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户昌山村全景。(李超 摄)
户昌山村位于乐昌市庆云镇东北面,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与黄圃镇斗湾村毗邻,坐落于千年古道——乐宜古道(古时称韶郴古道)旁。因最初为一户人家在此起家,取“后代户户昌盛”之意而命名户昌山。该村始建于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由大万公与其子伯伦弃官迁入而形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该村属丘陵地区,主要山岭有后背山,海拔最高450米。南宋,这里属乐昌县依化乡皈下都管辖;民国前,隶属乐昌县黄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乐昌县五区;1953年,属乐昌县六区;1961年,属乐昌县庆云公社;1993年,属乐昌县庆云镇永乐管理区;1994年,属乐昌市庆云镇永乐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以李姓为主,该姓氏村民于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从湖南迁至乐昌黄圃,后于宋朝末年从乐昌黄圃迁至本地。本地居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图为松风水月。(张春玲 摄)

图为门罩和雕梁。(张春玲 摄)
户昌山民居依山而建,现存40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房屋建筑群。该建筑群采用青砖灰瓦,木梁结构,瓦面为庑殿歇山式顶,飞檐画栋、钩心斗角,屋檐角、大门、窗头雕龙刻凤,墙头古画均配以古诗、古书法,特别是神台和大门上面的横、门梁,雕龙绣朵,或龙或凤、或文官武将、或飞禽走兽,充分体现了古建筑的高超和雕刻绘画艺术的精美,具有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村内有三大直巷,前后左右相通,二十余巷相交织,屋前屋后路面采用青石板铺设,高低有序,巷路设有通水沟,雨水畅通无阻。民居内形式有中轴线结构、“丁”字形结构、中门格式、前后厅式等。


图为壁雕。(张春玲 摄)

图为巷道。(张春玲 摄)
该村文物遗迹众多,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有李陈氏节孝坊、敬惜字纸塔、龙门第书院、李承仁民居、李振河民居、李前养民居、大屋里、李氏宗祠、李氏家祠和牌坊亭等。
李陈氏节孝坊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且列为乐昌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李陈氏是儒童李祚性之妻。据《乐昌县志》记载:“李祚性妻陈氏十九夫故”。李陈氏十九岁就开始守节,终生未嫁,并且在李家恪守孝义,对李氏长辈尽孝尽忠。为赞扬其节孝兼顾的高尚情操,当地奏请朝廷为她建坊。清道光帝亦被李陈氏坚贞不二、恪守孝义的精神所打动,立即命地方官给银三十两为其建节孝牌坊。节孝坊正中阴刻“圣旨”两字,左间横额阴刻行楷“行义”,右间横额上阴刻行楷“苦节”。李陈氏节孝坊因年久失修,现正门栏额石梁已折裂倒塌,是乐昌唯一残存的石牌坊。

图为李陈氏节孝坊原貌。(沈扬 摄)
敬惜字纸塔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坐西北向东南,由石灰石雕砌。该塔通高1.6米,直径1.5米,面积1.8平方米。平面六角形,火门上书:“敬惜字纸”。雕工精细。塔东南立面镶碑刻一通。该塔为古读书人焚烧废纸所用。古人读书,珍惜纸张笔墨,不随便浪费,偶尔发现废纸,便送进焚纸石塔,予以焚烧。

图为敬惜字纸塔。(张春玲 摄)
龙门第书院位于村左前,于清乾隆末年,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所建,供子侄读书用。此时子孙19人,婿甥4人,庠、员、科甲等不下30家,村内文化氛围浓厚,人才济济。清同治九年(1870年)改建此书院,院内上下厅及右厢共有四间课室,八间宿舍,一间厨房,内置神龛三层,上构八角亭以御风,刻栏达向,以通日月,四周无窗,利于学童闭门读书。

图为龙门第书院。(张春玲 摄)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1933年、2000年曾修缮。通面阔8.80米,三进深,通进深15.40米,通高约5米,占地面积138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头门、围墙(照壁)、屋顶均为硬山顶风火式山墙。建筑砌体材料以青砖和青石为主,木结构构件主要用材为硬木,结构坚实,木雕工艺精湛。该宗祠现仍作为村民祭祖、商讨事务、节庆活动等使用。

图为李氏宗祠。(张春玲 摄)
牌坊亭位于户昌山附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砖木、瓦面结构。南北走向。面阔一间3.38米,进深一间7.1米,面积24平方米。抬梁穿斗式七架梁。三面无墙,东面墙一堵,是郴韶大道上的古亭,南往户昌山、庆云,北往黄圃镇等地。

图为凤起蛟腾。(张春玲 摄)

图为牌坊亭。(庆云镇供图)
该村人才辈出,户昌山开基始祖李大万是宋末恩进士,其子李伯伦是拔贡员(大理寺评事卿),都是古代的官僚文人,因此其子孙后代广受影响,形成了重教习文的良好风气,取得功名者众多。其中省道级官员8名、分州4人、县丞1人、翰林院待诏2人、寿官4人、乡饮宾2人;附生45人、庠生45人、增广生12人、癝膳生11人、附贡生2人、岁贡生3人、恩贡生1人、举人1人等。村前竖有9对“为公石”(原有29对),“为公石”之多与上述官宦功名有密切关系。这些“为公石”始于清代,为青石条结构,高约1.3米。上刻有皇帝年号、考取功名者姓名、字号、考试名次等。“为公石”是该村文化教育事业兴盛的重要标志。

图为为公石。(张春玲 摄)
记载该村世系的族谱有《李氏族谱》,谱内编纂有关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李氏训”。
当地流传有舞龙灯狮子的习俗,村民将该活动当作迎新春的吉祥之兆。龙,可分为金龙、青龙、黄龙、花龙、彩龙、双龙抢珠等,龙头龙尾龙身分作七节、九节、十一、十三节不等。舞狮队有双狮队、单狮队;双狮滚球、单狮爬竿顶等。撑龙人及舞狮队员动作灵活,武艺高超,加上有节奏的锣鼓乐器声,在旋律音响中配合得紧凑,龙狮不断地舒展头角,跳跃翻腾,尤其显得精彩、生动。现因掌握技艺的撑龙人及舞狮队员年事已高,这些活动逐渐淡出,规模远不如从前。
(原文刊登于公众号“韶关史志”。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