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昌东面,有一个约二十公里长,五公里宽的小型盆地,盆地上因三面高山环绕,由北向南渐低,状如一条不规则的“Λ”型绿色走廊,廊内充填如从“天府之国”切割出来的数万亩膏田而称廊田。廊田镇,古称“兴隆墟”,清乾隆7年(公元1742年),张应朝筹建的廊田墟位于南面约4公里,史称东乡。在廊田镇五公里处,分布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村落——楼下村。
楼下村名贤辈出
楼下村距离武江只有五六公里,过去的水路可以南下广州,北上坪石,交通非常方便。楼下村现有590户,3614人。据楼下村《邓氏族谱》载,以邓姓为旺族,沈、袁、张、陈、何、彭、吴、朱、龚、李、许、郑、谭、罗、曾、邝、黎、王、陶、杜,共21姓。隋朝初年(公元582-592年),始祖邓亨甫从湘庐阳县(现汝城县)坪塘村来梁化县(现乐昌市)任县令,致仕后到楼下定居,繁衍46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乐昌市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村落。南齐时代闻名天下的十大宫廷贡酒“灵溪春”“桂花”佳酿就出自这一带。“灵溪春”,唐李肇《唐国史补》说:“……河东之干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睦、虾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对灵溪酒的出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有所补充:“灵溪在乐昌东北,源出泠君之山,以其水酿,曰灵溪酒。”生产的米酒,清醇可口,浓香沁人。
楼下村与湘粤交界,与乐昌、曲江、仁化、乳源、汝城、宜章六县区(市)接壤,这里地势开阔,水源足够,光照优越,土地肥沃,达3636亩,年产稻谷六万担,人称:“廊田是乐昌的粮仓,楼下则是廊田的粮仓。”楼下村曾有72座拱桥,7座水楼(围)。村南侧曾称“金钱落地”的古墟镇,北隅几株千年奇树依旧遒劲有力,枝繁叶茂。楼下村的先辈们,博学明识,无所不贯,谦恭慎密,浩德钦明,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宋、元、明、清辈出6位进士,8位举人,任县令以上官职者达25人。始盛于宋绍圣年(公元1094-1097年),邓荣首位中举人,掘开本村金榜题名先河。宋建炎年(公元1127年),邓晹中进士,任保昌县令;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邓党中进士,授官南思府监税。接踵荣登进士的是宋淳祐年(公元1241年)邓梦荐,授翰林学士,皇宫教授,封朝散大夫。楼下村名震韶关,一座座厅堂、公祠等有浓厚公利性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筑。元朝达极至,元至正9年(公元1349年),邓元考取解元(乡试第一名),并任枝江县令。村巷初具规模,围墙,门楼成防御体系。沈孟五郎及子沈福善从南乡沈洞村来此沈家坊定居,与邓和睦一村。明清达鼎极。明正统7年(公元1443年),邓颙中进士,授江西永丰知县,后剿贼遇害,封光禄寺少卿,谥忠毅;明景泰7年(公元1456年)邓瑗中举人,任湖广按察佥宪;邓钦任北京国子监演掌公巽;邓宣任吴县县令;邓守任安远县县令;邓宿任漳浦县令;邓祚任长阳县县令;邓大行任四川巫山县县令;清光绪6年(1881年),邓榕芳中举人。至清末,巷道基本完善,有富斗巷、中心巷、五福巷、坑蜃街、田子巷、东边头、水楼巷、沈家坊、联芳巷等多条主巷,8座宝塔。现存“科第名家”“缨簪世奕”“文武阁”“五福巷”“积德流芳”等形态各异的门楼、古巷、楼阁,巷道纵横交错,曲折有序,走进去犹如迷宫,难觅归途。有人高山鸟瞰,惊异地发觉,整个村庄呈八卦形,此种结构村落,粤北难觅,堪称乐昌第一村。
门楼是村中的“文化宝典”
在楼下村,邓亨甫公祠是村民的崇拜中心,“科第名家”门楼、“奕世簪缨”门楼、国魁“文魁阁”、五福巷文魁阁堪称村中文化宝典。而“科第”“文魁”这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建筑,使这个古村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味。
“科第名家”门楼,是单层拱圈式砖砌巷门,歇山式屋顶四角飞檐翘起,楼脊中央正中是葫芦形琉璃刹顶,瓦面是灰色板瓦,脊两端照样饰有鳌鱼头吻兽。据资料介绍,此门高2.8米、宽1.9米。上部比下部稍宽3厘米,保留明代拱门的建造风格。该门楼是楼下村邓氏正中大门,是该村的主要门户,清朝时曾遭火灾,尔后又作过多次修葺,门额上原有“科第名家”匾额,赞颂邓氏世代名贤辈出。原匾在“文革”时已毁,现匾为文革后重立的。
“奕世簪缨”的巷门,离“科第名家”门楼不到30米,同一方向,门楼通面宽3.2米,进深3.6米,也是拱圈式砖砌巷门。门高3米,宽2米,门楼脊顶装饰与“科第名家”门楼不同,是砖砌灰塑透雕,但已残破,屋脊正中那幅壁画也只剩下白色的灰了。门楼左边,新开一间“升荣发廊”,装修一新,门关着里面传出流行歌。新与旧,动与静,在这巷门下对比着。这个门楼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清初时作过修葺,据《邓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族谱》编为:“科、第、名、家、奕、世、簪、缨”字号,每字计族谱七部,族中共领56部。一部族谱,道出了这两个门楼与家族的联系。邓氏认为,这个村东南方旧称“江背坪”的地方,是全村的“风水宝地”,村中的《邓氏族谱》说这里“为仓板泄气水口,合族盛衰所关”,因此,在这里建家族门楼,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五福巷文魁阁面阔3.15米,进深3.15米,是个正方形地基。巷门用青砖砌成拱圈式,高3米,宽2.45米,内另置方形木门,门后通五福巷。门框上置二枚圆形木门簪,上饰八卦图纹样。沿巷门走过去,里面两条小巷,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举头仰望,檐下有一长方形窗框,楷书“文魁阁”三字。框下是砖砌的十一个“十”字小窗,窗两边红底白字一联:文星居北极,奎光射斗牛。据《乐昌县志》载,此阁是明朝巫山县知县邓大行建的。
紧挨着“升荣发廊”,是“积厚流芳”门楼。檐下四块粉红阶砖刻着“积厚流芳”四个繁体字。字下门上,是“科第名家”门楼,是单层拱圈式砖砌巷门,歇山式屋顶四角飞檐翘起,楼脊中央正中是葫芦形琉璃刹顶,瓦面是灰色板瓦,脊两端照样饰有鳌鱼头吻兽。据资料介绍,此门高2.8米、宽1.9米。上部比下部稍宽3厘米,保留明代拱门的建造风格。该门楼是楼下村邓氏正中大门,是该村的主要门户,清朝时曾遭火灾,尔后又作过多次修葺。字下门上,是松石花鸟砖雕。
楼下村门楼,对研究我市明清时期门楼建筑有一定的价值。因此,“邓亨甫公祠”、“科第名家”门楼、“奕世簪缨”门楼、“积德流芳”门楼、“文魁阁”被列为“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
作者简介:
欧伦彬,韶关市乐昌市博物馆馆长。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责任编辑:熊灿坚