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细雨里,白墙黛瓦在烟雾缭绕的青山之间若隐若现,宛如一幅静谧而古朴的山水画。走近细细看,建于清代的古民居建筑星罗棋布散落村庄四处,400多岁的两棵古榕树遥遥相望,默默守护着村里的世世代代……
这就是有着梅州桃花源之称的玉水古村。
图为玉水村的村口。
玉水村位于梅江区城北镇,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原生态客家古村落,它曾是梅州和江西商贸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穿越了数百年光阴,历经沧海桑田,繁华落幕,如今却风采依旧,成了许多人心里看山望水忆乡愁的目的地。
近年来,梅江区在保护古村风韵和民俗文化基础上,拓宽环村道路,优化水系建设,修缮古民居,对村落进行了保护性提升,使其成为客家古村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地,吸引了大批游客。该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
古村:现存36座保存完好民居
自新楼、竹林居、崇善堂、富版堂……从村口步行走进村庄,一个个形式各异的客家建筑依次出现在眼前,令人大饱眼福。玉水村被称为“中国客家民居建筑天然博物馆”,现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36座,有围龙屋、四方楼、走马楼等建筑形式。
图为玉水村古色古香的建筑,是不少人短途游的首选。
“进来喝茶,我特意将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可干净了!”在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崇善堂,记者见到了屋主人朱恩权,从出生之日起,他便住在这座房子里,已有70多年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他都非常熟悉。
走进这座一百多年的房子,令人挪不开眼的便是屋内精美的雕花,屏风、房梁、木门上满满地雕刻着花瓶、花卉、瓜果、游鱼、飞鸟等,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更让人称奇的是,穿花木雕一般两面图案相同,而崇善堂的却做到了两面图案不同,雕刻难度更大,但雕工的精美程度却一点也不减,不得不令人佩服当时的能工巧匠。
“这座房子是我爷爷建的,它的结构是典型的十厅九井的三堂屋,建了整整10年,他还采购了一些国外的家具回来,我至今都还保存着。”朱恩权边说边带记者走到一面镜子前,这面镜子是当年从德国运回来的,火焰在镜子前最多可以出现9个影子,非常神奇。
在厅堂的中央,还摇摇晃晃吊着德国采购的汽灯,上面的字样清晰可见。“以前点亮的时候整个大厅都非常亮堂,还可以看到上面有气压表,做工很考究。”朱恩权说。
图为崇善堂内产自德国的汽灯。
崇善堂人才辈出,朱恩权拿出了一个珍藏了60多年的国庆观礼证,这是他伯父朱艳源的,他娓娓道来那个爱国侨领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物资紧缺。我的伯父在印尼做钢材生意,得知这个情况后,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想尽千方百计采购了一大批钢材运回国内,因此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
从梅州走出去的华侨身上都有深深的爱国爱乡情结,只要国家有需要,他们一呼百应,竭尽所能。
从崇善堂出来,沿着村道往前走,在竹园堂门口,记者看到了两根楣杆石,这是玉水村曾经文风鼎盛的见证。
竹园堂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走进屋内,可以看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御赐国子监大学生朱桂澜的金匾“源开璧水”,至今仍保存完好。
富版堂在竹园堂的旁边,亦是一座百年古民居,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有关。
据相关史料介绍,1929年10月31日,红四军梅城战役打响,战斗至当天下午5时,侦知敌人援军已至金盘桥,朱德下令撤出战斗。红四军撤兵至城北玉水时已天黑,便决定在梅县大坪一带驻宿,朱德、朱云卿等和部分人员则在玉水村朱尾祠富版堂老屋住宿了一夜。当时,红四军部分人员从位于富版堂附近的龙上口驿道进入梅县大坪,次日朱德等人也经此道开赴江西。
