日·福泽谕吉称,宗教的流行与不流行,并不在于宗教本身的力量强弱,而是在于装饰宗教,为宗教增光的智慧作用巧妙不同而已。……并不是宗教本身有什么利弊,而是由于信教人的智慧高低而其价值有所不同。……宗教如同刀,奉行宗教的人民如同工匠,虽有利刀,如果落在拙工手中就没有用处。……宗教是随着文明进步的程度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智慧的发展力量好象奔腾的江河急流不可抑制,宗教的权力终于衰微。……世界的文明如果逐渐进步,即使宗教也必定趋简单淡泊而逐渐合乎道理。法·伏尔泰在《风俗论》称:“中国儒生的宗教从来没有受无稽神话的糟蹋,也没有为政教之争和内战所玷污。”《礼记·祭法》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韶关不同的行业崇拜不同的神祉,最终演化为民间宗教信仰。如乐昌老坪石行业盛行崇拜之风:经商者崇拜刘、关、张财神爷、赵公明,唱戏崇拜御后娘娘、老郎神,八音吹拉弹唱崇拜师旷,盐商崇拜葛洪,渔夫崇拜张果老,药材商崇拜孙真人,医生崇拜华佗,首饰商崇拜邱长春,杀猪的崇拜张飞,打草鞋的崇拜关公,文人崇拜孔子,豆腐商崇拜孙膑,摆地摊的崇拜铁拐李,补锅打铁的崇拜李老君,做牛生意的崇拜龚遂,卖鞭炮的崇拜祝融,木匠崇拜鲁班,染印者崇拜梅、葛二仙,造醋者崇拜帝子,做酒者崇拜詹王,卖酒者崇拜杜康,剃头者崇拜罗祖,农夫崇拜神农,打莲花闹的崇拜范丹老祖,风水先生崇拜杨救贫,扯牌看相的崇拜桃花娘娘,问卜者崇拜无量祖师,乞丐崇拜伍子胥,卖武艺者崇拜洪五祖或达摩,变把戏者崇拜吕洞宾,佛徒崇拜观音、如来,巫师崇拜张天师,撑渡者崇拜天后娘娘、海龙王,驱邪者崇拜马脚神等。这些与当地实况血肉相连的信仰,是传统村落文化无法省略的内容。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力,壮大保护传统村落的力量。黎巴嫩·纪伯伦说:“民族是性格、爱好、见解各不相同的人们的集合体,并由一种比性格更强烈、比爱好更深刻,比见解更广泛的精神联系,将他们统一起来。”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功能有较正确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从深博的华夏大地破土而出,沉淀了几千年华夏先辈的集体智慧,宏达开朗,是地球上唯一没断层的文化,有丰富的文化财富和强大的创造力,是推动世界文明朝正途挺进的主力。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仓库,蕴含鲜明的根源性和唯一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脏。身为华夏子孙,应对中华文化的根基、主体、机构、力量、民族精神和集体智慧有高度的认可和不为任何力量所撼动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形成推动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积极践行的自强不息的传承力量。法·基佐称:“惟有允许一切权利、利益、意见普遍享有自由,允许这一切力量的自由表现和合法存在,才能把各种力量和权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它侵犯别的权益。总之,惟有如此,才能使自由探索真正普遍存在,造福于人。”乡村建设的宗旨是培养民族合理自力——自由、自信、自强、自创、自新的“五自”精神。自力就是人通过自我觉醒充分释放出自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人性的建设。以村民主体地位为导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中坚作用。

