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特色的古村落——彰应山村
2023-11-04 下午 04:00   作者:欧伦彬、欧汉辉   
分享

1 

图为应山村(欧伦彬 摄)

  在黄圃境内的乐宜古道旁有一古村,原名为彰应山村,后来简称应山村,距离黄圃镇政府约2.5公里,如今赤塘路在村后山中而过,交通方便,是乐昌最美、人口最多、建筑最有特色的古村落之一。

 

乐昌最美的古村落之一

  应山古村是在黄罗古道(黄圃——罗家渡)与乐宜古道(乐昌——宜章)交接之处,坐落在凤凰山下,依山傍水,地势雄奇而开阔,后山为凤凰山,重峦叠嶂,来脉平稳逶迤,结成聚气丘陵,村前是广阔田垌,庐溪河水蜿蜒,流经玉环大桥而西去;东有壮丽的白虎嶂、香炉峰相对峙在拱卫;西有巍峨雄壮的西岭把持;前有福果山朝贡,四周围山脉上古树参天,共同构成一个丘陵盆地。如果遇上好天气,站在高处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古建一览无遗,美不胜收,令人畅快,惬意。

2

图为应山村一角。(杨林伟 摄)

 

乐昌最多人口的古村落之一

  应山村建村时间较早,据黄圃《白氏族谱》记载,在明朝永乐五年丁亥岁(公元1407年)是乐昌白氏璧公第十三世孙如素(思谦之侄子)在该地开基创村的。经两代人之后,分别扩建了上下两排房屋,初具人村规模,因为独得地理条件的优越,加上社会的安定,人财并旺,家兴村大。万历年间(公元1573—1578年)开始,大兴土木,建房扩村,同时人丁向外移居,首次出现鼎盛时期,这是应山村到后来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大规模出现的根本原因。再发展到清康熙—乾隆年间(约公元1660—1780年),在此段历史时期应山村已崛起为白氏在乐昌乡间中的最大人村之一,总人口达七百人。据族谱有关记载:乐岸公一家就有三十多口人。此时村子大兴土木,在重新扩建的同时,又一次人口向外移居,留住村里的人家,多数是家底殷实富裕的,人力充足,财气盛大,在黄圃各地大置田地,购买山岭寮场,公益事业大大发展,扩路建亭,玉环大拱桥(公元1766年创建)及凤翼亭(公元1792年创建)就在这段时间兴建的。繁荣鼎盛由此可见一斑。

 

乐昌最大的古建筑之一

  应山村的民居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民居屋有上百栋,布局非常合理,前后分九排,每排九栋,每二栋或三栋相连,另有独建的,村人称之“单脚”屋,那是因地制宜。村中有两条竖的大巷道,各长180米、宽3.4米,分设于村子左右边。左巷道从后山的青龙位上经井水(泉水)相邻,曲折而下与七条横巷道连通,可谓“横通直冲”,巷道外边有宽约0.4米的水沟,井水、山岭水,可通过这两大水沟,沿着地势蜿蜒流入村前的大水沟。大巷路与水沟把村庄划分成三部分,大巷水沟内全是民居屋(住宅区),大巷、水沟外都是杂屋(猪牛棚、厕所……),两者分明。更优者,连白蚁不敢越过水沟,侵入民居屋,住宅不受白蚁之害。这是古人对科学知识的一大运用,也是建筑学上的一大学问。

  屋宇建筑,大多数为中轴结构,分报厅与主厅,中间有木柱木板相隔,其门叫中门;大厅前有天井,天窗,还有的开“丁”字门的,大门放在左侧屋的前一间。主厅亦有天窗天井,这两类建筑设计,都有其优越性,都有文明、文雅、安静设施的因素,具有通风采光的科学性。大厅(主厅)后用圆柱、木板做墙隔成后座,在这隔墙上,设置神龛,以纪念祖先及本坊福主(多数为康护公),隔板上,往往雕上图案,绘上花草,写上有关吉祥语句。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显示神龛的庄严肃穆,秀丽美观。同时还反映主人家庭的境况,亦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礼教。

3

图为应山村巷道。(杨林伟 摄)

  民居屋的大门,门楼都很有讲究:大门的大小,高矮的尺寸用法,门楼、门墩的高低、大小的制作,都包含有很高的工艺性与艺术性。大门上的雨棚造型多种多样,形式美观,并且雕龙画凤,制造弯柱曲板,类型极多。尤其是应山村民居屋大门口上方的鸿(横)门梁,有些地方叫虾蚣梁。这种梁有一百多条,雕刻不同,绘画有殊,取材内容各异,工艺卓绝,不少的分一层或两层雕花,有相当一部分是镂空三层,雕的形式花样,所用的工艺有别,各具独特风格。这一工艺品与艺术价值,在黄圃地域的村子无以伦比,居黄圃之冠。也是应山古村的一大特色。

  应山村古建筑群,原有书房数间,祠堂三栋,为分房宗祠。其中以富禧祠堂最具标志性。坐落在村庄最前排的中轴线上,其形式结构,为单椽硬山顶,马头式山墙,短橼出水,原是“丁”字门,到民国年间,改为正中开门,主厅顶却是穿斗式结构,八棱状斗天窗,天井内有雕花镇井石;主厅前柱有一副同治三年刻制的木质阳刻对联:上联为“肯乃堂肯乃构丕显丕承相见诒谋燕翼”,下联为“序其昭序其穆以修以绥当思裕后象贤”。各长2.6米,宽0.2米,此联是文、永、庆三大房后裔子孙,送给富公的贺联。其联意、书法、雕刻工艺之佳,堪称完美,现保存完好。整栋祠堂的主体结构与外形建筑,仍具原貌。村内有三块“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分别镶嵌在民居屋的适当之处。还有,村前有一块宽敞的坪,坪的周围,立有功名石数对,分别为白莹、纯素、培锦诸辈贤人而立。这些古文物,充分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4

图为应山村精美的建筑特色。(杨林伟 摄)

  应山村古建筑,清一色的清水墙、青砖、灰瓦、木梁结构,青石条屋角、屋檐留有钩头滴水,两侧墙仍保留着风火墙,巷道青石板铺成,颇具古香、古色味。房屋依地势坡度,沿着扇形层层而建,呈现鳞次栉比、高矮连叠,尽显自然、和谐、美观、舒适。整座古建筑,体现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素质和民风、民俗和民情。

  应山村前的古道上,右边有大官古桥,三峰古亭;左边有水口庙及凤翼亭、玉环大拱桥;村后存有凤山书院遗址。像应山村处于文物古迹环绕之中,两条古道相交之处的古村落,在乐昌众多的古村落中,实为罕见。它是旧时南北重要的交通要道。

  2000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教授谭伟伦、建筑系教授何培斌先生,韶关大学教授曾汉祥先生等人亲临应山村,进行实地考察,并绘出全村的立体平面图形。2003年12月,经乐昌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广东省传统古村落。

 

  作者简介:

  欧伦彬,韶关市乐昌市博物馆馆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