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遗产到乡村振兴,南粤古驿道在“变”与“不变”中砥砺前行 南粤古驿道保护传承利用之老道新思圆桌对谈(2)
2023-11-18 下午 04:0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整理   
分享

  早前,由广东“三师”志愿者协会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记录了200余名“三师”志愿者技术服务南粤古驿道的全过程与活化利用线性文化遗产的“广东方案”的《风雨历程——南粤古驿道技术指导工作回顾》亮相2023南国书香节。在“南粤古驿道保护传承利用之老道新思”的圆桌对谈上,“三师”专业志愿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发表了她的看法。以下为对谈实录。

1

2

  喜人变化:“三师”队伍发展壮大,南粤古道成开放网络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我特别高兴看到很多曾经“并肩战斗”的面孔,让我首先想到了2014年在中山的古鹤村,我们“三师”的队伍第一次集结起来开展“三师下乡”活动。虽然“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的注册时间没有那么长,但是我们开始下乡,为乡村贡献智力服务的时间,实际上是从2014年就开始,到明年就是10周年了。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边,我们看到“三师”已经发生了变化,我还记得当时“三师”就是建筑师、工程师和规划师,现在“三师”的“三”可以理解为“多”,教师、医师等所有有专业技术才能的人,现在都可以加入到“三师”的队伍来,实际上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人加入到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里边来。

  第二个就是南粤古驿道的变化。我们最早去的很多乡村都是非常贫困,交通也很不方便,即使有人去到那里,可能也缺乏服务设施。但是从2016年以来,大概是五六年的时间,南粤古驿道变成一个不管是城市的人、乡村的人都可以通过它来进行休闲文化、体育等各项活动的可游可达的网络。越来越多像体育、文创、自然地理知识的科普等活动的举行,就是来源于南粤古驿道这样一个开放的网络,它给很多的休闲和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

 

  初心不改:坚持“以道兴村”,实现南粤古驿道可持续发展

  我想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南粤古驿道最初的一个目的,就是以“道”兴村、以“道”兴粤。这么多年来,南粤古驿道通过串联全省的历史遗产,像毛细血管那样给乡村输入新鲜的血液。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到乡村,从而让村民可以通过借助南粤古驿道开展的各种活动来获得更好的一个经济效益。尤其是通过旅游这种方式,我记得在疫情前,省文旅厅专门统计了南粤古驿道的十大爆款线路,包括像珠玑巷、石塘村等等,后来因为疫情原因,统计就中断了,很期待在疫情之后,爆款的乡村线路还能够再次兴旺起来。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南粤古驿道的很多专项工作中,比如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这个项目实际上是从推土机下面抢救出一批非常重要的老房子,这些房子就是抗战期间,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培正、培道学校等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的学校的校舍及其他的一些遗迹。在这项抢救工作的开始,我们把它叫作“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抢救这些历史遗产的同时,不仅仅是把这些旧址给抢救出来,还想到了怎么去利用它,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教育我们年轻人的研学基地。如今,研学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我也是同样的期待接下来更丰富的研学活动能够在我们建设好的研学基地上展开。

  实际上,不管南粤古驿道还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它的初心,是要通过历史遗产保护来跟我们当下的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南粤古驿道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