“听村中的老人讲述,这间房子是当年朱德住过的。”玉水村党支部书记朱庆祥指着上厅右手边的一个小房间说,红四军的部队就驻扎在屋外,给了百姓满满的安全感。
行走在玉水村,耳边是潺潺的溪水声,目光所及是一座座白墙黛瓦的老房子,而它们又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一本道不尽的历史书,在岁岁年年里讲述着那些感人至深、令人奋进的故事,传承着客家人的耕读文化、爱国精神。
古道:粤赣商贸古驿道穿村过
在玉水村走着走着,路边会突然出现一条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或通往旧时的当铺,或通往路人歇脚的驿站,当指尖划过那些断壁残垣,岁月仿佛成了触得着的东西。
图为古驿道遗址。
20世纪60年代前,梅州与江西的商品经贸往来因大山阻隔,没有水路,只能依靠人力肩挑行走山路来运输。玉水村处于梅州至江西的通道上,是此“省道”上的一个中转站,龙上口古驿道经过该村。
“清朝至民国期间,粤盐多粮缺,而赣却粮多盐少,梅州就产生了挑盐担上江西,再由江西挑米担下梅州的副业。”朱庆祥说,因此出现了许多挑盐担的客家人,有专职挑担者,也有农闲时的参与者。
粤盐赣买,赣粮粤销,全靠一支扁担两只脚,来回往返数十天,艰难程度可见一斑。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每次挑盐重量达一二百斤。她们不辞劳苦地肩挑盐粮进行交易,累了便在驿站休息,晚上就在客栈留宿,经济陷入困境时就到当铺去典当值钱的物品。
村道的一旁,沿着一个陡坡往上走,眼前出现一个被藤蔓覆盖的古建筑,那是当年的当铺遗址,墙正中“松柏楼”三个字清晰可见,下面的落款“康熙年间”也依稀能看清,这就是建于当年的当铺。如今,松柏楼已经没了屋顶,仅留四面高墙,其墙以沙灰夯筑,以花岗岩为门框,石质屋牌。
“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踵”这首客家山歌吟唱的就是当年挑盐担的艰辛。
据年老的村民回忆,当时他们的长辈需一大早就出发,一天大约步行50公里,到达江西后,又从那里挑米回来,来回时间长达8至9天。
“母亲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出发去梅城,从码头挑到盐后就回家里住一宿,第二天早上又出发。一天大约走约50公里,到了江西筠门岭后,又从那里挑米回梅城。”老人清楚地记得,由于行程遥远,每次母亲出门时他和妹妹都依依不舍,几近落泪。
“客家地区教育普及较好,男性多为读书人,少从事体力劳动;另外,梅州是侨乡,当时男性多结伴到南洋打工,只有妇女和老幼在家,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妇女就选择了挑盐这个副业。”朱庆祥说。
盐商古道上,洒满了客家妇女的血汗和泪水。为铭记这段历史,驿道入口处有几座客家先辈的铜像,他们的穿着尤其简朴,挑着盐担、背着盐筐,静静地矗立着,为后人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以及赶路途中经历过的艰难险阻。
古道旁萋萋芳草,驿道上长满青苔。1949年之后,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这一职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如今,在石块砌成的古道上两旁,当铺、驿站等只剩断壁残垣,却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雨停了,阳光柔柔地照在驿道的青苔上,苔痕斑驳,古韵悠悠,一幅幅藏在历史书卷的画面随着想象渐渐清晰:盐商们鱼贯而来,当铺里熙熙攘攘,挑担者挑着重担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路上,驿站里歇脚的人们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一瞬间,恍若时光流转,穿越了时空隧道,走回百年以前的繁华场景。
古树:古树名木为文旅发展添活力
“榕树籽熟了,阿妹,摘这些黑的吃,比较甜!”在村里的榕树婆婆旁,村民朱阿姨热情地招呼记者品尝榕树籽,摘两颗进嘴,酸酸甜甜的好似某种水果,打开了记者的味蕾,原来榕树籽是这个味道!