1

图为老屋村。

  四、传统节庆是凝聚振兴传统村落力量的不竭源泉。英·亚当·斯密称:“出于人类热爱秩序,追求规律之美,艺术之美和创造之美的共同本性,人们往往乐于实施可以提升社会福利的制度。”“地域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不同产生的形态差别,都产生了不同的美的标准。”“人们出于习惯而形成了对特定事物的深刻印象,这就是美感的全部魅力所在。”“当习俗和风尚与我们天然的是非之辨相吻合时,我们的情感会更加敏锐,更加爱憎分明。……习俗塑造出来的各个阶层或职业的特殊行为方式,有时还可以脱离习俗而具有适当的独立性。”法·伏尔泰在《风俗论》称:“一切与人性紧密相连的事物在世界各地都是相似的;而一切可能取决于习俗的事物则各不相同,如果相似,那是某种巧合。习俗的影响要比人性的影响更广泛,它涉及一切风尚,一切习惯,它使世界舞台呈现出多相性;而人性则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一致性,它到处建立了为数不多的不变的基本原则:土地到处都一样,但是种植出来的果实不同。”繁花似锦的世界习俗中,中国习俗是这座百花园的玫瑰,是在中国肥沃土壤培植出来的果实,融汇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汁液,散发出东方古老文明的芬芳,有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传统村落是收获由传统节日、红白喜事、祭祀活动、传说谚语等成分组成果实的仓库,它们从不同侧面呈现村的历史变迁,地域差异,蕴含无穷魅力的乡情,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涵盖乡村的沿革、生活习俗等成份,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文化保证。民俗活动是增强村落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艺术是对于人类生活境遇和命运中的自然力量在紧要关头和在气候剧变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一种模仿,是人与自然真诚对话的主题,是传统村落的形象标徽。乡村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可解释人生观、社会和宇宙秩序。传统节日是地方文化的总汇演,在满足村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还承担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如南雄的姓氏节,就是以姓氏为凝聚剂,可将族人的力量聚集成强大的向心力,推动族业向前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南雄界址、乌迳、坪田、新龙、黄坑、大塘、油山、邓坊、南亩和湖口等乌迳古道区域,近50余姓,1000多个自然村,40000户,约200000人,都过“姓氏节”;乳源大桥村的舜帝诞辰、南岭观音诞等,承载着历代村民的信仰情怀,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基因。

2

图为韶关当地乡村风俗节日。

  五、巧用“模式论”指导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振兴。个性是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灵魂,振兴传统村落的特殊引擎,可拉动传统村落沿着健康轨道挺进。美·C·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只有踏上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每个地方的特征都是由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的模式所赋予的。万物皆流而产生的无尽的重复和变化运动所支配,每一建筑都有一系列随着其流行的文化而不同的事件模式。文化总是参考空间的物理要素的名称来限定事件模式。事件的模式不能与它所发生的空间相分离。每个建筑是由要素之间构成的一定的关系模式所限定的。模式不仅是诸关系的模式,而且是其他小一层的许多模式之间的诸关系的模式,而这些较小模式本身再有更小的模式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直至最后我们看到,世界完全是由所有这些编织着、连锁着的非物质模式组成的。模式所做的是抓住外部的物理几何形,同时又抓住在儿发生的事件。每一建筑从不断重复的模式中获得其特征。模式因场所而变,因文化而变,因时代而变。它们都是人为的,都依赖于文化。但在每个时代和每一地方,我们世界的结构基本上还是由保持一次又一次重复发生的一些模式的集合所赋予的。空间和事件的整体模式乃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要素。它由文化创造,文化转换,并固定于空间之中。每一建造行为分化了一部分空间,紧接着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建造行为,进一步分化空间,使之日趋完善。传统村落的建筑是由各款在不同时期存留下来的不同文化载体所构造的模块。将传统村落的文化精华作为振兴起博器,从局部振兴拉动整体振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仁化石塘村可以红色古寨为振兴村落的关键点,乐昌廊田村以门楼文化为振兴重点,乳源大桥村以书院文化为振兴的突破口,南雄新田村以宗祠文化为振兴村落的“急先锋”,翁源湖心坝以围楼群为振兴马关卒,始兴隘子满堂以独围村为振兴乡村的中心思想,新丰马头九栋十八井重点振兴客家文化等。赋予传统古村落建筑新活力,有的放矢地个性化保护传统村落。

3

图为观澜书院。

  六、乡村游是动态保护传统村落的有益实践。文化因素是乡村古建筑游的根基和依托,乡村古建筑游只有贴近自然,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才能沿规范化、健康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英·培根称:“要想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把握原因,只有服从自然才能支配自然;在思辨中作为原因的,在行动中则作为原则。人们在做事方面如果能获得功效,那也只是对自然物体加以分析综合而已,此外,自然界是根据自己的规律而运行的。”传统村落古建筑游是以乡村古建筑为服务对象,通过参观古建筑等一系列活动,感悟传统农耕文化真谛的综合生态旅游,有古民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和习俗体验等形式,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起膊器。乡村古建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建筑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考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开展乡村古建筑游,有助于全面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唤醒村民的故乡情怀。尝试乡村古建筑游的“多重结合”模式。

