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姓围城”的汉塘村
2023-10-24 下午 03:16   作者:广东北江中学 黄玉美   
分享

  在惠东县吉隆镇西北部,有座坦卧在绿韵盎然的山间盆地腹部,散发浓郁古韵的村落,这就是以“七姓围城”著称的广东省古村落——汉塘村。

  有关该村名称的来由,源自一则传说:早在明嘉靖年间,周围汉塘村的上川岭、雅土岭、柜头岭轮廓连成螃蟹,山岗两只蟹钳相迎一口旱塘,因无水难养蟹。为了营造“水养活螃蟹”的良好局势,村民将“旱塘”改称“汉塘”,因“汉”与“旱”同音,因此,“汉塘”称谓沿用至今。

  有关村民由来,据说,明永乐年间,李姓人从福建莆田首迁此定居。据《杨氏族谱》记载,嘉靖五年(公元1526),杨氏族人从东莞茶园迁至归善县平政司汉塘约上村居住,樊姓人接踵而来,共居一村。初期,因人丁稀少,常有贼匪侵扰。为防匪患,由保甲长樊君索、副保甲长杨宏熙倡建汉塘围,称“圈城”。期间,因才力不济,又诚邀芩、谢两姓入围,组成“五姓合围”之势,随后添加郑姓、汪姓,郑姓迁往香港,加入熊姓,终成“七姓围城”的和谐格局。

  据记载,汉塘古围城始筑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八月初一,清康熙三年全部他迁,康熙八年迁回,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十一月廿五日由东城楼开始重新,约长220米,最宽处约145米,总占地面积约31000平方米。围内建筑较密整,几乎以二面坡硬山顶,盖黛瓦的客家民居为主(约占全围的60%),3间2廊、下山虎(新修)及齐头屋(钟楼)尤显特色,成3竖6横9街道(宽1-3米),略呈椭圆形的布局;街道仿蟹脚,全部设计成弯曲状,两门楼貌似蟹钳,呈犄角遥衔之势,对应蟹形风水格局,体现“天围吻合”的建筑观。

1

  汉塘围村代表性建筑物有:

  1、钟楼:亦称“众”楼,因其建在东南横排中间位置,又称“中”楼,后讹称“钟”楼。坐西南朝东北的钟楼,建于清康熙年间,隔近3米宽坪掘排水沟,将水直导围外,免除水患。钟楼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正墙等规格6顶花岗岩石板筑2-3米高墙基,余部青砖砌筑近4米高墙,灰砂、黛瓦叠砌镌耳脊,脊端高翘弯曲,陶雕寿字瓦当、水滴,脊线泥塑蛟龙、梅、竹、苍龙吐舌、忍冬、牡丹、兰花等图案,链接成壮观的镌耳脊阵容,暗喻“六六大顺”之意;开四门,均花岗岩门墩、门框;檐线彩绘游龟、飞龙、忍冬、麒麟、凤凰、寿纹;泥砌倒梯级挑手,洋溢鲜明的艺术氛围。正墙内进深约4米为天井,两侧:西墙青砖筑3米高墙,单面坡顶盖黛瓦;东墙花岗岩砌2米高、青砖筑1米高墙,单面坡顶盖黛瓦。正幢为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盖黛瓦建筑,内设神龛,供祖先牌位。整体宽约30米,进深约10米的建筑,是典型的齐头屋,对研究当地明清建筑有一定参考价值。

  2、东门:位于钟楼东北隅约20米处的东门,正门坐西南朝东北,花岗岩框,门上挂“汉塘围”匾,配门联:“东来紫气,户纳鸿禧”;上层为“协天宫”。内花岗岩铺地;中门花岗岩框方门,内花岗岩铺地;后门青砖砌顶,拱形门,花岗岩门槛。体态魁梧的东门,是村民往东的重要出入口,风格独特,不乏参考价值。

2

  3、北门:位于村西北隅,正门坐西南朝东北,花岗岩框方门,置安全栓,门顶挂“北门”匾,配门联:“汉山增润色,塘莲艳春光”,内花岗岩铺地;中门花岗岩框方门,内花岗岩铺地;后门花岗岩砌顶、门槛,拱形门,花岗岩砌墙。此门为村民往东的重要出入口,建筑风格独特,不乏建筑参考价值。

  4、土地庙:位于村东北方,坐西南朝东北,花岗岩砌基础,花岗岩门槛,正面木墙,青砖砌山墙,东侧花岗岩砌基础,青砖砌山墙,二层,二面坡硬山顶,盖黛瓦,是村民祈福中心。

  此外,紧邻钟楼东侧451号古宅的檐线彩绘回纹、牡丹、石山、向日葵、山水等图案;封檐板雕“如意吉祥”、盛开牡丹、蝙蝠(2处)、喇叭花、聚宝盆、凤凰、大红花、菊花、瓜、藤等;镶在村中央一间官帽式顶古宅墙上的绿琉璃瓦圆形方孔钱图(4眼)、菱形梅花窗等,闪烁着鲜明的艺术光芒。

3

  壮立于北门东侧的三棵老当益壮古榕,北面风水塘以及村中央2眼古方井,无疑对维护村中良好生态环境作出不朽的贡献。

  正月初二舞草龙是当地传统的民间活动。

  汉塘村,一座充满生机的古村,值得静心品味的建筑杰作。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何洛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