图为400多岁的榕树公公枝繁叶茂。
玉水村古树名木众多,据统计,玉水村现存树龄400余年的榕树有2棵,200余年的桂花树1棵,百年松树约30多棵。
榕树还可以分性别?如何区分呢?“你看,树皮呈红色的是榕树婆婆,榕树公公则有长长的须,枝干长得更壮,但籽却不好吃。”朱庆祥详细介绍了两棵有着400多岁的榕树。
相传,当年玉水村先人从梅县西阳迁徙到玉水村安居,受高人点拨,在玉水村四处风水之地设局以造升官聚财之势。其中村西、村东种“夫妻树”各一棵,村西为夫树,村东为妻树,两树遥相对望。村民称作为“榕树公公”和“榕树婆婆”,榕树婆婆结子大而甜,榕树公公结子细而涩。
近看这位“榕树婆婆”,的确与众不同,独木成林,树干硕大无比,需6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冠幅面积达数百平方米,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是一根树干拔地而起,而是多个树干从根部就分枝散叶像手掌五指向苍天舒展,枝干几乎没有细根,这在众多榕树中极为罕见。
百年古榕枝繁叶茂,常常成为村中小孩玩耍的游乐园,“我们小时候经常爬到树上去玩,摘榕树籽来吃,结的果还没熟就吃掉了。”村民朱叔笑着说。
在榕树婆婆的不远处,玉水学校门口有一棵百年桂花树,树枝垂落,遮天蔽日,花开时花香沁人心脾,让人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美。
村里的山坡上还生长着近十棵500年树龄的古树群,远远望去,与玉水的古建筑交相辉映,描绘了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村中有水的灵动山水画卷。阵阵微风吹来,穿林而过的声音窸窸窣窣、高高低低地回响,让人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心生敬畏。
古树是玉水宝贵的财富,而家家户户门前的李树和柚树则是村民的“摇钱树”。全村种了有2000多棵柚子树,近期正值蜜柚的采摘期,预计可达到50万斤的产量。
每到李花盛开的季节,浪漫的白色花海成了玉水的又一美景,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给村里带来了人气和机遇。“村民会卖一些土特产,等李子成熟了,就卖李子。”朱庆祥说。
玉水古村之美,四时皆存,却又时移景异,春赏烂漫李花,夏赏翠竹古树,秋赏金黄稻田,冬赏金柚飘香,这些美景如经年的陈酿,远近闻香,令人心醉。
相关:打造“玉水古韵”精美农村
走进玉水村,处处是美景,山顶有绿色的“帽峰”,山腰是大片果林,山涧鱼塘散落,流水潺潺、风景优美、环境怡人。
这里不仅是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客家古村落之一,还是梅州市区北部最大的“人文+自然”客家文化生态旅游胜地。几百年前,这里是梅州和江西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穿村而过、绵延北上的石板路至今保存完好,两旁还能看见光影斑驳的民居和残墙,让人联想到当年这里的喧嚣与繁华。如今,扁担已不复存在,大米却仍香飘万户,客都稻米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近年来,城北镇融合玉水村独特的环境和民俗文化,发展客家古村观光休闲文化旅游区和客家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区,将其建设成客家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村。
图为2020年,梅江区在玉水村举行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过去没有完善规划的村庄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村庄,有着天壤之别。”朱庆祥指着党群服务中心外的一块展示牌告诉记者,上面记录着村容村貌的前后变化。
在近年实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中,城北镇认真谋划落实玉水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打造“玉水古韵”精美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同时,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契机,打造扎上—干才—玉水环形道路,对扎上至玉水等3条道路进行拓宽,对“畅返不畅”路段进行改造,为处在大山中的玉水村带来了人气,帮助村民获取经济效益。
“玉水寻求发展的基础,是保持自身独特性,不至于在一众‘网红村’中被同质化。”朱庆祥介绍,未来将把玉水村的古建筑文化、古驿道文化、盐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发扬,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其重要保障。
在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城北镇着重加强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性利用,并依托乡村文化禀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文旅产业,让乡村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城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能起到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引导村民的作用,能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城北镇将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使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支撑。
(原文刊登于“南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萍,通讯员 温惠婷,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