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玉爵者弗挥[何丸3]”
挥[何丸3]杯、挥[何丸3]碗、挥[何丸3]食具盖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习惯性动作。以前的食具,尤其是公众场所的公用食具,洗好之后不擦干,用时就以此动作,去除食具中残存的水滴。时至今日,有的人从消毒碗柜拿出食具,仍会下意识地做这个动作,尽管食具已被烘干了。
挥字上古为晓纽,读为[何丸3]是古音。它原是像其同宗浑、运、恽、荤等在古音十三部,与辉、晖、翚等读入对应的阴声十五部是后起现象。十三部与十四部关系最近,故挥读入[丸]韵当视为合韵,像同部的圆、员[丸5]、屯[多丸6]就是这样。
《国语·晋语》:“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就是将匜中的剩余水滴“挥[何丸3]掉”,此与前述的动作相同,若不小心,极易“挥[何丸3]漂[颇优2]手”,导致手中的器具摔坏。故《礼记·曲礼》特别提醒“饮玉爵者弗挥”,因为玉爵摔不起。

《仪礼·馈食礼·注》:“又不挥,疏云:‘振去水,使手干’。”这是说洗手后的习惯性动作,即五指屈起再弹开,使手中的水珠散去。以此音读《战国策·齐策》“挥汗成雨”,对于母语是潮语的人来说,这哪是什么书面语?王粲《七哀诗》“挥涕独不还”也当如是读。
《礼记·曲礼》:“奋衣。”郑注:“奋,振去尘也。”王念孙云:“挥与奋同义。”故“奋衣”就是“挥[何丸2]衫”。“挥之不去”潮人说“挥[何丸2]毋[秧6(合唇)]脱[罗温4]蒂”也说“鸡脚缠麻丝,衫裾络[罗安4]着刺,挥[何丸3]哩挥[何丸2]毋[秧6(合唇)]开,落[罗安4]哩落[罗安4]毋[秧6(合唇)]离[罗衣7]”。
动动挥[何丸3]
《广雅·释诂》:“挥,动也。”古字少而意赅,这是它的另一义。潮人将其同义连用,表示悬空飘摆或晃动,如:“二支辫[波丸1]囝[哥影2]动动挥[何丸3]。”“裤头捄[哥优5]锁匙动动挥[何丸3]。”“支狗尾动动挥[何丸3]。”也比喻无依靠或不稳重实着,如:“父母双亡,存伊一人动动挥[何丸3]。”“块形动动挥[何丸3],怎[之窝2]会读书?”光看到别人的短处,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叫“别人支尾动动挥[何丸3],合[哥亚1]己(自己)支尾看毋[秧6(合唇)]见”。它的古音、古义很常用,老人的健身运动叫“挥[何丸2]脚挥[何丸2]手”;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叫“脚动手挥[何丸3]”;戏曲的程式动作称为“挥[何丸2]水袖”。又用“挥[何丸2]笔、摇表、敲[哥亚2]手电”比喻器具不中用,注意此挥不读[何威1]。

相关阅读:
潮语古音考正(1)、(2)、(3)、(4)、(5)、(6)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