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洞乾坤妙
2023-09-14 下午 03:00   作者:黄玉美   
分享

  时值大雨刚过的“八一建军节”下午,我携文兵老弟,由当地文化站白德俊站长和岩洞老板姚征红向导,前往位于乐昌市白石镇西北约2千米水井村下坳山山腰处的观音岩,开启了新的探洞之旅。

1

  因久没人光顾,姚老板借了一把附近农户的镰刀,凭借记忆,开辟通往岩口的路径。疯狂的藤草早已覆盖了石路,刮进了近3米,老板说:“我踩出一条路来!”我们一齐动手,边踩边刮,终于,透过红绿藤蔓垂帘,在两侧呈仰“八”倾附的石灰石岩层交接处,隐约可见一腔菱形洞口。

  我们踏着跷跷板似的石块,加速摇晃着踏到洞口。略测洞口朝向:坐西南朝东北。

  我们人手一把充电电筒,由姚老板领先,前往洞穴深处。据姚老板介绍,此洞分三层。奶黄色洞壁不时可观悬挂的绣球花、垂直拼拢的莲藕、蜷曲的蝙蝠、昂首阔步的白驼、展翅俯冲的老鹰、抬头张望的海狮……“从这里看过去,像不像观音?”约入了10米,姚老板的话语打断了我们的观察进程,并移步至姚所站的位置,循着他手电筒光仰望,只见一尊近3米高的素装观音像飘然粘附在洞壁,她表情和蔼,慈眉善目,双手斜升,显示一幅普渡众生的状态,这就是该洞命名缘由。再往前有一簇如瑶胞熏肉干的石幔、一团腐化的面粉,几朵半开的莲花,一排笔直的杨柳,或许观音的供品,这是死气沉沉的最古老上层。据当地老人说,抗日时期,日军到黄圃镇之前,约有四十位黄圃街人来此避难。

2

  因白站乏力,不能前往,只好由姚继续领导我们踏着由钢筋搭起的简易天梯往次层滑下。洞温明显下降,湿度显然升高,无论是如拥挤的花蕾,南极仙翁率众仙,还是盛开的雪莲等岩壁形象都有明显的潮润感,暗涌丝丝生气,不乏岌岌可危的石柱,鬼鬼祟祟的小丑,干裂的节理,蛇形岩脉,窝窝头形石墩、破冰的船头、下垂的铁锚和陈旧的窗帘等可怜形象……杂乱无章地拥挤在一洞。

  与因怕弄脏衣裤,留守在二层的文兵分手后,姚老板继续在前引路,我不厌其烦地向对方询问还有哪些好看点,对方均毫无保留地配合手电一一点照。在一个气温适宜,湿气浓重,静谧安宁的40平米的大厅洞内,姚说,曾有一批青年在此过年。洞壁不时可观沿着岩隙从上往下缓滑,凝固,聚集的岩脉,是洞穴地貌的必要注脚。

  接着,姚老板抓紧由二根电缆线组成,套在粗壮岩柱的救生绳往下滑沉,并反复提醒我,要先用双手抓稳缆绳,往外试拉几下,看是否安全,随后身子缓缓往下坠,把脚镶入凿在岩石上的坎,小心翼翼地一步接着一步往下退移,手沿着绳子往下滑,如此反复松手-坠身-踏坎-下退,直至脚抵触平地,才放心将绳子暂时抛弃一边,继续听姚老板指点洞穴。岩体的形象明显新鲜、干净。随着姚老板的手电在岩壁不断晃动,我迅速粗略观察岩洞形势,继续问对方还有什么好看的,年逾七旬的对方脸有难色地回答,有就有,在下面。循着姚老板指示方向看,是一眼月牙形洞,一根电缆下通。我主动说:“姚老板,您年纪大了,在上面等,我独自下去。”

