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广东省培正中学学子20人前来韶关乐昌市坪石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寻根溯源。
培正中学同学会在培联中学办学纪念园合影。
抗战时期,因广州、香港沦陷,穗、港、澳大中院校纷纷搬迁办学,培正学校与培道女子中学曾在乐昌坪石设立分校,以求在国家危难之迹,民族危亡之时,对国家教育多作贡献,保存民族文化火种。
当时的学校设在坪石长尾洞。当时先后出任该校教导主任、事务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的邝秉仁先生在《坪石培联忆旧》中回忆道:“在荒山野岭、蔓草丛林中辟建大小校舍凡七十余座,分区布置于六座小山丘间。采用竹织灰坭批荡或杉板作墙,杉皮盖顶,建成校务处、礼堂、青年会所、图书馆、科学馆、音乐室、医院、课室、膳堂、厨房、员生宿舍等建筑物,虽然简陋,然设计精巧实用。校内复设文具、食品、洗衣、理发等小肆,生活用品供应俱全。空地辟为运动场及园圃,员生得以锻炼身心。校舍间筑大小道路相连,校园虽地崎岖,往来亦无不便之感。
私立广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校门历史图片。
1941年11月,“私立广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正式开学,当时该校设初一至高三共8个班300余学生。当年11月开课以后,联校尽量收容从港澳长途跋涉前来就学的学生,学生由此增至五六百名,教员亦增添。也有中山大学毕业的培正校友回校任教。培道女子中学迁来稍晚,因无力建校而以培正校舍为用,教师也以培正的教师为主。
1944年春,全校学生800余名,教职员60余名,基于师资素质优良,学习气氛浓厚,所以1944年高中毕业生报考各大学,大部分名列前茅。
2019年,在广东省政府推动下,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启动至今,取得广泛的社会效应,当年在粤北坚持办学的老师们也被省“三师”专业志愿者们称之为“坪石先生”。
培正中学同学会在了解到抗战时期培正学校在坪石办学历史后特地赶来办学旧址寻根溯源。他们当中有特地从美国赶回来的当年“坪石先生”欧东(培联中学教师)后人、美籍华人欧文,吴壮达(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课文《日月潭》作者)后人吴冰、吴杰明、尹燕妮,新西兰华侨等人,为了追寻先辈足迹,齐聚坪石。
欧文与刻有父亲欧东的石刻合影。
活动当天,在中共乐昌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谢勋燕、文广旅体局局长邓东梅、副局长李启平等领导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专班的陪同下,他们先后参观了长尾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旧址、三星坪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园,并在老街小剧院观看华南教育历史宣传片《战火书声》,听取华南教育历史讲座,他们表示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更深刻体会到教育育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紧密联系,将继续弘扬先辈精神,加强合作,联结大湾区文化纽带,传承民族文化。
此次交流中,当时的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吴壮达、第三侨中学毕业生袁葆真(吴壮达夫人)后人吴冰、吴杰明、儿媳尹燕妮还向乐昌捐赠了父亲吴壮达先生珍藏的《日月潭》《台湾》等个人著作、论文、手稿以及母亲袁臻女士同窗好友第三华侨中学学生、电影评论家许南明赠与的著作《影事偶记》,这些实物正是抗战办学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抗战教育对新中国发挥重要贡献的实物见证与历史承载。
乐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邓东梅为“坪石先生”吴壮达后人颁发文物捐赠证书。
1月16日,“坪石先生”吴壮达后人吴冰一行还到了乐昌林场(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武水演习林场),在展览馆还有吴壮达弟弟吴鹏摶(蚕桑专家)在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时历史的照片。
吴壮达之子吴杰明指示照片中在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叔叔吴鹏摶。
中国近代林业先驱侯过先生口述的《治林四十年》曾讲述中大在细梨坑办演习林场的历史:“1938年秋,广州沦陷,中大迁往云南澄江县。1939年我到河口等地调查林业,九月到楚雄、大理、丽江调查荒山水源情况。1940年我在乐昌为学校买了两块地,作为中山大学农学院的武水演习林场,栽种杉木,油桐,其时,中山大学正要从云南迁回粤北,我遂留守曲江,帮助筹备工作。”
远山白点处为国立中山大学武水演习林场旧址,现为乐昌林场。
如今,乐昌林场在省“三师”志愿者、省林业局的打造下已成为集历史教育、植物知识普及、研学、参观一体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重要节点。
(原文发布于“广州日报”,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通讯员白和琴、何昆亮、尹燕妮,南粤古驿道网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责任编辑:彭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