  (一)结合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局势。

  (二)结合农村扶贫项目进行开发。与农村扶贫项目嫁接,实现资源互补,可有效挖掘乡村古建筑潜力,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

  (三)结合小镇建设进行开发。乡村古建筑游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城-乡游“双赢”。

  (四)结合文化游综合体进行开发。通过文化旅游和乡村古建筑融合与统一,从真实性、参与性、动态性、高雅性、差异性等方面深入挖掘乡村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主要有集锦荟萃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态式和主题附会式。

  (五)结合红色旅游进行开发。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载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旅游活动。在乡村古建筑游中,灵活渗入红色旅游内容,构建红色旅游产业格局,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如,据《南雄市志》载:“至2004年,先后多次调查核实,并经广东省和韶关市人民政府批准,南雄革命老区分布在17个镇168个行政村,1350个自然村。其中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有390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区有77个自然村,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区有883个自然村,均已列入1997年省民政厅编印的《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名册》。”主要红色文化资源有:革命老区、红军宣传标语、《当红军歌》诞生地等;仁化长江广州会馆、中山公园、犁壁岭村宿营地、城口广州会馆、罗卜坝临时宿地、红山新田村李氏宗祠等。

  (六)结合古驿道游进行开发。西京古道、梅关古道、乌迳古道、始兴古道、仁化古驿道等沿途分布的传统古村,贮存着丰厚的文物信息,是民间文化的“富矿”。如乳源板洞村、侯公渡肖屋村、宋田村、大桥村;乐昌云岩出水岩村、杨家寨村、郑家村、白竹村、塘口村、大罗家、仁里村、武阳桥、黄圃应山村、东村、石溪村、斗湾村、紫溪村甘棠镇村、塘村湾村、庆云户昌山村、白石下渊村;南雄市界址崇化村、赵屋、赵坑、洋街、叶坑、乌迳白胜村、新田村、水城、水松村、黄坑溪塘村、水口篛过村、南亩鱼鲜村、官田村、新龙龙口村、油山上朔村、平林村、古城村、爱敬堂村、延村、帽子峰乾村等,如一颗颗镶嵌在古道沿线的文物宝石,是古道游的重要内容。

  (七)结合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游。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此外,还可结合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主题游、农庄或农场主题游、康乐型游等进行。诸法“一旦豁然贯通”,则可收到神效。

  此外,多渠道筹措资金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坚强经济后盾;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协会”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先决条件;对传统村落作专项调研,启动“保护传统村落”课题,为保护行动导航;将传统村落纳法律保护视野,用法律力量为保护传统村落守护神;积极、全覆盖、系统性深入调研传统村落,要沉得下去,耐得住寂寞,走得出来,将调研资源上升了理论成果,再转化为推动保护传统前进的动力;灵活汲取异地相关经验,作为保护传统村落的补充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异地之经,可以补短。

  古罗马·爱比克泰罗:“看看葡萄树和无花果吧,它们不可能在你任何需要的时候就马上结出果实。如果你一定跟我要无花果的果实,我只能告诉你那需要时间。只有经过开花、结果,才能瓜熟蒂落。所有的东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道远的振兴乡村,是波澜壮阔振兴中华文明的伟业,需要漫长的时间作铺垫,惊人的耐力作马达。美·约翰杜威说:“历史充满了数典忘祖之事。一切存在都不仅只是过去事物的产物,它们有它们自己的性质和独立的生活。”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传统村落,是一个有超强消化能力的有机体,有自己的结构,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存哲学,自己的运动轨迹。只有精准把握传统村落的一系列特质,及时清除枯枝落叶,给嫩芽生长腾出发展空间;宽宏大量,持之以恒地发力,才能有的放矢地振兴,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实现民族文化的真正复兴。

 

  相关阅读: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韶关传统村落保护(上)

 

  作者简介:

  黄玉美,韶关人,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家。

 

  (注:图片来源并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