  于是,我孤身一人顺绳下滑到洞的最底层,进入了“相看两不厌,唯有观音岩”的状态。数不胜数的景观,栩栩如生地点缀在洞穴的不同部位,一股浓郁的乐趣扑面而来:如突然上窜停顿的火苗、如探出半截脑袋的鲸鱼头、如怀素的狂草、如太极阴阳鱼、如攀缘上升的蜈蚣、如勇登龙门的鲤尾、如青涩的无花果、如待熟的葫芦、如苍龙头盖骨、如卡在峡谷的神兽、如震后的罗马柱群、如半干的蘑菇、如没晾干的无花果、如摊开的古书、如犀利的吊针、如提心吊胆的蝌蚪……这些密如繁星的形象,却隐藏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生动佐证奇迹诞生的过程。据《黄帝内经》记载:“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阴阳是构成万物的二大要素,这二大要素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气为存在形式(气来如群鸟集合,气盛如稷繁盛;气之来往如鸟飞翔,无从捉摸其行踪),以不同的排列组合,共同编织不同的形象:在洞壁,石灰岩在溶解过程中,将易于挥发的成分蒸空,易固结的石英沿着岩壁的原始曲度凝聚,并且凝聚和流动同时发生,从而形成帷幕状地貌;另一部分石英碎屑在岩壁凹凸处找到了依托,并着手开始堆积成芒状地貌,如此上下呼应,形离神合,一气呵成。石英质一旦成功落到较空旷的地面,则获得了一处理想的堆积平台,较粗的溶解物可淡定下滴,不受任何因素干扰,聚精会神地从容堆积,形成完美的花苞;而溶解物细如丝线,密集如雨的,则形成牙签形笋;如果岩隙呈条带状,其对应的堆积物则成错落有致的山形盆景;如果岩隙成洞状,且有连续的流水作保障,堆积物成管状源源下漏,加速堆积,上下成功“联姻”,则成为石柱;如果岩隙成洞状,流速缓慢,堆积物供给不及时,堆积物只能缓慢往前推进,成为石钟乳,也可称之为石剑;如果岩隙密如蜂巢,堆积物集体缓慢下漏,则形成壮丽的倒置石森林或石经幡;如果岩隙成洞状,溶蚀物沿岩壁坡度行云流水下滑,则形成细微的城墙……表面鳞纹,暗示着凝聚过程中的不连续性和质量的不纯性。堆积物的颜色变化昭示着其成熟过程:始初是奶白色,石英的原色,而且很脆弱,一捏就碎成粘液,堆积物进入生命可塑性最稚嫩的幼年期;随着堆积时间的拉长,堆积物越来越多,浓度越来越高,颜色也越来越深,由奶白色变成咖啡色,表面也越来越粗糙,越来越犀利,堆积物进入生命最旺盛的青春期;随着时间继续推移,堆积物的量也不断增加,抵抗外部因素侵蚀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体型也变得强硬硕大,颜色也上升到较稳定的蓝色境界,堆积物进入壮年期;时间永远不会止步,接下来的堆积物因某种原因中断了来源,丧失了能量的补给,只能用自身的能量与外界因素抗衡,自身能量消耗越多,结构则越松散,结构越松散,颜色则越黯淡,堆积物则进入了生命的枯萎期,最终化为泥土。在这万籁俱寂的世界,演绎着生长-消亡-再生长-再消亡的过程,真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论多么黑暗的地方,都可创造奇迹。这些创造奇迹的主角——各类堆积物,既然无法选择离开,就只能选择奋斗,再奋斗,在生存中奋斗,在奋斗中求取生存,在奋斗中创造奇迹!这腔洞穴蕴藏的生存哲学,与宇宙存在的生存哲学是同理的。

3

  畅卧在这潮软凉爽的地下,是真正与自然融汇贯通之时。这一刻,可以真正放松,可以抛弃一切负担,还原自我,心灵不受任何因素污染,从尘世的喧嚣中解脱,还原自己的真面目,真正绽放乐趣。真象往往存在在最隐蔽、最宁静的最底层,没有忠贞不逾、一尘不染的求知意志是无法获取的。负出与收获成正比!白站长以指路为目的,到了首层则戛然而止,在情理之中;文兵兴趣在游洞,不深究,浅尝辄止,到了次层则停顿,亦属自然;耗三年心血开发此洞,终无起色的姚老板,想领我钻完全洞,希冀重获良机,终因年老力弱,只好托希望于我,独自前行;唯独对问题穷追不舍的我,不到终点不罢休!人生亦如此,目标不同,行走的路线亦不同,行程的远近亦不同。目标是推动人生前进的真正动力!

  因担心同伴久等,只好匆匆与洞底告别,以浑身湿泥的雄姿爬出洞口,与姚、白、刘三位会合,皆大欢笑后,踏着湿润的暮色返程。

二〇二三年八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周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