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三师”下乡志愿服务行动在中山三乡镇古鹤村启动。(马向明摄)
我与岐澳古道结缘,始于2014年9月6日。当天,“三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山古鹤村举行,广东乃至全国的首批“三师”[1]志愿者集结于此,尔后陆续在全国多地获得推广的“三师下乡”共建美丽乡村行动就此拉开序幕。位于珠海、中山交界处的古鹤村正是岐澳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条岐澳古道 半部香山近代史
岐澳古道[2]跨越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三地,呈南北走势,被誉为“香山近代的茶马古道”。这条修筑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古道,年代并不算久远,70公里的长度也不算可观,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更是人们仅有几条能够开眼看世界的通道之一,岭南文化汇聚于此,中西文化交融于此。通过这条古道,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产品被运往海外,同时西方的物产和先进的思想也被输送到内地。

2018年9月27日,桂峰寻古道 丝路忆群英——粤澳青年重走岐澳古道文化寻根之旅在中山五桂山举行。(黄睿民摄)
在南粤大地上,像岐澳古道这样的古道还有许多,既有陆路也有水路,既有官道也有民间古道,它们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重要通道,我们统一称之为“南粤古驿道”[3]。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如今,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发达,这些曾承载了商贸、文明的历史之路已逐渐被岁月掩映。
一支志愿队伍 情怀引领延续美丽乡愁
2016年12月5日,在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在广州市成立;2020年4月20日,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正式登记成立。最初,“三师”团队由一群有情怀、有担当的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共同组成,指导乡村规划,改善广大农村缺乏专业技术支持的局面;保护乡村古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缓解废弃文物之痛;将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先进理念带给乡里乡亲,于南粤大地躬耕不辍。随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加入其中,教师、设计师、艺术家……志愿服务的广度深度随之拓展。
“三”者,多也。从专业组织到规范化社会团体,越来越多的“三师”志愿者参与到“三师下乡”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志愿者们以专业肇基,以情怀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各自所专与乡村营造方式、建筑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等相结合,助力地方政府打出一系列创新“组合拳”。跨界联盟,推动跨界探索。他们将保护乡村的理念和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方法一点一滴渗透到人民心中,联手将南粤古驿道打造成为广东新名片,以志愿行动延续美丽乡愁。

2016年12月5日,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在广州成立

2019年12月5日,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在广东省博物馆召开(田思劭摄)
一项顶层设计 串珠成链向未来
自2016年起,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连续6年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进行部署,制定渐进式目标,明确工作重点,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落实。

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分布图(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历经6年的努力,广东省已建成覆盖全省18个地级市31个县(市、区)共18条总长1200多公里的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网络。通过引入自然教育、红色旅游等资源,形成了系统丰富、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游径,打造了开放式、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未来,广东省仍将努力把南粤古驿道全面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经济发展走廊。
岐澳古道(珠海段)是全省最早一批重点打造的古驿道示范段之一,是三师志愿者最早参与活化利用的古驿道之一,也是保护利用效果最好、使用效率最高、输出经验最多的古驿道之一。我因对口岐澳古道保护利用技术指导工作,有机会深入参与到一些具体项目的实践中,对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跨界探索有几点感悟。
1.规划先行——将“活化”思维融入城市空间体系
在香山文化的孕育之下,岐澳古道上走出了无数影响甚至改变近现代中国命运的先驱和重要人物,沿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镇、古村以及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总书记强调:“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在岐澳古道的保护利用中,“活化”就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最好传承。通过对岐澳古道丰富内涵的深度挖掘,珠海把境内古驿道主题定位为“香山古驿道群英故里文化遗产线路”,在规划层面就将古驿道作为文化底蕴融入城市空间体系当中。

珠海香山古驿道(凤凰山古道)历史文化主题游径总体布局规划图
同时,珠海不断延伸古驿道的内涵与价值,依托古道、利用绿道、衔接步道,串联重要节点和各种文化资源,以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和品质内涵为目标,将古驿道打造成为高度融入珠海“山海城田”城市总体格局与风貌的文化遗产线路及城市休闲廊道系统,实现从郊野到城市的无缝衔接。这项规划先行引领下的“活化”创举,在2021年举办的“遗产线路的价值与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获得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的广泛赞许,更为珠海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思路。

王朝晖局长在南粤古驿道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分享岐澳古道活化利用经验
2.香山驿事——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南粤古驿道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对南粤古驿道进行保护利用,就是要让陈列在南粤大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正如前文所述,岐澳古道上走出了孙中山、郑观应、林则徐、唐廷枢等历史名人,在对岐澳古道保护利用过程中,关于他们的大量故事和史料被挖掘出来,稍加梳理和归纳,便是十分精彩的读物。为此,珠海市创造性推出了“香山驿事”数字宣传专栏,依托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多个维度对岐澳古道进行立体宣传,俨然成为弘扬优岭南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为推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17年3月第1期在南粤古驿道网发表,到2022年3月第45期的更新,5年来,“香山驿事”逐渐发展成为南粤古驿道的一个品牌栏目,它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广东,认识岐澳古道,它让陈列在南粤大地的遗产“活了起来”“传了下去”。


“香山驿事”栏目在南粤古驿道网、“珠海自然资源”公众号发布
3.在地力量——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下的“传播场”
无论是早期的理论研究,还是近些年“三师下乡”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地方政府和在地志愿者共同参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是整个项目得以持续推进的关键。正如库尔特在其著名的场域理论中所提出的,“每一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的场域所影响。场域并非简单的物理环境,它也包括了人的行为、意识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最初由身处“省城”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所发起、从事,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怀与实践,形成了许多“以道兴村”的行动构想和实践经验,共同组成了“三师志愿服务”最初的“舆论场”。通过活动经验的推广、效果的传播,“三师”走出广州,走向地方、走向南粤大地的古道古村,吸引了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加入,这一“场域”日益充满生机、活力与潜力,在地志愿者就是舆论场生成过程中的一员,也是后续整个环境中的重要一支。
如果说,“省城”的“三师”志愿者提供了可能性与想象空间,而熟悉地方文化、环境的地方“三师”志愿者队伍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了很多现实的技术性难题,他们的常态化介入,有助于推动项目的高品质落地。岐澳古道活化利用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在地志愿者等地方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珠海市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黎映宇、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葛慧蓉便是在地志愿者的典型代表。葛慧蓉及其团队侧重于前期的规划与理论研究,他们在珠海香山古道的修复过程中,挖掘了驿道本体的各种形制并进行矢量化处理,制作成图集,由此保障古驿道修复的原真性。黎映宇则擅长钻研施工工法,他在珠海长南迳古道的修复中,结合地形、地貌及古道营造理念,归纳出4种古道营造方式、3种古道排水系统并据此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古道修复方法,该套方法后来在多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中获得推广,黎映宇也因此成为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专家。

山地型修复典型做法
“场域中每一部分的性质和变化都由其整体特征所决定,而这种整体特征并不等于各部分特征的总和或相加”,它是包容的、融合的。在场域中,无论是自主探寻还是执行决策,成员均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在长久的共建共治中,“省城”专家所形成的“场域”与在地志愿者“场域”间的界限也日渐消弭,从而形成整个群体共同参与活动并使得活动主体得以宣传的“传播场”。这便是“三师”共建共治共享活动理念形成的过程及支柱。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来源:
南粤古驿道网
注释:
[1]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
[2]“岐澳”的“岐”指香山县城石岐,即如今的中山市石岐城区,“澳”则指澳门。香山县为广东古县,主要地域包括现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广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区。
[3]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原文发布于公众号“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作者:曾宪川、黄睿民、范伟,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